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心理护理对减少产后抑郁症的效果

2021-01-27 03:07郭颖
智慧健康 2020年35期
关键词:围产期孕产妇产后

郭颖

(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0 引言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产褥期出现抑郁症状,是情绪、精神方面的问题,其常见临床症状为困倦、无精打采、对生活缺乏信心等,若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情绪或病情较重,则易有自杀或伤婴等行为,易对其自身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产后抑郁症患者需及时入院诊治[1-2]。利用围产期心理护理对孕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可帮助其保持较平稳的心态,使其能有效排解抑郁等负面情绪,使孕妇能顺利生产。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围产期心理护理对减少产后抑郁症的效果,现将此次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40例,年龄21~37岁,平均(28.45±3.04)岁,孕周37~42周,平均(38.95±0.34)周,剖宫产21例、阴道分娩19例。对照组40例,年龄22~38岁,平均(28.51±3.03)岁,孕周36~42周,平均(38.91±0.32)周,剖宫产22例、阴道分娩18例。本研究选择的所有孕产妇及其家属均自愿签字同意,并自愿纳入此次实验中,同时经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如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通过应用统计学对比分析后显示,数据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根据《中华妇产科学》中诊断标准[3],均确诊为孕产妇;(2)经胎儿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均为孕周36~42周的孕产妇;(3)接受剖宫产产妇均无手术禁忌证。

1.3 排除标准

(1)孕产妇孕周<36周;(2)孕产妇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无法同医护人员进行有效交流;(3)孕产妇妊娠期合并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

1.4 方法

1.4.1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孕产妇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即包括协助孕产妇做好产前检查,告知其剖宫产、阴道分娩的基本流程及产后注意事项,使孕产妇对围产期生产状况有基本了解。观察组的孕产妇均接受围产期心理护理,护理情况具体如下。

加强孕期健康教育:由于孕妇分娩多无准确固定的时间,一般孕周满37周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孕产妇随时有分娩的可能性,因此需在孕期做好健康教育,避免孕产妇因分娩过于突然,而有恐惧等负面情况。

加强心理评估:护理人员需对孕产妇进行孕期的心理评估,并建立孕期心理档案,在分娩前,定期为孕产妇进行心理健康评测,并根据评测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

产中心理护理:由于分娩时,宫缩会给产妇带来较强烈的疼痛感,易对产妇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通过语言方式给予产妇一定的精神支持。同时可根据产妇分娩状态、家庭因素等,适当地让产妇丈夫在待产时陪产,或让其母亲在生产时进行陪产,以减轻其心理压力,减轻其分娩过程中的不安、恐惧,以给予其安全感,缓解其心理压力,避免产妇对分娩有过于恐惧的心理,使其产后能尽快保持较平稳的情绪状态,避免宫缩所致的疼痛感等对产妇产后有过多情绪方面的影响。

产后心理护理:产后若产妇保持清醒状态,则护理人员需及时向其告知新生儿的身体状态,并指导、帮助产妇进行第一次的母乳喂养,增强母婴交流,使产妇能保持较放松、安全的状态,帮助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转变。

1.4.2 观察指标

(1)统计对比两组孕产妇围产期EPDS评分,利用爱丁堡产后抑郁症量表(EPDS)对孕产妇入院时、分娩前、分娩后1周、分娩后3周、分娩后6周进行抑郁评测,以分析两种护理干预方式对孕产妇抑郁改善情况的影响。

(2)统计对比两组孕产妇产后各阶段出现抑郁症情况,统计在产后1周、产后2周、产后3周、产后4周这四个阶段出现抑郁症的人数,以分析两种护理干预方式减少产后抑郁症的临床应用效果。

(3)统计对比两组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是指孕产妇经护理干预后,围产期能保持较乐观、平稳的心态,且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能及时排解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能顺利生产;满意是指孕产妇经护理干预后,围产期能保持较平稳的心态,或有轻微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但能及时改善,对其产后情绪状态无明显影响,能顺利生产;不满意是指孕产妇经护理干预后,围产期不能保持较乐观、平稳的心态,有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其围产期情绪、精神状态受严重影响,甚至致其产后有自杀、伤婴等行为。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围产期EPDS评分对比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孕产妇围产期EPD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孕产妇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其分娩前、分娩后1周、3周、6周的EPD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小,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围产期EPDS评分对比(±s,分)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围产期EPDS评分对比(±s,分)

2.2 两组孕产妇产后各阶段出现抑郁症情况的对比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孕产妇产后各阶段出现抑郁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孕产妇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其产后各阶段出现抑郁症的几率相比于对照组更小,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各阶段出现抑郁症情况的对比[n(%)]

2.3 两组孕产妇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孕产妇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其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更大,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如表3所示。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n(%)]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产褥期出现较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已有抑郁症发作现象,虽此病症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多同遗传、内分泌、生产状态等因素有关,同时孕产妇的社会心理,包括产后睡眠状态、性格特点、夫妻关系、分娩前心理状态等,都同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此病症发病后多有困倦、情绪低落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还易出现自杀、伤婴等不良行为,易对产妇自身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5]。

因此,需着重注意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围产期加入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以帮助孕产妇调节产前情绪状态,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作[6-7]。在围产期心理护理过程中,主要可从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评估、产中心理护理、产后心理护理这几方面对孕产妇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其中加强孕期健康教育主要需对孕产妇详细地讲解不同的分娩方式、围产期可能出现的生理变化、产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等,使孕产妇对具体的分娩情况有正确认识,使其对围产期可能出现的相关情况有一定心理准备,使其在突然出现宫缩等情况时,能冷静应对,避免因恐惧心理而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8-10]。产后则需及时告知产妇新生儿的身体状态,并指导其进行第一次母乳喂养,使产妇能有一定的温馨感、安全感,告知其家属产妇产后生活、情绪方面的注意事项,减轻家庭因素对产妇产后情绪方面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通过常规护理同围产期心理护理间对比可知,接受围产期心理护理的孕产妇,其分娩前、分娩后1周、3周、6周的EPDS评分更低,产后各阶段抑郁症总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产后抑郁症总发生率高达20.00%,且接受心理护理的孕产妇其护理总满意率为97.50%,对照组为80.00%,即围产期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几率,提升孕产妇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即同常规护理相比,围产期心理护理能给予孕产妇情绪、精神方面的干预,使其在出现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后,能得到及时的排解、梳理,使其能保持较积极、平稳的心态,避免因产前对分娩的恐惧、宫缩时疼痛感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产后对是否能养育好子女的担忧等负面情绪,有效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几率,有效保障母婴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对孕产妇行围产期心理护理,可帮助其在围产期保持较积极、平稳的心态,使其在围产期的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能得到及时排解,有效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风险,保障产妇产后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围产期孕产妇产后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观察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2014—2018年陕西省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全程优质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围产期时间定义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