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在江南“艺术小镇”

2021-01-26 11:57佘惠灵
大学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美院书记村庄

佘惠灵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未来乡村的图景。在我眼中,外桐坞村似已有此气象。她毗邻中国美院,是西湖龙井茶的主产地,村里集聚了大批艺术家、艺术机构,走上了艺术小镇的发展道路。近年来茶叶产业、文创产业、旅游产业更是发展迅速;她生态环境良好,被“九溪十八涧”环绕,村民生活相对富裕,精神面貌较好。

外桐坞,有着美丽绚烂的色彩,湛蓝的天,雪白的云,琉璃的屋檐和碧绿的茶坞,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初见外桐坞,迎面而来的是高大繁茂的梧桐,梧桐树后是村庄,村庄后便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漫步在村落间,山脉连绵,云天相接,茶林掩映下,顯得愈发意境悠远。村子东面,随处可见的是别致又独具风情的庭院坞舍,在村里常住的美院艺术家们的设计下,亭台楼阁,一步一景,映衬着“艺术小镇”独特的艺术气息。

如果你来外桐坞村,清晨,你可以在曙光初照的晨曦里,踏着被露水微微打湿的青石板小路,在街边充满艺术氛围的小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上午,在宁静的山村里四处闲逛,随意推开一扇虚掩的农家小院大门,与仰慕许久的艺术名家喝茶谈天;下午,在“枫丹墨韵”咖啡馆喝个下午茶是个不错的选择,品一壶咖啡,读一本好书,就这样静静地慢生活;夜晚,陪伴你一同入睡的,不仅有一张独具特色的床榻,还有墙上优美的名画和床前充满设计感的台灯这种与艺术融合得丝丝入扣的生活,正在这里成为现实。

“朝涉外桐坞,暂与俗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村庄的改造者们,没有用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来淹没村落的文化,而是为每户院落都赋予独一无二的风情。老祠堂和古私塾仍保留着旧时模样,飞檐的红砖矮楼,精致的雕栏花窗,斑驳的白墙里,更是带着历史带着古朴的厚重

2019年7月,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骨干之一,我来到这里挂职锻炼,了解到了为什么这里会发展得这样好。

淅沥的梅雨已下了多日,杭州的一切都被绵绵的雨帘遮着。在外桐坞村度过了一个凉爽的周末后,村党支部书记张秀龙主持召开了挂职座谈会,以便让我们更快地了解工作内容,熟悉工作环境。这是我们与张书记的第一次见面。

在外桐坞村,张书记是村子发展的带头人。他原来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后来成为了村长助理,老书记退休后,他接任了书记。我们在和张书记交流时,他说:“刚进村时,村里条件不怎么好,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就是茶叶,一年只能卖个几万块钱,维持生计。”我们就问,当时村子怎么想到走“艺术小镇”的发展道路呢?张书记说:“有次我和村主任在茶田散步,看到几个美院的老师带着学生在写生,这是我们遇到的一次机遇。我和村主任忙凑过去聊天。他们说,你们村茶园风光很漂亮,写生如果不用来回跑,在这有个工作室就好了。我灵光一闪,说刚有一幢房子改造好。那位美院老师对我们的房子一见钟情。很快,几个老师来了,建起了工作室。”

于是,外桐坞村继续改造基础设施,扩建道路,这全靠村民、党员代表还有一些乡贤一起协商。原来杂乱无章的服装厂、五金厂、喷漆厂被清退;房前屋后开始种植竹子,放置小雕塑,进行景观改造。2008年,外桐坞村名声渐起,大批的老师被引到农民家里去。截至去年,村里163户农户,至少有一百三四十户都引进了老师。

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家户户开始重新设计装修小别墅,文创产业、旅游产业开始兴起;十年前村里只有不到70万元的可用资金,到去年,村集体资金将近500万元;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几千元增长到去年的5万元。村民空闲的时候,不再沉迷麻将扑克。一些农民跟着老师学字画,村里还要求8岁以上的孩子每天也腾出时间去学。就这样,村风村貌改变了,在外桐坞每年春节办的“村晚”上,孩子上台能写能画,还有驻村的艺术家唱歌跳舞等。挂职的短短经历,让我明白在乡村发展中,领头人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美院书记村庄
我的小村庄
读书记
美院张老师评画
集书记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奇葩美院(完结版)
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列宾美院失火
村庄
又见雷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