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研究

2021-01-26 11:00林梦媛张敬虹马伊蕾吴梦凡尤运
消费导刊 2020年51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林梦媛 张敬虹 马伊蕾 吴梦凡 尤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平等、劳动创造价值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的理念一直在我国劳动领域和教育领域存在。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则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当前的劳动教育成果和存在的问题。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对劳动教育的新思考与新举措。之后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再度将劳动教育未来的持续性和广泛性给出方向性指导。针对大学生的高校劳动教育的探索也积极开展起来,但大学生们响应不足,甚至依然无动于衷的状态。对此本文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试图看清楚其中的症结,以推进劳动教育在高校落地开花。

一、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献综述

在知网搜索关于“劳动教育”学位论文218篇,学术期刊8123篇。其中最近三年里学位论文73篇,占总比33.5%,学术期刊1651篇,占总比的20.3%,说明近年来学界对劳动教育的关注较为集中。从文献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类是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如吴奶金(2020,05)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健全教育体系的着力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点①;刘向兵、曲霞(2019,02)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德育智育的内容,是德育和智育的结合体,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张燕平、朱志明(2019,03)认为劳动教育能够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完善德智体美劳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虽然每位学者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是都肯定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③。

一类是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研究观点主要集中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如郝东(2019,05)提及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单一,比较片面化以及表面化,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不足以满足劳动教育的创造性需求,忽略劳动教育的育人性④;二是家庭方面,如史宇忻和赵峻岩(2020)提及家庭对孩子的功利性强,溺爱孩子等劳动教育问题;三是大学生个人,如学者钟玮(2005,06)认为大学生本人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二、大学生劳动观念及教育现状

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情况展开,采用个人访谈与网络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问卷设计前,访谈过8位大学生,根据访谈结果和文献研究,课题组团队自主设计了问卷,并通过问卷星进行发放。总计回收问卷206份,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是99.00%。数据有35%来自于北京、广东、山东的大学生,其余是湖北、四川等省份的大学生。女生占比约53%,32.52%的被调查者是18级,其次是17、16级学生。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工学类专业,占比26.21%,经济学类和管理学专业占比23.3%,少数来自于法学、文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占比分别为7.77%、5.34%、3.88%和2.91%,其中其他专业占比7.28%。

通过访谈和问卷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整体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情况较为良好,但在实践上缺少积极性,且高校在有效推动劳动教育的方面需要改进。

(一)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理解认知模糊

1.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理解认知模糊。

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意识,如有116人认为“脑力与体力劳动都需要学习和掌握”,而认为“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是个伪命题”的也有115人,78人认同“纯体力劳动不受社会重视”。由于本题项是多选题,因此出现图1中选项的多类别交叉。

图1 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现状

图2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认同现状

2.对劳动教育的意义认同。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普遍认同,有64.08%的大学生都认同参加劳动教育活动有必要。只有3.88%的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的意义上存在问题,认为“没必要,根本不用单独再学习”。从数据中证明大学生虽然在劳动教育上存在认知模糊,但由于劳动价值观念比较正确,因此也会认同劳教育的意义。

3.接受劳动意愿和劳动教育的整体向好。

图3 “客观的说您是个爱劳动的人”的反馈统计

(1)有劳动意愿。

图3显示,有87.39%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比较爱劳动或者很爱劳动,只有12.62%的人认为不太相符。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意愿上的整体比例很高,大家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显示了积极价值取向。

(2)愿意接受劳动教育。根据问卷统计,除了占比5.34%和4.37%的大学生不是很认同“劳动教育首先是劳动观念的重树”外,其余90.29%的大学生都认同或能接受该观点。劳动价值观念正确、有劳动意愿,也显示了大学生们接受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成熟。

(二)现阶段大学生劳动实践与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

1.劳动实践内容少形式单一。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劳动经历中,参加体力型劳动的人数较多,其中有家务劳动经历的人数为123人,有报酬的城镇简单服务型劳动106人,参加各种农业农村劳动93人以及其他无报酬轻体力劳动的人数64人。有报酬的高智力劳动的人数为112。分析可得,大学生的劳动经历还是以体力型劳动为主,劳动内容较少形式单一。

