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一座活着的古城

2021-01-27 14:11胡正刚编辑王旭辉
中国三峡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巍山南诏宝山

◎ 文 | 胡正刚 编辑 | 王旭辉

巍山古城街景 摄影/ 图虫创意

巍山拱辰楼 摄影/图虫创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巍山的“父亲河”,红河巍山段及其水系,对当地的农业、交通、社会、风俗、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巍山人的身体里,流淌着西河的血与水,在与河流、土地相依为命的过程中,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创造了巍山独有的文化。

古城慢生活

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规模巨大,巍峨壮丽。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的巍山古城仍旧保留着许多古建筑,如文庙、文华书院、蒙阳公园等,北城门拱辰楼和南城的星拱楼也依然屹立,是巍山的标志性建筑。

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维修时改为二层。拱辰楼是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25 米,进深15 米,高16 米,共有两层,建在长47 米,宽26 米,高8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由28 棵合抱大柱支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楼南面屋檐下悬挂着“魁雄六诏”匾额,北面屋檐下悬挂着“万里瞻天”匾额。

巍山街边的肉饵丝 摄影/图虫创意

星拱楼建成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是古代巍山城东南西北四大街的交汇点,楼通高11 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面阔、进深均为18 米,通高6 米,基座石砌,四向贯通。星拱楼东南西北四面分别悬挂着“瑞霭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描绘了巍山城四周的景致。“华峰”为东面的文华峰,县城所在地因山为名,早期称“文华镇”,后更名为“南诏镇”;“巍霞拥鹤”中的“巍”指南面的巍宝山;“玉环瓜浦”中的“瓜浦”是阳瓜江,亦即红河巍山段;“苍影盘龙”中的“苍影”是北面的苍山。天气晴好的时候,登上星拱楼,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眺望,依旧能看到匾额中描绘的景象。

巍山是一座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古城,生活节奏很慢。居住在古城里的大多是本地人,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闲适中透着悠然,来到巍山的游客,也会被这种气息感染,让脚步和身心都慢下来。

在巍山古城的一天应该这样度过:起床后,踱步到古城,吃一碗正宗的肉饵丝当早点,然后在古城游逛,古街、南诏博物馆、文华书院、文庙、扎染一条街等都是值得游览的地方;中午,找一家小店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午饭后,可以到坝子周边的大小寺、土石林、西边大寺等景区游览,如去巍宝山、东莲花村、鸟道雄关等名胜,则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对它们的景观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感知;晚饭后,华灯初上,与白天相比,古城在夜色中显得更加宁静安详,别有一番风情;古城的夜晚,还可以到茶摊喝本地的烤茶,也可以吃炒饵丝、涮菜,体验巍山独特的宵夜文化。

棠梨花粑粑的制作 摄影/胡正刚

美食之城

在红河源及其水系的滋养下,巍山土壤肥沃,农作物旱涝保收,且境内自然环境涵盖了平坝、山区、河谷等类型,水库坝塘众多,农产品和家禽家畜、鱼类出产丰富,食材多姿多彩。同时,巍山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境内世居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为饮食文化注入了多元色彩。巍山美食丰富多彩,早点、正餐、宵夜、零食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美食之城,但本地人性格温和内敛,最津津乐道的是小吃,将丰盛的正餐也称之为“小菜饭”,肉饵丝、烤饵块、一根面、锅巴油粉、松花糕等都是巍山人钟爱的美食。

春夏之际,巍山的菜市场琳琅满目,除了日常见惯的蔬菜之外,还有许多来自山野的野菜,如蕨菜、水芹菜、折耳根、水香菜、树头菜、金雀花、香椿、桑葚花、枸杞尖等。这些野菜时令性强,深受当地人喜爱。棠梨花花期短暂,是野菜中的珍品。巍山有一句流传度十分广的童谣:“棠梨花,煎粑粑,阿奶煎了不给阿爷吃,阿爷气得躲在床底下”。童谣风趣诙谐,充满童真之意。棠梨是一种长满硬刺的灌木,果实小而苦涩,难以下咽。初春,棠梨枝头挂满了欲绽的花苞,将花苞摘回家,煮熟后以清水浸泡,隔一天换一次水,三天以后,花中的苦涩散去了八九分。取肥瘦相间的腊肉切丁炒香,放入滤去水份的棠梨花同炒,冷却备用。米面加入温水和面,放入与腊肉炒过的棠梨花和成面团,捏成饼状后下锅,以香油把两面煎黄,棠梨花粑粑就成型了。棠梨花、米粉、腊肉的味道,完美地融合为一体,香糯甘美到了味觉的极限。由于棠梨花期短暂,制作过程漫长繁琐,每次吃棠梨花粑粑,都有一种节日般的仪式感。

