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设备日常维修与维护方法

2021-01-25 08:33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年24期
关键词:线圈电源线路

申 森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11)

0 引言

核磁共振设备(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原理为影像学检查提供图像资料的医疗器械,在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核磁共振设备的单台成本可达600~1500 万元,相应导致维修成本提高,因此需建立常态化、预防性维护保养机制,并采取科学维修策略进行故障恢复,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1 核磁共振设备的典型故障诊断与维修

1.1 无法正常启动或停机报警

MRI 设备属于大型医疗设备,因运行能耗较大产生大量热量,在连续运转状态下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的问题,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温度信息传递至温度保险装置处,触发开关、控制仪器停止运行。当开机后发现设备未能正常启动,或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停机问题,同时发出温度过高的报警提示,此时检查设备可观察到机架存在过热问题,开关状态显示器提示错误信息[1]。针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常见原因多为冷却系统中的仪器或电路出现故障,MRI 设备设有室外、室内两套降温系统,可利用水冷机进行液体循环降温,或借助流风机散热、循环抽冷,因此在故障原因排查环节需重点查看散热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包括检查水冷器、流风机能否正常运转,防冻液是否充足、有无渗漏问题,开展电路板测试、查看表面有无烧焦痕迹,检查电源插头是否老化等,并采取故障设备检修、加入新防冻液、更换电路板及插头等措施,恢复设备正常启动与运行。

1.2 扫描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针对仪器设备无法正常扫描、扫描成像无法完全显示等故障问题,常见原因包含运行环境恶劣、内部连接不良、人为操作失误、软件故障、元件损坏或电压不稳等[2]。在故障诊断环节,可首先重启系统、重新连接插件和接线,当发现仪器设备恢复正常后,即可判断故障原因为人为操作失误;当设备重启、完成校正后扫描系统仍未恢复使用功能,可初步推断软件系统出现故障,对此需安装备份系统软件,实现对丢失或受损文件的恢复;当现场检查环节闻到焦糊味时,可初步判断为元件过载烧毁,此时需通过电压测试观察示波器中的波形变化情况,当观察到某一元件波形偏低时,即可判断该元件遭到毁坏,需重新更换元件、修复线路故障;当扫描过程中发现部分成像消失、无法重加图像时,需检查设备磁盘是否受损,利用示波器进行电源的电压波纹检测,根据检查测试结果采取更换磁盘、维修电源等措施,恢复设备扫描功能[3]。

1.3 磁共振线圈故障

医用超导MRI 设备表面设有相控阵线圈,各子线圈单元分别对应人体不同部位,因此在实际检查中常涉及到线圈的频繁更换、搬动和拔插,易导致线圈出现故障。其常见故障有以下3种类型:①图像信噪比低,多由信号低或噪声大造成,对此可检查PORT 判断信号线是否连接正常,检查通道周围电容是否受损、有无铜片断裂或焊接断裂问题,保证线圈内部实现可靠连接;②头颈联合线圈预扫描失败、报错显示信号小,常见原因包含中心频率异常、线圈接收故障等,对此可采用手动扫描的方式查看各通道是否存在波峰,针对故障线圈的二极管进行测量,查看线圈上下片是否实现良好接触、TNC 插头有无损坏,并通过拧紧触点进行线圈接触部位的固定,使其恢复扫描功能;③在线圈扫描正常情况下发现图像噪声大,可利用MCQA 工具进行信噪比测试、确定噪声大的线圈,并检查二极管是否存在击穿短路问题,待完成烧损二极管的更换后重新进行测试,即可使图像恢复正常[4]。

2 核磁共振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保养方法

2.1 存放环境与设备使用管理

2.1.1 存放环境检测管理

环境因素对于MRI 设备的运行状态、使用寿命具有直接影响,应针对设备存放环境进行科学管理,控制好环境温湿度等指标,避免因环境湿度过高引发设备腐蚀问题,或因阳光直射加剧设备氧化,安排工作人员在设备开机前进行扫描室温度检测,将扫描室温度控制在20~26 ℃,检查确认室内空调处于正常运转状态,防止因温度骤变对设备的中心频率造成干扰,借助环境管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需加强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温度监测,每台设备均配置温度控制系统、与辅助电源连接,借助数码管显示磁体温度数值,保证平均温度变化幅度控制在±0.1 ℃范围内,当监测到温度变化异常时及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排查与检修处理,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

2.1.2 规范设备使用要求

在设备使用前,应在每台设备附近均放置使用说明书,标明使用要点、操作注意事项、故障类型与解决方案等信息,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使用设备前详细阅读说明书、掌握基本操作信息,避免因操作失误引发设备故障,在使用设备后保证及时关闭,并完成工作记录的填写。同时,应建立MRI 设备的常态化维护管理机制,结合不同设备类型进行维护方案的针对性编制,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的设备维护,依照设备使用说明做好日常存放管理,避免设备经常发生故障、减少维修次数,优化MRI 设备的使用性能。