2.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发挥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4 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不同感受

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活动的实践有自己的理解与体会。65.98%的同学认为通过参加劳动教育活动改变了自己对于劳动的看法,即使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是值得尊重的。但62.37%的同学认为“部分劳动教育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意义”。劳动教育活动需明确活动流程、目标,设计更有针对性也是势在必行。

3.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有更多期待。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高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学生对此却有不同的评价。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48.45%的同学认为真正愿意参加活动的同学很少,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1.6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偏于形式主义,收获有限。18.04%的同学甚至认为大学生没必要再开展小儿科般的劳动教育。仅有9.28%的同学在参加活动之后得到了收获。这些数字反映出大学生对当前的高校劳动教育活动的评价不高,值得教育部门认真反思。

4.学生更希望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33.5%的大学生完全认同、33.01%比较认同劳动教育应该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这样更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对此不认同。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的劳动教育方式。

三、影响大学生认知偏颇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提供者层面分析

1.劳动教育不被重视,劳动教育观念不明确。当前高校普遍不注重学生劳动观的培养,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次数少,造成学生平时远离劳动,无法正确认知劳动价值。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界定也很模糊,还停留在用体力劳动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阶段,仅组织一些义务劳动代替劳动教育,导致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重视劳动,认为劳动就是吃苦受罪,没有从根本转变对劳动的看法。

2.劳动教育体系缺乏实践性,形式单一、不够创新。大部分高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劳动机会,也没有提供广泛的平台让学生参与自己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形式上单一传统,只用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难以理解吸收,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3.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指导。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多关注成绩考核,忽略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作用,也没有教育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配置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仅靠思政教育形式,学生不会重视劳动,认为劳动无关紧要。

(二)教育接受者层面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大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长大,在价值观念形成、吸收众多知识后,很多同学就开始好高骛远,出现排斥、抵触劳动的心理。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唯成绩论”及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大学生会只想着追求高学历、找高报酬的工作,只注重自身文化素养而漠视身体素质,对劳动的概念也会产生误解,认为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使得一些学生不尊重劳动者及其成果。

四、对策研究

(一)高校层面的开展对策

1.打造良好宣传氛围。高校要切实贯彻劳动育人的核心理念,指引学生增强劳动价值观念。高校要为劳动教育营造浓厚氛围,通过校园公众号、校刊、LED大屏等多种媒体途径推广宣传。及时定期报导优秀劳动者、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或表彰积极参加劳动的同学,用模范榜样的力量激励同学,使得学生在校园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2.提升教师专业性。高校可以聘请有劳动经验、有专业特长或实践教育背景的专家,还可直接邀请一些劳模工匠等优秀劳动者来到学校担任讲师,将劳动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融合,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师资专业化水平。

3.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针对理论课程教学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创新丰富课程内容,增加劳动实践课程。重新设定课时学分,避免课程存在“敷衍”现象,将这些课程纳入成绩考核,让学生重视起来。学生也可对这些课程进行打分评价,给教师合理建议,提升教育实效。

4.扩大实践劳动的平台。高校组织学生多开展校园劳务活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同时引进更多校外资源,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建立专业对接的实践教学模式,推广专业对接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发展专业技能,获得不同的职业体验,感受真实的专业的劳动过程,也为将来毕业工作选择职业打下基础。

5.广泛弘扬劳模与工匠精神。高校可以通过对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宣传,组织学生实地走访劳模工匠工作的地方,请劳模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的魅力。或者邀请劳模与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对话交流,让学生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切实体会劳模工匠身上的优秀劳动者品质,进而发自内心认识劳动的伟大与崇高。

(二)学生个人层面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就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劳动意识和观念,改变对劳动的态度,积极参加劳动教育活动,认真对待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锻炼自己的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也决定着未来劳动者的社会价值。当前,每个大学生都应该主观上去热爱劳动,同时个人和高校同向而行,拓宽劳动教育路径,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