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021-01-27 11:54刘星妤云南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信用

刘星妤 云南大学

近年来,以杠杆率快速上升与“金融乱象”集中爆发为标志的“脱实向虚”问题,在国内日渐加剧。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在中共十九大报告屮,习近平总书记特別强调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増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改革目标。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公报中,“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更是被放在做好金融工作的五项原则之首。从成因角度看,蔡则祥和武学强认为深层原因应为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脱节,即金融结构并未与经济结构同步升级。投射出来最为明显的就是金融机构在向实体经济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出现“不想配”和“不敢配”的现象,即金融企业考虑自身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面对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收益低,便投向虚拟经济中去;以及针对一些受经济周期影响大、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等中小企业,风险比较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给它们贷款融资,致使这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甚至破产。

银行信贷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第二种直接融资的筹资成本较低,但我国直接融资所设置的门槛较高,企业可获得的融资额度也普遍较小,对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杯水车薪。第三种则是非正规金融部门融资,我国非正规金融部门融资渠道主要包括民间借贷和准金融机构借贷两类,融资占比大概在30%到40%之间,但这类融资方式普遍会使融资成本增加。据2017年1月,世界银行、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与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发布了有关新兴市场中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机会与资金缺口评估报告》, 中小企业现有融资供给为2.4万亿美元,但缺口高达1.8万亿美元,融资缺口率为43%,其内源融资缺口占比为42%,占当年GDP的17%。导致这一现象除上述中小企业自身问题严重之外,金融环境的制约也是重要因素。

作为在中西部相对落后的云南地区,云南的农村也面临严峻的金融发展落后困境: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约化战略,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表现出“独木难支”的窘境,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不完全,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充分,使得大量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一、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根源

2015年以来,中央将建设融资担保体系作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问题的突破口,并且重点建设农业方面的信贷体系。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总体滞后,从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方面看,农村金融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方式辅助。

我国传统农户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小且较为分散,而金融机构主要的市场为规模大,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的客户群体。这种差异是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理论,适度干预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民和金融结合,得到更好的收益,同时保障农民的地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农村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是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思路都是化零为整,将分散的农户结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往一个方向使力。这不仅使农户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更重要的是农户的竞争力变强。如昆明市呈贡区的斗南花卉市场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典型例子,不仅扩大推动鲜花产业的发展,还在面临风险时极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户,使农户在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此次新冠病毒对鲜花产业的冲击时减少损失。但是在组织结构、金融抑制的方面的问题仍旧突出。

(一)农村金融组织结构问题

从金融组织在农村的覆盖率来看,正规金融组织规模小、份额少,难以对农村金融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农村的金融结构具有典型的二元化特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基本上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等为补充的正规金融体系,同时非正规金融也较高程度的参与农村经济金融活动。对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局限性主要为提供的资金规模有限以及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担保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制约了其发展。云南农村地域广阔、农户数量多而且居住高度分散,加上全省以上均为山地、山区的地理地貌特征,而正规金融机构网点和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很难全面深入了解每个农户的具体信用状况,从而造成了云南农村正规机构与广大农户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更深入了解农户的信用状况以缓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一般要对每个申请贷款的农户进行信用状况调查,必须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而农户小额贷款的特性又决定了正规金融机构从农户贷款中获得的收益水平比较低。因此简单的从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正规金融机构难免倾向于拒绝农户的贷款申请。

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就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非官方监管的民间渠道,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或其他资金需求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在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地区中,大多数都是熟人、亲戚、邻居等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而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正是在这种人际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云南农村地区,据调查,常见的非正规金融形式有:自有借贷、集资、典当行、农村内部互助组织。

(二)市场改革导致金融抑制

根据麦金农的定义,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使得实际利率水平非常低,甚至为负,阻碍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造成了资本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低下。现阶段,金融抑制主要有两个问题:1.利率管制导致的资金价格被压低;2.进入壁垒:金融市场的严格准入制度导致金融市场难以全面发展。

1.取消利率管制。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并不助长市场干预,认为有一只“无形的手”会自动调节市场。干预市场价格可能会破坏市场,使均衡点偏移,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均衡的利率水平应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然而目前我国利率的制定严格控制在货币管理当局手中,难以反映市场真实的情况

2.严格的准入制度。民间金融大多在地下活动,难以真正走上街来。尽管有民间人士将民间借贷的利率无止境的上浮,出现“高利贷”的情况,但也能从中窥出民间对于资金的需求其实是很大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就像光和影子,只要有光的地方,就会有影子的出现。若不去排斥哪一种,将两种方式都看作可行的满足资金需求的方式,让其形成一定的分工,进行资源配置,配置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二、改革方向

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于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顽疾,需在金融的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进行更大的投入,加大力度建设征信基础设施,引入信用评分体系、信用平台化等。

1.征信基础设施建设

在征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可考虑发挥“小银行”优势。与大型银行相比,县域法人银行所辖分支机构要少得多,一般在十几个左右,其总部管理层领导者与因接近小微企业从而拥有软信息并理应获得控制权的基层决策者之间,不仅层级距离小,地理距离和经验距离也比较小,故而信息距离更近,这有助于降低总支行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交易成本。距离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但也可以使其更具有地方特性和专精性。

2.平台化

除了继续加快征信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着力建设多层次的中观信用体系。推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央地协同”,激励和督促各地政府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各项信息,加快信用城市建设等区域性征信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进度,千方百计地提升征信信息数据库的完善程度。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云南省建设了“信用云南”这一征信平台,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官方数据,成员单位由36家增至52家,联席会议及各成员单位职责更加明确。云南省信用中心去年4月挂牌成立,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提供了机构和人员保障。在云南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线近一年来,加速实现全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截至去年底,该平台已覆盖40个省级单位、16个州(市),共归集信用信息数据8502万条,包括企业基本信息、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红黑名单、资质资格类信息等26类;“信用中国(云南)”网站总访问量300.7万人次,日均访问量4525人次,成为推进信用信息公开的“总窗口”。从其公布的数据中可看出现阶段征信平台对于企业、正规金融组织等的约束力度在不断加强,但是对于更具有隐蔽性的非正规金融的监控仍是处在边缘。

3.着力促进金融组织多样化发展

从供给角度看,云南农村金融发展面临供给型金融抑制;从需求角度看,云南农户的金融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供给和需求的两方面特点共同决定了促进云南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措施是建立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消除农村金融垄断格局,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公告互补、协调运转的农村金融普惠体系构架,有效增加云南农村金融供给,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4.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进一步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增加贷款资金,放松有关方面的限制,逐渐调整价格,将市场原貌呈现出来。

5.规范、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非正规金融是目前云南农村金融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对于其作出适当改变是很必要的:一是要统一思想,正确看待农村非正规金融在现阶段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将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等级分类,风险程度较低的给予较高的等级,并制定奖励制度。三是在努力推进农村正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逐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共享客户信息,降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其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互补优势,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6.完善法律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服务机构

设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立法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立法,实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信用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