分析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临床疗效

2021-01-25 11:57孟韬吴娜张祚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5期
关键词:肠系膜开腹直肠癌

孟韬,吴娜,张祚聪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估计2018年将发生超过180万例大肠癌新病例和881,000例死亡,约占10例癌症病例和死亡[1]。总体而言,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排名第三,但死亡率排名第二[2]。手术仍然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3]。为探讨分析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短期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直肠癌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进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手术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短期肠道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直肠癌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进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0~80岁,平均(52.65±2.15)岁;实验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1~81岁,平均(53.72±2.45)岁。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进行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将患者放置在截石术位置,将监护仪放置在患者的左侧。气腹是通过一个10 mm的脐上孔建立的。使用0°腹腔镜。在右下象限(未来的结肠造瘘部位)和耻骨上区域使用了另外三把10/12 mm套管针。在某些情况下,腋前线上的右上象限端口可促进肠系膜血管附近的解剖。病人被置于陡峭的特伦德伦伯卧位,并向右旋转。解剖开始于对乙状结肠的轻度内侧牵引,以使用电灼剪刀或超声解剖刀沿Toldt线分割外侧附件。在乙状结肠完全动员之后,识别并暴露左输尿管,并朝头方向前进。使用非创伤性钳夹,乙状结肠向前缩回,从而保持了乙状结肠的张力。此时,在肠系膜下血管附近切开腹膜的右侧。从主动脉切开近肠系膜下动脉后,用大夹子或血管吻合器将血管分开,以同样的方式,在胰下缘附近分割肠系膜下静脉。沿肠系膜的底部继续进行解剖。使用烧灼或超声手术刀将其切入直肠后腔。在腹膜反射处,在直肠两侧的腹膜上切开切口,并在整个道格拉斯囊中切开切口。然后,通过造口部位端口抓住近端节段的远端。使降落的结肠脱出,以便随后的造口成熟。

1.3 观测指标

手术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短期肠道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以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对资料进行分析,若资料为计量资料,则选用t检验计算统计量,若为计数资料,则选用χ2检验计算统计量,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率(80.0%)低于实验组(95.0%),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组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包括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对两组患者的短期肠道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的短期肠道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常规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与许多并发症有关,包括泌尿和性功能障碍,伤口感染和切口疝[4]。功能性泌尿外科并发症是由于直肠动员期间骨盆神经受损所致[5]。为了尽量减少损害,人们开发了一种保留神经的手术方法。通过适当的解剖学和手术技术知识,可以简单地保存下腹神经。由于缺乏直接的视觉控制和识别的难度,保留盆腔深处的自主神经(包括盆神经丛和神经)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6]。腹腔镜方法有更好的可视化,更少的伤口并发症。与开放式手术相比,更好的视觉控制,尤其是采用30°光学镜,可以将低位直肠癌的圆周切除裕度(CRM)参与率从22%降低到9%[7]。TME质量是与直肠癌局部复发相关的主要预后因素之一。在预期的临床试验和国家注册中,TME均能改善直肠癌的预后。腹腔镜手术在术后早期的好处以及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相比长期效果相似的结果,使得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显着。多项研究支持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全直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其优势在于包括降低了开腹剖腹手术的转化率,降低了短期死亡率和发病率,肠道功能恢复更快等[8]。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率低于实验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短期肠道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手术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50 164.21±34.5 14.23±2.21 203.21±23.2实验组 50 155.24±23.1 8.01±1.34 78.45±2.79 P<0.05 <0.05 <0.05

表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表3 短期情况对比[n(%)]

综上所述,对直肠癌患者进行两种方法治疗均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开腹治疗来说,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更优于开腹手术,可以有效优化手术指标,降低治疗后的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两者对于短期的临床疗效效果差异不大,值得用于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肠系膜开腹直肠癌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