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前期调研方法初探与案例分析

2021-01-27 11:16张泽南湖北美术学院430205
大众文艺 2020年9期
关键词:规划者调研空间

张泽南 (湖北美术学院 430205)

一、背景

美国著名左翼社会学者戴维.哈维先生认为,文化共享资源“是动态的,这包括劳动产品,也包括未来的生产手段(艺术的生产)。这种共享资源不仅仅是我们共享的地球,还有我们创造的语言,我么建立起来的社会行为(包括艺术),以及确定我们关系的社会模式等等”。公共艺术活动逐步进入社区与乡村等社会空间的实践,标志着其从公共物品向社会共享资源的创造和孵化器之身份的转化。通过寻求真实性,地方性,历史,文化,集体记忆和传统价值,公共艺术家们打开了一个政治思想和行动空间,在其中可以发现和追寻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方案。形式上,公共艺术已经由过去的在局部空间中作为地标功能转化为相对较大空间地、大范围地空间叙事。从过去传统的公共广场与公园这些特定场所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寻常巷陌。一方面,这一系列的拓变使传统的对公共艺术范式的理解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更多的跨学科知识被应用于在了处于拓变时期的公共艺术实践中。这形式与内涵的拓变意味着传统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工作方法也亟待更新与理论层面的梳理。从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北京地瓜社区等发生于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社会基质的公共艺术项目实践中可以发现,对于社会与场所基质的合理地充分地前期调研是现阶段公共艺术介入到社会生活当中的有效保障。

以下三个公共艺术案例选取自不同国家,希望从多元文化的实践中归纳和对比公共艺术前期调研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三个案例中,高线公园是几乎完全依赖于私人的融资,而越后妻有是政府主导委托艺术家进行策划的公共艺术项目。地瓜社区最开始是教学和毕业创作最为推动,进而收到资本与政府的关注。由于项目本身的差异性及所遇到的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也影响到了项目前期调研计划制定的思路和相关对策的灵活制定。而这些有价值的经验是在未来的实践中需要被讨论与借鉴的。

二、实践经验

1.高线公园

高线公园如今已经成为纽约市本世纪的一张新名片。高线是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西侧的货运高架铁路,废弃于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纽约市的发展,高线作为繁华都市当中的闲置地块,它未来的使用与主体结构的去留渐渐成为政客,资本家和市民们热议和争执的话题。纽约的规划师在对场地及其周边进行了初期的田野调查之后,发现高线上部已经天然形成了与周边场所氛围调性迥异的野趣空间。调研的这一结果坚定了本来就倾向于保护城市集体记忆和景观遗产的一部分规划者的信念——将高线建设成为可以作为社会共享资源的城市公园。但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规划者面临的是来自资本的以及社区居民的双重压力。

资本家希望将高线拆除在原地建设购物中心进而获得最高的利润。很多社区居民也期望通过对高线的拆除以达到改善其生活环境质量之目的。规划者为了获得公众的理解,进行了大量的访谈与焦点小组研讨。并期待将更先进的规划思想传达给公众。同时,规划者聘请的经济可行性研究公司做出了1亿美元的投资预算,并且预测未来十年将会为城市带来2亿5千万的税收回报。(而实际是1.5亿元的投资与超过5亿元的税收回报)。最终,资本做出了让步,高线公园的构想获得了市民与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的一致支持。高线公园所创造的卓越影响体现了纽约市规划者的远见卓识。

2.越后妻有

如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成功对整个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公共艺术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提供了典范。大地艺术节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目标可以说是比较明确的。策展人带着积极的社会理想和普世的对人的关怀,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活动为媒介并利用公共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在地性、发现性、协同性、媒介性和庆典性,来重构社会关系,重振凋敝的乡土(因为虽然艺术本身虽不具备政治效用,但其是人类感性的表现,是极具社会性的存在)。“我希望再次看到老爷爷老奶奶脸上的笑容”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在具体的前期操作中,首先,策展团队从大量的文献研究开始,了解当地的地方志与历史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场地乡土文化的理解重新梳理了当地的文脉,并结合文献中的记载为该区域命名为“越后妻有”。艺术节首先要获得当地民众的理解,策展者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与公众和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接着,通过三个支柱计划的设计,将前期调研与活动基础的构建相结合。首先是组织“月后妻有八万人的美之发现”活动。由当地公众和到此旅游的人们来确认此区域的特征,以此为主题展开了摄影比赛,征文比赛等内容。计划二“花道”。以花道为媒介构建社会间审美的网络与文化。活动以爱好花艺的长者为核心,带动周边居民参与。第三个计划是建设主题性的核心交流舞台和场域。在此过程中,研讨会是穿插进行的,其目的争取当地居民最大的认同的同时,联合更多的本地和外部协助者的力量。

3.地瓜社区

发起于北京的地瓜社区因地制宜,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搭建技能利服务平台,进而为社区提供服务。将共享客厅,社区文化场所嵌入到闲置的社区地下空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关地瓜社区的最初的构想是在北京市旧社区的地下室的闲置空间构建供居民阅读的阅览室或图书馆,但当设计者在对周围环境进行短暂观察记录之后,即因原目标显得不切实际而被迫放弃了这个计划,并且不得不重新制定目标。正如我们现在所知晓的地瓜社区的最后目标定位为:“其强调的共享理念就是设计和改造更多闲置的公共空间,吸引更多人在这里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并为更广泛的公众服务。同时,利用平台实现更多的社会资源链接,促进多元参与。”

在前期调研阶段,为了能够较快地了解到目标人群的概况与具体诉求,设计者首先制定了研究方法框架。在宏观层面上使用社会学的调研方式即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在微观层面上采取人类学调研方式——访谈与焦点小组进行调研。通过访谈得到的数据与具体的叙事设计完成了设计前期阶段的调研。研究分设计为六个步骤。第一步:对居民进行观察。第二步:对现有社区的共享空间进行观察。第三步:基于上述经验展开焦点小组及访谈。第四步:基于调研组织讨论。第五步:基于调研绘制地图。第六步:半结构式访谈。调研的目标是通过一层层的推进精准定位群众的真实需求(need)。最后基于调研结果提出了“职业技能交换空间”的创想,将使用者定位为产销者,通过空间改造将地下室空间转化为都市共享资源。项目建设同样结合社区党建工作,制定了研究中国当代社区生活里新的共享协作场景,并最终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这一目标。

三、结语

北川富朗先生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的作用和价值正在不断增加,其中的原因就是,面对均一化管理的社会,艺术是唯一以与之截然相反的个体的生理为精神内核的。”公共艺术活动作为发觉,复兴地方文化,历史,共同记忆的载体已经被尝试于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空间。其调研方式引入了人文科学如,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的调研方法,如文献阅读,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焦点小组等。这些科学的调研方法为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共享资源被创造,并被嵌入社会基底提供了前期保障,建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这种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为公共艺术学科自身理论的整理与构建提供新的角度,而公共艺术的叙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一部分也是对调研过程本身的艺术化描述。

猜你喜欢
规划者调研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浅谈中小学财务人员角色转换的紧迫性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90后:精致的自我规划者
庄稼人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