每年夏初,第一场雷雨过后,餐桌上迎来了山珍野生菌。巍山的野生菌,以鸡枞、松茸、牛肝菌、青头菌、奶浆菌、铜绿菌、谷熟菌为多,大多由居住在山区的山民采摘而来。巍山山区面积广大,野生菌产量丰富,价格低廉到让人惊异。出菌子的季节,在城市里,它们的价格高昂到让人只敢偶尔奢侈一顿,在巍山,却几乎是每餐都可以品尝到的日常菜蔬。

深山藏美酒

在巍山生活,对爱酒之人而言,格登酒是永远无法绕开的事物,饮水思源,饮酒也不可不知其渊源。在酒桌上多次领略了格登酒的风味之后,在一个晴朗的冬日,我赶赴格登村,探访格登酒酿造工艺。

格登村位于巍山西南部的牛街乡,牛街西、南与保山市昌宁县、临沧市凤庆县隔黑惠江相望,离县城有两个小时车程。格登村是一个彝族村寨,一百余户人家中,有13 户烧炉酿酒,所酿的包谷酒醇厚劲道,因村得名为“格登酒”。

循着炊烟走进村民茶绍云的小院,炉灶内柴火正旺,蒸煮着一口装着包谷的巨大木甑。包谷已经过蒸煮、发酵、糖化等工序,和水蒸煮后,会产生混合着酒液的蒸汽。甑子顶上盖着一扇装着冷水的锅盖,甑里升腾的水汽遇冷凝结,酒液顺着导管流入一只陶罐中。酒液经过勾兑、窖藏之后,酿造过程就完成了。

酿造格登酒 摄影/韩勇林

格登村酿酒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酿制技艺薪火相传,至今不衰。茶绍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酿酒的好手,他自小在自家的酿酒作坊里长大,耳濡目染之下,虽然今年才35 岁,但早已掌握了酿酒的全套工艺。

酿酒,既是术,也是道,甚至萌生出许多传说,在传说的源头,技艺与神话交织,共同构建了酒文化的独特魅力。对茶绍云而言,酿酒既是一家人的生计所系,也是流淌在他血脉里的信念和热爱,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这种信念和热爱消解到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如同时光,缓慢而坚韧。在他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家储存酿酒原料的房间。低矮的土房里,整齐摆放着近百个陶罐,陶罐里放着经过蒸煮、发酵,正处在糖化阶段的包谷。根据气温和湿度的不同,糖化的时间介于一个月到50 天之间。阴冷的冬天,茶绍云会在房间里生一盆炭火,以调节室温,确保原料处在一个稳定的糖化状态里。对包谷糖化程度的把握,最考验一个酿酒师的技艺。茶绍云说,糖化好的包谷,会发出轻微而悦耳的滋滋声,隔着陶罐也能清晰听见。当他把耳朵贴近一口陶罐,一种巨大的安静瞬间溢满了房间,时间仿佛停滞了。他的神情专注而深情,饱含期待,如同一位即将成为父亲的男人,隔着妻子的肚皮,倾听她腹内胎儿的动静。

离开茶绍云的酿酒作坊,我赶往格登酒的窖藏地笔架山。道路崎岖坎坷,遍布泥坑和石块,轿车无法通行,我换上了底盘高的面包车,车子开得不快,但身子还是一次次被颠离座位,又重重地落下来。

笔架山因三峰耸立,状如笔架而得名,位于巍山县境边缘,与保山昌宁和临沧凤庆隔黑惠江相望。站在笔架山顶,从不同的方向远眺,可以望见黑惠江的粼粼波光和苍山的皑皑白雪。当地人介绍,笔架山的左右两峰,一名太阳山,一名月亮山,日月交辉是山间盛景。我抵达的时候,西边的太阳将落未落,残阳如血,一轮圆月恰好升起在东边的山顶,把清冷的白光洒向群山。晚风拂过群山,茂密的松林发生阵阵涛声,独立山顶,暮色苍茫,群峰如潮水般涌动。