2.2 定期检查与性能检测

2.2.1 设备检查

建立设备定期检查机制,针对常用设备与长时间未使用设备均进行精细化维护管理,做好设备内部电源线、零部件使用状态的检查,避免因线路故障引发设备烧损问题。要求医务人员在设备日常使用过程中进行密切观察,当发现设备电源供电不稳定或运行状态异常时,应及时关闭设备、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查看设备内部线路连接是否正确、接地装置是否实现有效衔接、装置有无磨损问题,并且做好受损部位的维修或更换新装置;同时,针对设备电压、电阻数值进行密切监测,当观察到数值出现不稳定或异常现象时,需合理调节设备运转速度等参数,保证电压、电流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及时更换老化线路、磨损零件,严格依照标准流程进行线路和零部件的拆装处理,保证设备恢复正常运转状态,借助常态化检查机制的建设提升设备维修处理效率,为临床诊断和检查提供辅助工具。

2.2.2 定期检测

由于MRI 设备具有造价高、精密度高的特点,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将耗费大量维修处理时间,并且增加维修成本,对医院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基于此,应建立设备定期检测机制,将设备内部线路和零部件均纳入检测范围中,做好检测指标细分,以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标准参数作为参考与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实现对设备性能的量化评价,例如将磁体水平误差控制在2 mm 以内,并结合检测结果查明故障原因、定位具体的故障点,安排维修人员通过重新连接线路、替换合格零部件等方式进行故障修复,待重启后观察设备是否出现异常停机或噪声,借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此外,还应建立设备故障的风险管理机制,将诸如无法开机、突然停机、扫描故障、线圈故障、零部件磨损等常见故障均纳入风险管理机制中,逐一完成故障定位、诊断与处理措施的编制,定期进行设备磁场、射频、涡流校准与场地振动测试等,生成应急预案,保证实现设备故障的有效预防与快速排除。

2.3 制冷系统与电源线路维护

2.3.1 制冷系统维护

制冷系统是控制设备温度、调节散热机能的关键设备,首先应针对水量进行严格把控,在启动内部循环系统时保证充足的蒸馏水、冷却水供应,使制冷系统与散热系统联合发挥温度调节作用,避免产生系统过热风险,保证MRI 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应定期进行系统状态检查,及时清理系统内部灰尘和杂质、避免引发管道堵塞问题,针对系统中的金属部件进行防腐处理,并且针对氦制冷机油吸附器等重要装置进行及时更换,保证其使用性能的有效发挥。最后应针对制冷系统维修细则进行精细化编制,例如在系统维护过程中实时监测冷头工作状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鸣音或氦液面上升现象,针对诸如压缩机冻结、水质较差等情况,需严格结合设备现场检测结果进行故障问题的具体分析,必要情况下还应联系设备供货厂商进行故障排除方案的编制,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

2.3.2 电源线路维护

在电源线路维护上,应严格遵循设备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信息,参考其中涉及的电源、线路等问题进行维护制度的建立。通常MRI 设备采用不间断式电源供电,在电源和线路维护环节注意针对连接正确性、是否实现紧密连接、电源线是否存在漏电现象、零部件有无磨损等问题进行重点排查,防止因线路连接不当、电源接头老化等情况产生短路问题。同时,在MRI 设备购置环节,应聘请供应商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医务工作者、维修人员进行设备操作技巧培训,保证维修人员掌握关于MRI 设备的电源配置情况与线路连接需求,完善前期维修计划的编制,为电源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与诊断功能的发挥提供良好保障。

2.4 定期清洁与部件维护

及时清洁设备。在日常设备使用环节,应提醒医务工作人员做好设备的清洁管理,定期进行设备运行环境的清扫,避免灰尘、杂质进入设备内部引发散热口或管道堵塞,并利用纱布或脱脂棉蘸取酒精进行磁体外壳、病床、床垫与控制台的擦拭及消毒处理,保护MRI 设备的使用性能。同时,还应重点进行散热口处的清洁处理,保持散热口的通畅、促进热量顺利排出,借此优化系统散热效果、防范因过热引发设备故障,维护MRI 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3 结论

核磁共振设备在医学临床检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设备出现故障将耗费较高维修费用、影响临床诊疗服务质量,因此需在日常设备使用与存放环节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定期安排人员进行系统功能与部件质量的检查,并配合清洁、零部件更新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故障发生几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猜你喜欢
线圈电源线路
基于LSTM的汽轮发电机线圈的早期异常检测
小型线圈缠绕机设计
超小型薄壁线圈架注射模设计
Cool Invention炫酷发明
输电线路工程造价控制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在安装中的应用
哪一款移动电源充电更多?更快?
阳光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