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考研复试,才学会将知识“变现”

2021-01-26 11:57陈玉飞
大学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初试笔试考研

陈玉飞

2020年春天,考研复试时,我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對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很关键的问题,涉及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客套语、餐饮习俗等方面的冲突,要回答好非常考验考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和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运用能力。这题我会啊!我内心抑制不住地狂喜,但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我首先解释了遇到文化冲突的原因,结合课本上“面子保全论”“合作原则”等理论方法给出了遇到价值观念冲突、文化忌讳等的做法。看到考官老师频频点头,我心里踏实了。

看起来我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其实,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考研复试。在遭遇了前两年两次复试惨败后,我终于得以如愿。

2018,踌躇满志

2018年我报考了北京一所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了复试。那时我觉得自己作为男生,在这个女生占据多数的专业,只要通过了初试,复试肯定没问题。所以我并没有很重视这次复试。去北京的时候,我甚至连专业书都没有带,只囫囵地看了一遍重点笔记后,就带着随行的外公、外婆在北京进行了个二日游。

到了复试现场,我被问到了一些汉语专业基础知识,比如音变现象、短语类型等,我通通回答不上来,脑子像被纸蒙住一样。老师看我回答不上来,还特意换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甘”这个字的造字法。头脑中很多知识都因为笔试时间过去太久而模糊了,所以我就一直说:“不好意思,老师,我不是很确定。”我的第一次复试就这样结束了。

2019,一线希望

考研“二战”是一场孤独的逆行。毕业后,大家或去了读研高校报到,或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我却在租住的房间里和词性、造字法和句式结构较劲。到了9月,自己才慢慢有了点状态。有了上次考试失败的教训,在顺利通过笔试后,我对复试不敢掉以轻心。我首先去官网查看了往年的复试情况,并找到几个学长询问了复试可能问到的问题类型。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我把复习重点放在了课本上,深度理解课本知识,比如语音、语素、句子成分等难理解、难区分且多次出现在试题中的内容。

第二次复试如期进行。相比于上一次的踌躇满志,这一次我“低调”了很多,但又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给自己的心理压力有点大。一到晚上,万籁俱寂,心中不由得思虑万千,幻想着成功,又担忧着失败。在第二天的考试中,由于对基础知识部分的精心准备,一开始我进行得很顺利。但在回答最后几道开放性问题时,我却卡壳了。即使心中有不少想说的,表达出来却像是一盘散沙。问:“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有哪些?”答曰:“语言偏误它和错误不同,比如场景不正确”老师对我委婉的评价是:有一点不知所云。

2020,背水一战

也许还是有些不甘心和对于考研的执念,我又开启了考研“三战”。为了这次考研,我还来到了离所考学校更近些的城市工作。2020年2月,初试成绩出来了。我是第五名,顺利进入复试。因为疫情,这次复试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线上复试。随后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里,我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比准备初试还要认真。而且经历了两次惨痛的失败后,我对考研复试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它不仅是继笔试后,对于基础知识的2.0版考察,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也不会第三次走进复试考场。复试是对综合素质的考察。包括心态、知识运用能力、逻辑和反应能力等。有时候老师想要的并不是完美答案,而是想要看到你端正的态度、独立思考的成果和有逻辑的陈述。

这些是可以练习和提升的吗?当然。由于已经把教材“啃”过十几遍,我深知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很娴熟,但我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我主要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复试问题系统化和表达流畅化。在对历年复试真题进行分析后,我发现对外汉语专业的复试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个人经历介绍、教材基础知识问答和开放性问题答辩。在确保自己能对基础知识对答如流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开放性问题的梳理和准备上。我整理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比较热点的话题,比如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如何教授语法难点等,同时让自己对行业热点事件、热点话题保持敏感。由于上一次“无话可说”的复试经历让我自觉丢脸,我在家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并设想了多种可能遇到的困难情景。比如有些题目一拿到手,如果头脑中没有立刻弹出内容或是自己觉得不熟悉,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把话有逻辑地说清楚?其实,这也是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变现”的过程。准备复试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我想,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为此不倦努力的。

为了确保复试万无一失,我还准备了回答不熟悉问题的流程:先缓十秒钟,然后按照所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怎样解决的思路,先列出纸质提纲,进而脱稿,有逻辑、情绪饱满地把问题回答清楚。

这次的线上复试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利大于弊,我可以在更熟悉的环境里进行,并且不需要直面十几位考官,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小很多,这让我在答题时更有从容不迫之感。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深知已经尽力发挥了自己的最好水平,从3月知道考研录取分数线到5月20日,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7月初,我顺利地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收到了迟来了三年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责任编辑:贾倩颖

猜你喜欢
初试笔试考研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
疫情下的笔试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见美女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