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特点

2021-01-25 11:57张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5期
关键词:白细胞支原体血小板

张萍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中心医院,吉林 长白山)

0 引言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由于该病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且容易发展出多种并发症,对患儿器官和系统造成损伤,不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2],近几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呈现低龄化趋势[3],具有季节性发生特征,春季和冬季为该病高发期。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分析生物技术不断成熟,各种检验手段也越来越多,但其在临床治疗中有利有弊,本次主要是以生物快速培养检测(痰培养试验)和快速血清学检验两种检验方式来分析提高确诊率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遵循随机原则,选择我院儿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12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症状,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其中男67例,女61例,年龄1~12岁,平均(4.12±1.72)岁;病程 3~35 d,平均(12.08±4.37)d;春季患病 45 例,冬季患病39例,秋季患病32例,夏季患病12例。

1.2 方法

收集128例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包括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目变化),尿常规检查,血清学检验等多项检查结果。

1.2.1 血尿常规检查

获取患儿血液标本与尿液标本进行实验室常规检查,记录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观察分析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及尿潜血等异常情况。

1.2.2 血清学检验

采集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后取上层清液,应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全程根据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实验室要求完成操作[4],由科室内5年临床经验资深医师判断结果。

1.3 评价指标

对患儿进行的各项检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表1 血常规检查结果(n, %)

2 结果

2.1 血常规检查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肺炎支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数量增加比率为85.94%,血小板数量增加比率为73.44%。同时红细胞在1 h内沉降20 mm以上共19例,占14.84%。

2.2 尿检结果

结果显示该病患儿70%以上尿检结果正常,见表2。

表2 尿检结果(n, %)

2.3 血清学检验结果

血清学检验出117例患儿的患病类型,但仍有11例(8.59%)患儿的血清学检验结果未知,见表3。

表3 血清学检验结果(n, %)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临床指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具有缓慢发热、咳嗽、头痛且无明显肺部体征等特点,尤其好发于5~15岁儿童。本病一般不具备特异性表现,常与其他肺部感染疾病症状或体征较为相似,故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另外,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潜伏期,时间长短不一,与患儿发病症状与体质有关,不利于及时察觉患儿病情;发病后症状主要表现为剧烈咳嗽[5]。肺炎支原体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病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微生物,能够自行繁殖且无特异性,通常附着在上皮细胞中,通过抑制上皮细胞和释放过氧化氢等物质损伤上皮细胞,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肺炎支原体可以经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造成呼吸道感染,并且容易造成小范围传染。肺炎支原体与细菌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具备细胞壁,但同时又存在细菌某些特性,如无需宿主细胞即可生存,在无细胞培养基中也能生长,因此可在飞沫、空气中传播;具有RNA和DNA,能进行分裂繁殖;对部分抗生素有较高敏感性[6]。进入呼吸道后,肺炎支原体附着于黏膜表面、呼吸道上皮,释放代谢产物及毒素,从而造成相应破坏,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血常规检测指标包括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白细胞数量和血小板数量是临床最常用的敏感指标,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组织损伤、白血病和急性出血等,而血小板数量增高多见于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急性感染等疾病,监测该两项指标变化对病原菌感染有重要提示作用。尿液化验检查在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还可以反映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正常人体尿蛋白、尿红细胞和尿白细胞等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一旦机体发生感染引起肾功能变化,则可导致这些指标出现异常。为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疗水平,学者廖旭东[7]在其研究中对124例患儿展开检验分析,结果显示54.03%的患儿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80.64%的患儿血小板计数超出正常范围,且有近一半患儿血沉检查大于20 mm/第一小时末,C反应蛋白大于10 mg/L,被动凝集试验阳性率达38.71%,血气分析结果异常率36.29%,痰培养支原体阳性19.35%,可提示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痰液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验对协助医师做出准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结果中12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异常率分别为85.94%、73.44%,尿常规检验异常率29.69%,痰培养试验肺炎支原体阳性率为33.59%,均与廖旭东的研究较为接近。另外,本研究血清学检验出117例患儿患病类型,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肺炎和支气管炎居多,说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这些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苗忠海[8]在研究中指出,肺炎支原体可导致小儿重症肺炎的发生,故及时诊断对后续治疗意义重大,60例患儿采用胶体金法检验MP-IgM阳性者为35例,可作为本病辅助检验手段。也有部分医院选择痰细菌培养试验结果作为临床诊疗辅助手段,但痰培养试验所需时间较长,且准确率不高,因此在临床上不推荐以该检验方法为主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分析诊治,而血清学检验对疾病检出率具有较高准确率,同时具备耗费时间少、操作简单的优点。由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殊性可复杂性,治疗时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通过血清学检验,辅以血常规检查、痰培养试验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效果,提高确诊率和治疗效率。

综上所述,血清学检验准确度高,耗时短,同时辅以其他的检验手段能够有效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控制,提高确诊率和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白细胞支原体血小板
正确认识儿童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白细胞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支原体对生殖健康的危害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