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一座城,爱一本刊

2021-01-27 07:47
中国三峡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宜昌办刊

11月26日,《中国三峡》杂志宜昌片区通联活动在宜昌市有方文创成功举办,来自宜昌文化、艺术、媒体界二十多位专家、作者参加活动。与会专家对杂志近些年办刊质量的提升做出高度认可,就杂志的内容与形式、策划与推广等方面谈了各自的见解,并对杂志办刊和宜昌专题策划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张永久 作家

现在是读图时代,虽然我是写文字的,但我不主张用长篇大论的稿子,应该用简单朴素的文字讲述深奥的道理,讲得既通透,读者又容易理解。

陈刚 作家

办刊人应当有自己的办刊理念和定力,《中国三峡》杂志是一种以镜头呈现加文字表达,讲述人文地理故事的办刊风格,我们应该继续保持。我的建议是在做策划的时候,尽可能要细化落实,可以小范围地请一些专家对策划提出合理建议,以达到更佳效果。

韩永强 作家

一本杂志有它的责任和使命。《中国三峡》就显示了它的责任担当,比如《西藏学子在三峡》,以及最近的《云南扶贫记》《四川扶贫记》,用实地感受、一个个鲜活的画面、生动的典型例子,反映了三峡集团作为央企的担当。

黄华 旅游专家

我是做旅游这一块的,我觉得这本杂志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应该会受到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旅游者、自助游爱好者的喜爱。地理杂志的特征需要配地图,当然制作地图的要求是比较高,甚至是比较敏感的,但我还是觉得地图制图必不可少。

徐为民 摄影家

图片应该从怎样的角度去反映一座城市?要立足于文化,照片要接地气,不要高大上,让人看了就可以从骨子里了解这个城市。

李志伟 摄影家

我是《中国三峡》杂志的忠实粉丝,从创刊号到现在的每期,我都有收藏。我业余时间做了一个影像网,发现宜昌的东西越做越多,且不断有新东西,有新题材出现。

熊笑云 媒体专家

从过去的《中国三峡建设》到今天的《中国三峡》,关注水文化和河流地理是一种突围,才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图片。

邓莹辉 作者、教授

与《中国三峡》杂志结缘有六七年了,它给我的感觉,一是赏心,二是悦目,三是有内涵,读完之后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陈全黎 教授

我感觉 《中国国家地理》偏向自然地理,《中国三峡》偏向人文,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是地理学,地理学关注的必须是具体的地点和空间,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建议杂志在做宏大叙事的同时,应该关注小地方、小人物、小的河流、不知名的村庄,还有没听过的山山水水。

毛子 诗人

本地作者写本地城市不要以一种优越感写,而是要用一种日常的态度去写,让一条小巷说话,让一个码头说话,让时间来说话,让百姓说话。

何广庆 画家、教授

《中国三峡》用绘画作为封面,我觉得很有温度,勾起了很多儿时关于图书的记忆。建议用一个栏目来展示与水文化有关的优秀美术作品。

刘波 诗歌评论家、教授

每一期杂志的策划估计要提前半年或者一年多开始进行,编辑们还要出去做前期考察,约作者、约图片,很不容易,确实能够看出来是一群真正做事的人。建议杂志的精品文图可以结集出版。

郭寒 作家

建议杂志在风格上强化统一,版式设计更加灵活;做杂志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在编辑部可以放一张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做过哪些城市、河流要做标记,哪里没做就要制定目标。

许扬 导演、作家

建议杂志要有多样性,多一些人文地理、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的文章。多样性背后的专业化和意识上的明晰化还可以再往前推一步。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宜昌办刊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湖北宜昌卷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以工匠精神打造专业媒体——《浙商》杂志办刊14年垂直领域耕耘的启示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