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建设性新闻发展探究

2021-01-26 05:46吴青栗青生许思远
今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心理

吴青 栗青生 许思远

摘 要:“后真相”时代已经到来,新闻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连接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业有必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出路。而以往以报道“冲突性”为主的新闻,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后真相”的程度。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以“积极性心理”为基点的新闻形式——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的发展可能性,从党性原则、正面宣传、群众路线、新闻教育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这一新闻形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性新闻;“后真相”;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15-05

近年来,建设性新闻在国外日渐得到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国相关的研究还较少。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共通之处,因此,本文通过介绍建设性新闻,以及探讨建设性新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应该怎样发展,分析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的可行性,以寻求新闻形式的创新。

一、建设性新闻的内涵

(一)建设性新闻:基于受众积极心理的新闻形式

“建设性新闻”一词在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泛指以积极心理学策略应用于媒介报道的新闻。最早由丹麦学者海格拉普(Ulrich Haagerup)提出,其基于自身十余年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教学经验,认为目前媒体过于注重“冲突性报道”,会导致受众情绪消极甚至对新闻麻木,由此意在重塑智媒时代新闻价值理念。而根据其具体内涵,西方另外一些学者将其定义为:记者不仅需要报道与一个社会问题相关的细节、障碍以及所面临的困难,还需要报道能够提供改变现实的措施,以及介绍谁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换句话说,建设性新闻试图在经典5W(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为何)基础上增加第6个W,即现在怎么办?并且通过自身或是群众积极寻找出路[1]。

“建设性新闻”的提出依据,不仅来源于现实中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实际反映,也来源于心理学,它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乐观”理念,在新闻报道中引入积极因素,以正面、能动为基调,提出实现人类福祉的5大路径“PERMA”,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参与融入(Engagement)、和谐关系(Relationships)、集体意义(Meaning)及成就感知(Accomplishment)[1],要求媒介报道要寻找事件中的积极因素,以唤起读者的正面情绪,对事件中诸如成就、成长、意义等积极因素进行适当报道,因为如果受众在新闻事件中,对积极情绪的感知更为强烈,那么他们更可能对这一报道感兴趣,甚至为此付出实际行动以支持新闻事件的解决。

但也有学者对“建设性新闻”提出了质疑,某媒体专栏作家埃尔玛·卓娅认为:“这一新闻观是愚蠢的”。她表示,记者应该只是“努力描述事件,仅此而已”。卓娅的观点不无道理,早在1933年,陆定一就把新闻定义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强调的是记者对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的记述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尼戈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记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被公民新闻削弱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寻找出路,因此,卓娅的观点有失偏颇,当下的新闻行业需要结合时代进行创新发展,对建设性新闻的探索是必然的,而非“愚蠢”。

(二)发展与实践:以西方国家为主,实践与理论并行

事实上,在“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出现之前,中西方对“建设性”报道都有所探索。建设性新闻的理论概念与所采用的报道方式并不是一种新的方法,有学者提出,它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平新闻(Peace journalism)、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与对策新闻(Solution journalism)等概念有着一脉相承的紧密关系[1]。总的来说,这些新闻都不同于以往单纯地对事件进行报道,而都是从具体的角度来试验新闻对受众的积极影响,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西方,由于这一理念的早期倡导者大多来自北欧国家,其实践成果也更为丰富。荷兰温德斯海姆大学新闻学院在其课程设置、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中开设“建设性新闻报道”课程,这是世界上首个开放“建设性新闻报道”课程的国家。丹麦电视二台(TV2)晚间新闻栏目“我们能做到” (Yes We Can Stories)、兰新闻网站“记者网”(De Correspondent)在新闻采编室中专设“建设性新闻记者”岗位、《纽约时报》在其网站上开辟了“修复”(Fixes)栏目,BBC 世界台则开辟了“BBC 世界服务”(BBC world service)专栏,从电视叙事、记者培养、新闻报道等各方面实践了建设性新闻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建设性新闻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杭州日报》在其客户端推出“政正参与”栏目,围绕时政热点、社会焦点、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面向社会各界借智借力,问计问策,积极倡导群众的参与互动,设置了民间议事厅、专家智囊团两个版块,针对时政热点,从多个维度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意见建议,在反映群众呼声的同时,也能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这是对时政新闻与建设性新闻相结合的一次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建设性新闻在我国的发展探析