笔架山主峰有一个山洞,是格登酒的窖藏地。格登酒酿造好后,人们把酒从村里运到山洞,倒入陶缸内密封窖藏。山洞清幽宁静,湿度和温度适宜酒液的提纯和升华。时间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一位最严苛的酿造师,酒在山洞里窖藏满两年,整个酿造流程宣告完成。

山洞不远处有一座农家院落,从笔架山归来,院落的主人已经置办好丰盛的晚餐。暮色渐深,寒气渐浓,格登酒是宴席的主角,可以暖身,也可以提神。端起酒碗,浓郁的酒香自动往鼻腔里钻。酒浆是冷的,从口腔流入胃里的过程,却像是一团火划过,让人能轻易辨认它的行踪。酒一入腹,暖意立即扩散到四肢百骸,舒彻而惬意,所有关于美酒的想象与形容,一瞬间在胸口还原成一种真切的感受,可以被轻易感知和体认。

一碗烤茶 百种风情

文华书院旁有一个广场,广场长满树冠浓密的滇朴和香樟,树下摆满了茶桌,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茶摊上都有茶客的身影。

左:巍山烤茶制作 摄影/刘伟雄/CTPhoto/FOTOE

右:制作烤茶的老人 摄影/刘建明/CTPhoto/FOTOE

茶摊所售的主要是当地的烤茶,这种茶味道清新,还可以根据口味添加槐米、槐果和糊米。槐米是槐树的花蕾,乘着含苞未放时摘下晒干,状如米粒,清凉甘香。槐果是槐树结的果实,炒制后苦中回甘。槐米和槐果清香袭人,回味悠久,有清凉祛火的药效,既可以自家用,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售卖。巍山村落间槐树众多,采摘槐米和槐花是许多人童年时最难忘的记忆。把大米与盐放入铁锅同炒,炒到米粒变糊发黑,就制成了糊米,其味集焦苦咸香于一体,冷天用糊米泡茶,可以驱寒暖胃;暑天泡茶,则可以消暑生津,补充出汗损失的盐分。

简单的一杯烤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单独添加槐米、槐果或糊米,也可以组合添加或全部都加,不同的组合能喝出不同的口味。初到巍山时,我只惯于加槐米或槐果,取其清香甘醇之味,时间待久了,我慢慢爱上了三者同加的大杂烩,一杯清茶中,能品出甘苦焦香数种滋味。一个外地人到了巍山,喝得惯烤茶,说明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已经习惯了当地的水土。茶摊多为夫妻摊,家中有事时,一人也能照管,且无摊位费,因此收费便宜,清茶三元一杯,槐米、槐果、糊米同加,也只是五元。茶摊还有葵花籽、南瓜子、麻子等小零食用于佐茶,价格五元一盘。他们的性格也如烤茶一般宽厚温和,经营茶摊不急不躁,客人落座后,送上清茶和一把装满开水的保温壶,自己安静地退开。

为适应大众口味,茶摊上的烤茶,大多只是将绿茶略炒焦,要喝正宗的烤茶,得离开坝区,去往山区的彝家。每户彝族家庭都有一口火塘,火塘是家庭的中心,用于做饭和取暖。

我曾在庙街镇草场村喝过一次烤茶,草场位于巍山东山深处,是一个彝族村子。男主人在火塘里点燃柴火,在一只陶壶里放入茶叶,手持陶壶在火上烘烤,一边烤一边抖动陶壶,以让茶叶受热均匀。烤茶一般要抖一百次以上,因此又被称为“百抖茶”,看人制作百抖茶,制茶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是一种视觉的盛宴。随着持续加热和抖动,陶罐中的茶叶慢慢干枯变焦,散发出浓厚的茶香。时机差不多了,往陶罐中注入刚烧开的水,第一股开水注入陶罐时,与滚烫的陶壁接触,会发出“刺啦”一声大响,陶罐中腾出阵阵白雾。由于陶罐蓄热功能好,加注了热水之后,罐中的水还会持续沸腾一段时间。待水平息了沸腾,放到火塘上再次煮沸,以最大程度地将茶叶的滋味析散到茶汤中。

烤茶要趁热喝,滋味浓烈厚重。唐代诗人卢仝作有《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喝百抖茶之前,《七碗茶诗》的描述的内容只存在于想象,喝过百抖茶之后,体验和感受却从文字中复活了。

