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

2021-01-26 05:46蔺梦璇
今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媒介形象

蔺梦璇

摘要: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人与军队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军人的媒介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1]。本文以《人民日报》2009~2018年有关“中国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人民日报》如何建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媒介形象,并针对“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提出相关建议,认为应建立多元叙事主体,丰富报道主题结构,并在国际传播中积极进行议题建构,从而推动“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呈现与传播。

关键词:“中国军人”;媒介形象;框架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76-0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兵者,国之大事,强国强军,国之大略。伴随强军梦与强军政策的提出以及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要求,军人与军队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军人的媒介形象也逐渐成为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2]。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反映者和建构者,在新闻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观点不仅是媒体自身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态度。因此,新闻媒体所构建的军人形象能够体现出社会对于军人群体的态度,这对于促进军队自身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把新闻媒体作为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探究新闻媒体如何构建“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能更加了解新闻媒体在议题建构、报道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机制,从而促进军队文化建设,明确军队文化建设的方向,推动军人队伍的良性发展。

《人民日报》作为反映党和国家声音的权威媒体,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广泛的读者群体,其反映的“中国军人”媒介形象更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分析,能够较为宏观地看到“中国军人”在权威媒体上建构的媒介形象,了解主流媒体在建构这一媒介形象时所采取的策略,发现在其建构过程中的特点与问题,从而清楚地认识“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同时,可以积极改进对“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传播机制,推动“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合理建构和有效传播。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根据台湾学者臧国仁对于框架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及低层次结构的分层[3],将分析的框架设定为:议题框架、形象框架、话语框架。在具体的框架设置中,议题框架部分着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能够反映出关于“中国军人”的整体报道情况或偏好,具体从报道体裁、报道主题、版面分布、报道基调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形象框架部分是对报道中涉及“中国军人”的性别、年龄、职位军衔等三个方面的描述进行研究,力图发现媒介所勾勒的“中国军人”的基本特征;话语框架则重点关注新闻的修辞艺术、语言运用等,以此从微观层面入手来观察媒体是如何呈现“中国军人”的形象。具体的类目建构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取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以慧科新闻数据库为搜索工具,以《人民日报》为指定媒体,在搜索中心分别键入“军人”“士兵”“官兵”“战士”等能够体现“中国军人”身份的关键词,以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为搜索时间范围,共搜到含有“中国军人”相关词的报道930篇,并采用每隔4周等距抽样的方式共选取116篇报道。

三、“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呈现

(一)宏观层面:议题框架分析

1.版面分布与报道体裁

新闻报道的版面分布能够反映出媒体对于事件或报道内容的重视程度和报道策略,而报道体裁则体现出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态度[4]。因此,从版面分布与报道体裁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能够反映出《人民日报》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以及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态度如何。

在统计具体版面分布上,可以从表2看到,有关“中国军人”的报道较多出现在《人民日报》的“要闻”“国防周刊”“头版”“综合”“副刊”五个版面中,其中45篇在“要闻”版面,21篇在“国防周刊”版面,11篇在“头版”版面,9篇在“综合”版面,6篇在“副刊”版面,其它版面都有较少涉及。这些版面分布反映了《人民日报》对于“中国军人”较为重视和关注,其不仅在广度上增加版面的种类,将“中国军人”的形象分布在多样化的版面中,还在深度上设立专门的版面,如在“国防周刊”版面来进行专题性报道,体现“中国军人”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本文通过分析,将样本中的新闻报道体裁共分为8类,如表3所示,在116篇《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共有73篇采用特写体裁进行新闻报道,其次是消息体裁的运用。从整体的统计来说,《人民日报》在对“中国军人”的报道中采用了多元化的体裁,报道方式较为丰富。但从这些体裁类别的各自特点可以看出,在“中国军人”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中,《人民日报》比较注重详细生动的報道。相较于注重时效性和真实性的消息来说,报告文学、自传、特写、日记、记者手记这五类体裁是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抒发观点和情感,新闻细节丰富,塑造出的形象较为丰满。这些体裁的运用对于事实倾向较少,更加倾向关注细节、感情色彩浓厚,体现出《人民日报》在“中国军人”相关议题上的主动建构,对军人群体的形象建构能发挥出较好的宣传作用。

2.报道主题与报道基调

报道基调能够直接体现媒体建构的媒介形象倾向,报道基调是正面的,则会反映出正面积极的媒介形象,负面的报道基调则会建构一个较为负面的媒介形象。因此对报道基调的分析能够评估报道对象的整体媒介形象状况。经过统计样本的报道基调发现,116篇关于“中国军人”的报道都是正面的报道基调,展现的都是“中国军人”良好的一面。同时,报道主题能够反映媒体报道的内容,或者说媒体通过哪些内容来建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本文将研究对象的主题进行提炼和分类,每个样本只对应一个主题类型。最后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的数据显示,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对于个人先进事迹和部队故事的特写是报道的主要内容,这也可以看作特写成为主要新闻体裁的原因。其次的主题类型是训练纪实和中国军队在国际行动中的表现。