从对“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及其发展实践来看,事实上建设性新闻的目的与我国一直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共通之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級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三为方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新闻媒体不是西方的商业化媒体,不以盈利为第一目标,而是代表党和人民发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传声筒”。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建设性新闻的实践目的不谋而合。新媒体的发展给新闻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信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建设性新闻的探索,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一)基本:立足国情,坚持党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建设性新闻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必须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新闻生产。无论发展什么新闻形式,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党性原则,最重要的是要绝对忠诚党中央,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服务党中央、维护党中央、紧跟党中央,切实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最核心的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大力宣传,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积极推动,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毫不含糊,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2]。

建设性新闻的发展,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在涉及重大新闻报道时以党的命令为绝对准则。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离不开阶级利益的,坚持党性原则,对于我国来说是最好的维护人民利益的方式。建设性新闻对现实问题试图提出可行的方案,并引导专家与群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方面,积极的参与能够集思广益,增加党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新闻事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建设性的报道方式解决,能够有效地减轻人们看到新闻报道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解决了问题,这毋庸置疑能够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

(二)操作:正面宣传,加大建设性报道

“正面宣传”指的是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之一是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1948年,毛泽东在对报纸的工作指导中就指出,报纸宣传要注重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1989年,李瑞环发表讲话《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他指出“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其中特别强调了“加强党委对新闻工作的领导”,要“把舆论工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现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这一讲话再次表明了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这一方针在我国新闻事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坚持正面宣传,并不意味着对负面事件不报道。首先,能够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不断在走“上坡路”,始终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在前进。而新闻工作对这种积极性的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不仅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反而是与社会主流相契合的;其次,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正面报道为主,不是说只能讲正面,不能讲负面。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关注报道,既要解惑释疑,引导心理期待,又要善于批评和报道,通过新闻报道推动改进工作;最后,以正面宣传为主和舆论监督、报道负面新闻,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不论是正面宣传还是舆论监督,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新闻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国家全局事业的不断发展。把握好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和平衡,把两者相结合,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人民统一思想,团结鼓劲,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而建设性报道本身就是一种以正面、积极性发展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相比目前已有的建设性新闻形式,我国以往的正面宣传报道较“硬”,只是在新闻内容中单一地展示正面内容,而借助建设性新闻的形式,能够极大地“软化”宣传意味,使人们更易接受。例如,有学者指出,在对非洲国家形象的建构中,西方“他者化”倾向明显[3],而在我国的国际报道中,不仅客观地讲述非洲事实,同时也积极地关注那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而这种正能量叙事的方式,正是建设性新闻与“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重要结合点,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潜移默化实现宣传目的。

(三)关键:群众路线,增强受众参与感

建党以来,群众路线就一直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领域的生动实践。战争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办报”,对群众路线高度重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也表示“要想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闻事业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一环,必须要贯彻群众路线,在新闻事业的总体布局上,要做到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努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群众路线的践行,一方面,意味着新闻的生产报道始终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三为方针”,立足于群众的实际生活,急群众之难、解群众之惑,把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使得新闻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另一方面,新闻事业的群众路线也意味着要尽可能地在新闻中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听取群众的呼声,参考群众的意见,考虑群众的建议,这样也能够真实有效地促进新闻工作,甚至促进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目前大部分新闻客户端、新闻微博微信账号,都开通了群众评论点赞的功能,从这些功能所呈现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新闻,或者说哪些事件是群众最关心的,对于政府工作有什么样的看法见解。

建設性新闻的出发点,走的其实就是群众路线,着眼点是群众看完新闻所产生的心理状况。建设性新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采取平淡语调,避免过多以冲突、愤怒和消极为基调的新闻编辑,不忽视负面问题,也不倡导激进主义;二是侧重对社会问题的回应,注重新闻民主功能在社会自我矫正的反馈机制上完成新闻工作;三是旨在以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报道激发公众讨论,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这三个特征都紧紧地围绕着人民群众的需求,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群众路线思想观念几乎是一致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开展建设性新闻,是值得尝试的。

(四)保障:记者教育,发展建设性新闻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核心是人才优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强不强,履行职责使命水平高不高,领导班子和队伍是决定性因素。记者是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记者的素质关系着整个新闻行业在理论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记者作为舆论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挺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精神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把根扎进基层沃土,把根扎进群众生活,把根扎进社会实践,在基层锤炼“四力”,在一线增长本领”[4]。

