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纪录片的本体变革

2021-01-26 05:46张婷婷
今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新媒体

张婷婷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内的新媒体环境迅速成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新的机遇,也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一种信息量大、传播方式多样化、覆盖面广的态式,这改变了以往国内纪录片主要在电视和电影院进行播出的单向传播模式,也改变了纪录片的传播途径和制作方式。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国内纪录片走上了新的变革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发展;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95-03

近年来,国内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给影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新的思路,《人生第一次》《在武汉》以及《人生一串》等纪录片的出现证实了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的影响。新媒体环境拓展了纪录片的受众规模,拉近了观众和纪录片之间的距离,将纪录片推入大众视野,使得纪录片的观众趋于年轻化态式。新媒体平台的多样化也使得纪录片的传播途径发生了改变,提高了纪录片的影响力。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纪录片的创新性发展,拓展了纪录片的类型和美学形态的发展。

一、纪录片创作思维方式的转变

传统媒体时代的纪录片一直是以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献价值为主,且由于技术原因,传统媒体时代下的纪录片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缺少互动感,纪录片和观众之间呈现一种“纪录片在说,观众在听”的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记录片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新媒体将纪录片拉下“神坛”,转变了传统纪录片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观众与纪录片之间的互动性,拉近了纪录片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纪录片的视角更加平民化,提升了纪录片的大众传播意识,增强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对影视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纪录片的发展。网生代正在或将要成为主流受众,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是纪录片制作和传播的起点,用户体验、平等参与、极致、跨界、大数据,这些陌生的商业语汇将为纪录片带来新的视角[1]。互联网思维是指“突出用户至上,以为用户服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纪录片创作者要想赢得观众就要完成从“受众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这种思维方式促进了纪录片本体的变革,大大增加了纪录片的创作空间,拓展了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也促进了纪录片类型的发展。腾讯视频在2019年推出的剧情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虽然这部纪录片引起了纪录片和历史剧之间的争议,但该片作为我国第一部剧情纪录片它突破了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界限,开创了新的纪录片类型。

腾讯、优酷、爱奇艺、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等商业视频网站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为了吸引受众纷纷涉足纪实领域。近年来,腾讯视频与众多国际知名纪录片制作团队达成合作,引进国际优质纪录片资源,2018年与BBC联合出品了《王朝》;优酷则着力打造“网生纪录片”的进化之路,自制的《侣行》《摇摇晃晃的人间》等纪录片受到年轻观众的热议;爱奇艺率先开启了纪录片付费生态,进一步深化了纪录片产业链布局;而《人生一串》《寻找手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在B站获得红利,再一次证明了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的潜力空间[2]。在网络平台播出纪录片有利于观众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也使得纪录片的传播更加便捷,其弹幕功能也大大增加了纪录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进而有效地拓展了纪录片的受众范围,扩大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推动了纪录片的发展。

二、“用户思维”带来的纪录片转变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CCTV-1播出之后风靡全国,在国内掀起了一场美食纪录片的风潮,纪录片走进了更多观众的视野。《风味人间》和《舌尖上的中国》属于同一制作团队,并且是同一主题的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曾提到过《风味人间》以周播的方式进行播放,他们的创作团队会根据前一集播出后观众在网站上的留言以及新媒体平台弹幕的实时反馈,对下一集的播放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将以往的“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利用大数据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在声音、画面、情感等方面满足了目标受众的需求,而《风味人间》则有效地拓展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新媒体给纪录片带来的第一个变革,即在创作中以内容和服务为核心,以此来增强纪录片的竞争力。新媒体带给用户多樣化的服务,而新媒体时代下的纪录片要以内容为核心,以内容的真实感和接近性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原有受众的基础上,增加用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50.36亿元,同比增长9.4%。年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同比增长3.3%,增幅为近10年来最低值。而2019年国内新媒体对纪录片的总投入约13亿元,同比增长18.2%[3]。随着新媒体环境影响的加深,纪录片的受众将自我的主体意识融入纪录片的内容主体中,并与其产生情感共振,使人们开始对距离生活不远的人和物产生陌生感和好奇心,这成为纪录片有效传播的重要原因。