对于个人先进事迹的描写,具体聚焦的点也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优秀的军营表现,对在部队中优秀突出的军人如何成长和发展给予关注,《武警上海总队七支队王陈欣从联合国翻译到武警战士》一文中,讲述了王陈欣放弃联合国翻译这一职位,穿上军装成为普通士兵,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被评为“优秀士兵”和“好战士”的故事。这类内容的重点聚焦在部队队伍中表现优秀的军人成长史;另一类是对于救援行动中英雄模范的报道,如那些在抗震救灾、社会救援等危险环境下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英雄模范。

对于部队故事的特写则是关注一些特殊兵种的部队,或者表现优异的部队。在这些部队故事的讲述中,对于边防部队的关注是重点。《难忘戍边人》《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数千平方公里仅9户人家探访玉麦守边人》《雪域高原上的边防兵——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纪行》等文章报道了不同地域的边防军人。

整体来看,报道的主题丰富充足,从军人本身出发,围绕军人的个人成长、所在部队的故事、日常训练与生活、紧急危情下的表现、在国际中的行为表现、军民关系、退伍军人形象这些层面展开,报道主题较为宽泛,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军人”形象的多元呈现效果。

(二)中观层面:形象框架分析

在形象框架分析中,本文将通过报道中军人的性别、年龄和职位军衔进行分析,试图得出“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基本轮廓。在性别的统计中,未提及具体性别的有21篇,报道的对象是男性军人的有83篇,女性军人的有12篇。可以看到“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主要还是以男性军人的视角为主。在年龄的统计中,排除未提及具体年龄的报道后,剩下29篇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展示出了军人的年龄。在确定年龄这个问题时,按照两种方式进行统计,一种是确定的年龄,其中20~30岁的有9篇,31~40岁的有2篇,41~50岁的有3篇,51~60岁的有3篇,61~80岁的有3篇;一种是按照入伍时长来判断军人的大致年龄情况,基本囊括了入伍3年、入伍4年、入伍6年、入伍20年、入伍25年、入伍27年、入伍41年。

对于职位军衔的统计,排除未提及的63篇报道后,报道中提及的职位军衔情况如图2所示。综合性别、年龄、职位军衔三个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主体覆盖了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位军衔的军人。从刚刚入伍的年轻士兵到高级士官再到年长的副司令、参谋长,这些主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对象,帮助大众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中国军人”队伍的风采。

(三)微观层面:话语生产框架分析

在这个层面,本文主要对报道中使用的修辞结构进行分析,以此从微观层面研究“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修辞结构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使用的修辞风格[5]。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新闻报道中对于“军人”的修饰词作为修辞结构的分析。

通过对116篇报道中与“中国军人”相关的形容词进行抽取,对相关词丛进行统计,得到描述“中国军人”的形容词共计52个(如表4所示)。其中“忠诚的”出现次数最多,说明在媒介形象的建构中,军人的忠诚是放在第一位的,也是被大众广泛认可的。根据这些形容词的含义和频次,将这些形容词展现的“中国军人”形象分为以下四类。

1.忠诚信仰的战士:与这类相似的形容词有:“忠诚的”“坚守信念的”“坚毅的”“无怨无悔的”“爱国的”“刚毅的”“严格的”“铁律如山”“宁死不屈”“坚不可摧”“忠于职守”“忠贞不渝”“尽职尽责”“恪尽职守”。这些词语着重表现的是对信仰的坚持,体现的是“中国军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为了信仰坚守、无怨无悔的媒介形象。

2.血性无畏的勇士:与这个类别相似的形容词有:“有血性的”“能吃苦的”“勇敢无畏的”“不服输的”“顽强的”“生龙活虎”“临危不惧”“攻无不克”“赴汤蹈火”“奋不顾身”“斗志昂扬”“从容不迫”“英姿飒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沉着的”。这些词语着重表现的是在面临困难考验和挑战时,依然斗志昂扬,保持积极的状态,体现出“中国军人”勇敢无畏、志气永存的精神状态。

3.甘于奉献的守卫:与这个类别相似的形容词有:“无私奉献的”“憨厚的”“见义勇为”“默默无闻”“舍己为人”“善解人意”“懂事的”“助人为乐”“温暖的”。这些词语表现的是“中国军人”默默奉献的精神,呈现出的是甘于奉献、默默守卫人民的温暖形象。

