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职人工智能课程实施探究

2021-01-27 08:59朱寅非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资校企人工智能

朱 芳,朱寅非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南京 211200)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极大便利。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交通、物流、教育、工业、农业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许多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就业岗位,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需求大增,就业前景广阔。但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严重短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比为 1∶10,到203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达500万[1]。高职院校紧跟市场发展趋势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和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有的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致力于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选择与实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高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职业岗位(群)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高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加速进行才能填补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缺口。与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面向和人才培养方向不同,高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应用和技术服务相关领域。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面向高职人工智能人才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有人工智能实施及运维、数据处理、产品营销、技术支持[2]。具体岗位主要有人工智能实施及运维工程师、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师、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训练师、人工智能产品销售、人工智能产品经理、技术支持工程师、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高职人工智能人才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人工智能人才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Tab.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alent professional post and typical work tas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2 高职人工智能专业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171所高职院校成功申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目前,人工智能领域较为热门的有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学等几个专业方向,其中较适合高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有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几个专业方向。

计算机视觉也称为机器视觉,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视频识别等,主要应用于物体识别和检测及语义分割等领域。物体识别和检测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人脸识别、车辆检测。语义分割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无人驾驶、医疗影像分析。语音识别是人工智能的另外一项重要应用,可以让机器自动识别和理解,主要应用于语音输入法、语音遥控智能电视、智能车载设备。

3 高职人工智能课程设计

高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需要相关课程的有力支撑,现以计算机视觉专业方向为例来研究相关课程设置及主要内容。除了计算机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以外,计算机视觉专业方向应开设的主要课程还有人工智能导论、Python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应用与实践、Python数据分析、OpenCV图像处理实战[3]。课程名称和课程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计算机视觉专业方向课程名称和课程目标Tab.2 Course title and target of computer vision major emphasis

4 高职院校独立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存在的困难

4.1 师资力量不足

人工智能是一个新兴领域,技术更新和发展较快,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普遍没有受过相关培训,缺乏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核心技术的师资力量[4],尚未形成人工智能师资团队,面对新领域、新技术和新课程,教师普遍感到茫然。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上课只能暂时缓解师资缺乏问题,而且外聘企业专家的稳定性难以保证。高职院校需培养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4.2 教学资源匮乏

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基本都是新开设的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很难跟上技术发展更新的速度,而且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可选教材较少,教学项目、教学案例等课程资源也较为匮乏。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较多,而高职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

4.3 缺少实训环境

高职人工智能课程实施需要足够的硬件设备和项目实施场景,但由于经费有限,人工智能相关硬件设备价格较高,高职院校就退而求其次购买价格稍低的硬件产品,这些产品往往是企业即将淘汰或已经淘汰的退役产品,与市场前沿技术存在一定差距。

5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举措

5.1 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师型”高素质师资团队

人工智能是一项综合类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深入企业项目的实施,积累项目经验,为课程实施积累项目素材和经验。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上课时,校内专职教师应全程跟读,学习企业专家的上课方式和方法,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增长专业技能,不断向“双师型”教师靠拢。校企双方应长期深入合作,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双师型”高素质师资团队。

5.2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要想做到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学校和企业就需要在教材、课件、视频资源、项目案例、题库、课程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构建校企一体化课程。校企双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以达到校企双方共同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5.3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

与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在人工智能课程实施时既缺少硬件设施又缺少应用项目场景。为解决此类问题,高职院校可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实训场地等自身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室,完善相关的硬件设施和实训环境建设,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技术和实际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提高了培训效率,降低了培训成本,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5]。在人工智能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申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人工智能相关比赛,鼓励学生考取人工智能“1+X”职业资格证书。

猜你喜欢
师资校企人工智能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