纪录片传播渠道的转变在扩大纪录片受众范围的同时也使得纪录片的观众更加趋于年轻化。2016年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受到众多年轻用户的“追捧”。但其之前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却并未引起热烈的反响。该片在新媒体平台“蹿红”让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认识到新媒体对纪录片有效传播的重要性。新媒体平台为纪录片的播放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环境,如2016年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医疗题材系列纪录片《人间世》,在爱奇艺首播后成为现象级作品,新媒体平台传播渠道的便利性给纪录片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收视观众,同时也使得纪录片的观众更加趋于年轻化。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传播媒介特性的转换也促进了纪录片创作方式的转变。现如今,大数据成为纪录片创作团队体现互联网思维的依据。传统纪录片的选题主要依靠前期调研,其无法精准定位观众的兴趣点,容易使成片与观众的期望不符。新媒体以“内容”“用户”和“服务”为中心的运行机制催生了“双向反馈”机制,纪录片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利用“双向反馈”机制,在选题和内容上有更加精确的把握。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五分钟的时长,播出后在网络“蹿红”,其原因之一就是该片符合当代年轻人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其趣味性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也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以“用户”为导向的纪录片创作更加容易契合观众的兴趣点。

“双向反馈”机制增加了纪录片的互动性,改变了传统纪录片“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如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B站和FIGURE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在武汉》,其在B站独播播放量达到了1001万。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打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和“祖国万岁”等弹幕。B站的“用户”把自己的关心和担忧转化为“弹幕”,用这种方式给中国武汉加油打气,该纪录片使观众的情感得到宣泄,引发的情感共鸣满足了“用户”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互联网思维转变了传统纪录片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同时也赋予了纪录片新的生机和活力。

用户原创内容成为纪录片内容的主力军,以BBC的《武汉:封城人生》、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全民合拍的《温暖的一餐》、大象点映的《余生一日》,以及清影工作室的《手机里的武汉新年》等为代表的纪录片,他们的拍摄内容主要来自于用户的记录,这些纪录片不仅增加了纪录片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同时扩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拓展了纪录片的创作空间,为全民纪录时代的纪录片网络化生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新媒体运行机制下的纪录片

新媒体的运行机制加快了纪录片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的转变,即“用户思维”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这促进了国内纪录片叙事方式的转变,即剧情纪录片的出现。腾讯视频在2019年推出的剧情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意味着纪录片本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剧情纪录片打破了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新的纪录片类型。纪录片的这一变革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拓展纪录片的受众范围;二是为了迎合新媒体用户对纪录片的故事性需求。

隨着新技术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纪录片仅满足其“真实感”的体验感到“不满”。如腾讯视频,其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把用户需求作为创作的基础,在内容上注重年轻化、国际化的表达,同时依托大数据不断探索国外用户的需求,积极拓展更为广阔的海外传播空间。在一次采访中,腾讯视频的纪录片总监朱乐贤曾提到过他们的精品化概念,即“首先,一部纪录片作品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其次,在内容上要提供给观众非常多的信息和知识,要有引人入胜的视觉体验;最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性,如新的研究视角或者说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4]。

随着新媒体和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的观众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且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和剧情化的表现手段使得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逐渐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以此催生了新的纪录片类型——剧情纪录片。2019年腾讯视频推出了我国首部剧情化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国内以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是以格里尔逊式的画面加解说的表现手法来呈现的,而这部纪录片戏剧化的叙事方式也是“受众为本”的互联网思维的体现。

再如,由浙江广播集团承制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孤山路31号》,这部影片用全景式的拍摄手法讲述西泠印社百年传奇,在确保带给观众“真实感”的同时,也注重观众的审美体验。该纪录片的导演以情景化的表现形式,把艺术、人文和自然融合到一起。别样的叙事化表达方式,赋予了影像资料和文物古迹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内容的表达上更加具有张力,提高了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和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有效传播。

同样作为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戏剧化的叙事方式更加接近新媒体用户的故事化需求。这两部纪录片都给国内的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纪录片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来还原历史,带给观众“真实感”的影像。它是一种有思想、有主题、有创意的影像创作,故在创作过程中也要注意纪录片镜头的美感以及叙事方式的逻辑性。世俗的生活场景和行为方式成为了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景观,纪录片逐渐从书写“英雄”的崇高审美转变为书写“凡人”的日常审美,这也成为国内纪录片变革的重要导向。

四、结语

当前新媒体环境在改变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思维、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使得纪录片的受众群体更加年轻化,进而促进了纪录片本体的改变,使国内纪录片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录片世界”。但同时也要注意,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影像,在兼顾“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同时,也要始终保留作为一个纪录片创作者对纪录片最初的“真诚”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同道.2018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J].现代传播,2019年,274(5):117-121.

[2]张楚,宋君仪.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生产路径的转型[J].当代电视,2020,381(1):76-79.

[3]数据来源:2020年4月18日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

[4]李宁,王羡茹.记录察观.腾讯视频纪录片:用户思维下的创新与担当[EB/OL].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2020-03-18.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新媒体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