当下,新闻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技术赋权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公民新闻、机器人新闻、传感器新闻蓬勃发展,甚至虚拟主播也已出现,新闻记者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商业诱惑,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意志不够坚定,出现了有偿新闻、虚假报道、新闻逼视等违背新闻专业主义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记者寻求改变是必然之路。记者要想和其他的新闻传播主体区分开来,就必须要有责任担当,主动充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同时,在思想上,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学习新技术,把专业理念和专业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建设性新闻需要发展,还需依托新闻教育。在我国,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理念,系统化的研究较少。其本身所涉及的新闻专业理念、心理学知识较多,同时又须结合实践验证效果,因此,新闻教育亟需跟上。

三、反 思

(一)积极心理与盲目乐观的把握

建设性新闻立足于“积极心理学”,意图使读者在阅读完建设性新闻后,能对现实世界充满希望,而不是对媒体塑造的以“冲突”为主的拟态环境感到失望。盲目乐观则是指对事情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一味地报以完全乐观的心态,这可能会导致媒体自大自夸,迷惑受众,甚至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盲目乐观对我国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害,而建设性新闻报道中采用的“积极心理”策略,并不意味着盲目乐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我国一直坚持着“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长期的历史实践表明,这对鼓舞我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同时建设性新闻学者凯伦·麦金泰尔也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我并不是倡导只报道积极事件与方案, 一种新闻更应该同时报道冲突和可能的方案。只要记者能够确保这两个方面,即使在进行建设性新闻实践时,仍然在长时期内能保持社会监督的功能”[5]。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积极心理的确会产生使人“乐观”的心态,那么在报道中,如何保持中立地提供信息,并且以群众利益为中心提出建设性的报道,使得“乐观”有理有据,而不是“盲目”的,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需要进一步学习的。

(二)客观性与建设性的冲突

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建设性内容,是否意味着报道会缺失新闻客观性呢?事实上,建设性新闻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定的某一种报道形式,建设性的形式多样,在不损害新闻客观性的同时,是能达到建设性的效果,凯伦·麦金泰尔指出“建设性新闻的实践路径之一是通过唤醒新闻故事里的某些情感实现的,如希望。如果是恐怖袭击,记者可以通过鼓舞人心的引用让故事更有建设作用。例如,引用一位死者母亲的话,她说:从社区支援之举中备受鼓舞”[5]。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以人民为中心,这种报道方式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报道方式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顾新闻客观性和建设性,同时,过多的建设性内容会让受众感到煽情,缺少批评性的话语则会让受众质疑新闻的立场,甚至反作用于政府。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平衡报道的客观性和建设性,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四、结 语

“后真相”時代,加上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两个舆论场”的尴尬境地,新闻业需重新思考如何把人民群众与党政官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建设性新闻是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新闻形式。其理念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共通之处,适宜我国国情,能为我国新闻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徐敬宏,郭婧玉,游鑫洋,胡世明.建设性新闻:概念界定、主要特征与价值启示[J].国际新闻界,2019,41(8):135-153.

[2]新华社.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传播舆论力引导力[EB/OL].http://www.xi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2016-02-19.

[3]史安斌,王沛楠.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新闻记者,2019(9):32-39+82.

[4]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打造过硬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肩负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专家讲习之七[EB/OL].湖北日报,http://theory.people.cn/nl/2018/0917/c40531-30 298632.html,2018-09-17.

[5]晏青,凯伦·麦金泰尔.建设性新闻: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对凯伦·麦金泰尔的学术访谈[J].编辑之友,2017(8):5-8.

[6]Karen McIntyre.“Tell Me Something Good”: Testing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Constructive News Using the Google Assistant. 2020, 14(1):37-54.

[7]Dimitrinka Atanasova.Moving Society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The Framing of Sustainability in a Constructive Media Outlet[J].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2019,13(5).

[8]陈薇.建设性新闻的“至善”与“公共善”[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20-126+135.

[9]金苗.建设性新闻:一个“伞式”理论的建设行动、哲学和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19(10):110-119.

[10]孟威.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当代传播,2016(3):4-11.

[11]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J].国际新闻界,2006(1):5-10.

[12]高雪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三重意蕴[J].东南传播,2019(9):41-43.

[13]谢永萍,王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网络媒体发展途径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33(4):58-61.

[14]季为民,叶俊.论习近平新闻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4):5-16+126.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心理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小学生感恩习惯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促进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