4.追求进步的人才:与此相似的形容词有:“追求创新的”“刻苦的”“坚持梦想的”“不断拼搏的”“文武双全”“勤学苦练”“德才兼备”这些词语是从中国军人自身的品质出发,塑造出的是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学习进步,追求优秀的中国军人。

四、研究发现与思考

(一)“中国军人”媒介形象建构的变化特点

1.“女军人”话语权增多

“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由媒体和媒体产生的新闻报道来塑造和呈现,因此媒体从业者对于性别的认知和印象极其重要,它能够影响受众对社会性别意识的认知[6]。在选取的报道中,虽然关于“中国军人”的报道大部分是针对男性军人的描写和报道,但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报道中女性军人的数量和比例在近十年间呈增长的趋势。

从新闻的客观性出发,媒体从业人员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报道方式,会集中渲染“中国军人”的男性化色彩,造成“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偏颇,而对于“女军人”报道数量的增加为“女军人”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推动新闻观点的多样性和新闻报道的平衡性,改变大众对于女性军人的固有认识,在丰富女性军人形象的同时,促使“中国军人”这个群体的形象更加多元化。

2.注重關怀“退伍军人”群体

在分析这十年的报道中,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对“退伍军人”群体的关注增加。“退伍军人”作为“中国军人”形象的一种外延,这个群体的表现带着浓厚的军人色彩,传承着军人的精神魄力。对于大众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与退伍军人的接触,是能够与“军人”这个名词建立联系的直接途径,“退伍军人”的一言一行反映着他们在军队的生活影响,因此在“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中,关于对“退伍军人”群体行为报道的增加,会加深大众对于“中国军人”的认知。同时,这些报道为“退伍军人”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更多“退伍军人”注重形象,维护军人名誉,从而形成“中国军人”媒介形象和社会形象的良性循环。

(二)“中国军人”媒介形象建构的启示与建议

1.建立多元叙事主体,丰富报道主题结构

纵观《人民日报》近十年对于“中国军人”的报道,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为:主要是关于个人先进事迹的特写。在这个特征的影响下,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则会更倾向于主观性的表达,容易产生“宣传而非报道”的认识。同时根据报道主题、新闻体裁、修辞运用等可以看到,报道中主观性因素太强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报道风格,形成一个较为刻板的媒介形象。虽然这种媒介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容易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也难以再进一步呈现更加立体化的形象。

而在新闻体裁中,自传、记者手记作为一种第一人称的描述,其形成的语言风格更适合建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但这些类型的新闻体裁运用得并不多,因此在“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中,需要发挥多元叙事主体的作用,不仅要采用作者的采访,还要让更多的军人、军人家属、普通民众作为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同时在报道主题上,众多关于个人或部队优秀事迹的报道难免显得单一重复,关于训练纪实、军营生活等多项军人活动报道的增加,能够丰富报道主题,使得“中国军人”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有趣。

2.积极进行议题建构,增强国际形象传播

在版面分布上,“国防周刊”“国际”两个版面上越来越多的报道反映出,媒体对于“中国军人”形象的建构已不再局限于日常式的报道,而是更加专栏性、深度化的报道,媒体对于“中国军人”媒介呈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但“中国军人”媒介形象的建构不仅会影响国内受众对军人群体的印象,还会影响国外媒体和民众对于“中国军人”的形象认知。所以媒体在建构“中国军人”形象时,不能仅将受众定位在国内,还要以国际视野进行议题建构,积极建立适合国际传播的“中国军人”话题。“战士维和日记”“我家的橄榄绿”这些专题报道挖掘了关于“中国军人”在国际舞台上的故事,为“中国军人”的形象增添了色彩。因此,在未来的媒体活动中,需要发掘更多类似的议题,积极主动进行建构,从而有效提升“中国军人”的国际形象传播,使得“中国军人”形象的传播能实现有效互动。

参考文献:

[1]梁一戈.军旅影视作品的“四有”军人形象塑造[J].青年记者,2017(2):70-71.

[2]滕鲁阳.军队媒体对女军人形象的报道——以《解放军生活》杂志為例[J].青年记者,2017(8):40-41.

[3]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三民书局,1999:139.

[4]赵艺扬.框架理论视域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以2013-2017年“一带一路”报道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8(5):160-165+188.

[5]董天策,王慧超.“剩女”媒介形象是反映现实还是人为建构?——新浪网2011-2015年“剩女”报道研究[J].新闻界,2017(11):27-34.

[6]刘婷.军人的媒介形象呈现[J].新闻世界,2011(4):130-131.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媒介形象
人民网PX报道的新闻框架研究
“人民科学家”的诞生
论城市管理的媒介形象宣传
新时期境外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形象的建构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论社会弱势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