道教名山巍宝山山门 摄影/图虫创意

道教圣地巍宝山

巍宝山是中国的14 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巍山县城南10 公里,南依太极顶,东临五道河,北与大理苍山相望,西临西河。巍山县旧称蒙舍、蒙化,1954 年定名为巍山,县名与境内的巍宝山有深厚渊源。“巍山”的称谓在汉代就已见于文献,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巍山”即指代巍宝山。

巍宝山是道教胜地,树木茂密,环境清幽。顺着西河南行,在巍宝山山脚转入盘山公路,一路上满眼苍翠,空气里溢满草木的清新气息。行至中途,登上路边的甘露亭或观景台,可以远眺红河流经巍山坝子南端的盛况。继续前行,进入山门,可以饱览巍宝山秀美的风光,感受浓厚的道教文化。

巍宝山文昌宫文龙池 摄影/图虫创意

巍宝山是滇西名声在外的旅游胜地,山中有“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藏春”等八景,还有洗心涧、银粟泉、金粟泉、七星井、古山茶、云头柏等盛景。成书于康熙年间的《蒙化府志》总结了境内的“蒙化十六景”,其中,位于巍宝山的有两景,分别为“巍宝仙踪”、“温泉漱玉”。

巍宝山的人文景观,特别是道教文化景观,在国内都首屈一指。现今,山中保存完好的道观有文昌宫、青霞观、灵官殿、玉皇阁、斗姥阁、培鹤楼、含真楼、长春洞等近三十座。这些殿宇宫观历史悠久,始建于汉、唐,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建筑布局严谨,格式整齐,重檐高阁,飞檐斗拱,壁画雕刻丰富多彩,形象逼真传神,在造型上集中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古建筑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是古建筑中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文昌宫内有一幅绘制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彝族打歌壁画,反映了清朝时巍山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彝族打歌的悠久历史。壁画绘制在水亭文龙亭的右侧桥墩上,多年来风吹雨淋,水汽蒸腾,虽略有褪色,但画面中的人物依旧清晰可辨,栩栩如生。

长春洞是巍宝山规模最大的道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建筑平面布局按道家“八卦”形制排列组合而成,有九楼十院,依次由山门、前殿、大殿、厢房、道舍、花园等组成。殿宇的承尘隔板上,绘制有50 余幅彩绘,内容丰富,色彩艳丽。除了壁画,长春洞的雕刻也堪称一绝,八角井内雕刻有一条龙,盘曲于云水间,姿态逼真,左侧厢房的窗子上雕刻着138 幅图案,雕工精细。2006 年,长春洞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

巍宝山历史悠远,文化底蕴丰厚,是南诏的发祥地。唐朝初年,南诏始祖细奴逻由哀牢山避难于巍宝山,在山北麓耕地和放牧。传说,有一天太上老君化身为一位老人,下凡点化授记细奴逻,细奴逻于是建立大蒙国,号奇嘉王,建都于巍山坝子中部的龙于图山,成为南诏的创建者和第一代王。

地理学家柴枫子把红河与长江、黄河放在同一层面比较,认为发源和流淌于一个地域中部的江河主流,往往决定和造就着这片地域的主要历史和最厚重文明的发生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只有是与这片土地上最核心和最重大的文明内涵直接相关联的水流,它往往必是这片土地上江河的干流。南诏是古代云南最辉煌文明、最强大的政治中心之一,巍山既是南诏的发祥地,也是红河的发源地,柴枫子认为,红河源与南诏源之间,一定存在着深厚的关联。在考察、确定红河源头的过程中,南诏发祥于巍山被视为重要的河流地理与历史文化依据。

红河源孕育的深厚水文化

红河对巍山的塑造是全方面的,既有对地理、交通、农业、景观、饮食的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与水相关的文化信仰中。

红河源头位于彝族村寨密鹿摩的山林中,当地彝人称之为“额骨阿宝”,意为“弯 弯曲曲的一条水的父亲”,这一名称已经延续了数百年,这绝不是巧合,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彝人,也许已经意识到“额骨阿宝”是一条大河的源头。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一般把河流视为“母亲河”,其发源地也被誉为“母亲”。当地人称红河巍山段为“父亲河”,称源头为“额骨阿宝”,体现了巍山地区独特的水文化,其内涵与当地彝族人的祖先崇拜、土主信仰息息相关。

彝族人认为,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人死只是灵魂离开身体的表现。祖先崇拜建立在父母灵魂不死的信念基础之上,人们认为,父母生前是对子女最关怀的人,他们死后,也必然会时时关怀护佑自己的子孙。因此,彝人总是把崇拜祖先神置于崇拜其他诸神之上,时刻怀着虔诚的心情对待祖灵。彝族长期以来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一家之主多为男性,而在祖先崇拜的范畴中,男性祖先显然也占主导地位。在巍山地区,狭义的祖先崇拜特指对男性祖先的崇拜。把“额骨阿宝”置于彝族的祖先崇拜中考察,其意义与内涵不言而喻。

祖先崇拜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产生影响更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土主信仰。土主信仰广泛地分布于整个彝族社会,在土主信仰中,巍山的地位崇高而独特,学界一般认为,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是最早的土主,作为南诏发祥地的巍山,同时也是土主信仰的发源地。

南诏第一代王细奴逻去世后,他的孙子、南诏第四代王盛逻皮(655-728)在巍宝山修建南诏祖庙巡山殿,殿内供奉细奴逻及其夫人的塑像。巡山殿即最早的土主庙,《南诏野史》记载:“开元元年(713),唐授盛逻皮为特进封台登郡王,设官徽商税。开元二年,谴张建成入朝于唐立土主庙。”

上:巍宝山南诏土主庙 摄影/董文革/FOTOE

下: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参加中华彝族祭祖节祭祖大典 摄影/东方IC

巍山封川塔 摄影/韩勇林

巍山地区的土主庙数量众多,祭祀仪式也保存完整。巍山的土主,几乎都来源于南诏王族。例如,巍山县城西北祖房箐的蒙国土主庙,祀奉的土主与巍宝山巡山土主庙一致,同为细奴逻;县城东北的蒙舍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蒙氏第四代王皮逻阁;位于县城东北河上湾村的牧甸罗土主庙,祀奉的土主是南诏第二代王逻盛……土主信仰并不局限于大理巍山地区,云南境内的许多区域都有流传,师范《滇系》记载:“土主、龙神,即十室之邑,以必建宇而栖焉。”阮元道光志所载云南土主庙有70 座,1987年,仅昆明市所属八区县就有土主庙132 座。贵州遵义、玉屏,四川越嶲、西昌等地的彝族居住区也有土主庙分布——以上地区,在南诏时期,曾属于或毗邻南诏疆域。巍宝山的巡山土主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座土主庙,可以视为西南各地土主庙的渊源。土主信仰以巍宝山为中心,向四方辐射散布,离巍宝山越近,土主庙越多,反之则越少。

土主信仰与水神崇拜有深厚的渊源,《滇系》将土主与龙神并列:“土主、龙神,即十室之邑,以必建宇而栖焉。”

红河源“额骨阿宝”本身是一个具象存在,包括山林、土地、源流,在当地彝人的祖先崇拜和土主信仰中,它被人格化和神格化了,人们认为,它是红河的父亲,并像父亲生育孩子一样,生育了红河。

水文化和水神信仰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人文内涵,在生产生活中,百姓对水又爱又敬,有水之处,多供奉水神。当河水泛滥危害之时,除了依靠人力治水之外,也会将希望寄托于各式各样的水神和镇水物,如龙王庙、水官、镇水塔、石犀牛、石笋、铁牛、石狮子等,人们希望能借助神物未知的神秘力量,镇压、制服水患。

红河巍山段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血肉相连,当地的水文化和水神信仰内容丰富,形式多变。各村寨的水井旁,都建盖有小小的神龛,以祭祀井神(一般为龙王),神龛中通常没有具体的神灵,人们直接崇拜作为实体的井水和无形的神灵,体现着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的内涵。

在民众的认知中,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因此龙王常被视为水神,在巍山境内,分布着大量的龙王庙,人们四时祭祀,供奉不断。除龙王庙外,巍山乡间还分布着大量的寺观,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村庙,这些村庙形制不一,供奉的神灵也千姿百态,但几乎每一座庙宇中,都有龙王或龙神的一席之地。许多寺庙,直接以“龙”为名,笔者所在的南山村有三个自然村,有村庙四座,除观音庙外,其他三座名字中都带有一个“龙”字,分别是降龙寺、云龙寺、回龙寺。巍山山区,村寨中泉源涌出形成的水塘,通常被命名为“龙潭”,意为有龙居住在其间。

巍山地区对水神的崇拜,融合了佛教、道教、原始宗教各种元素。“祭水官”“拜龙王”是民间庙会的常规内容,境内有多处锁水阁,红河源头立有龙王庙,县城内建有供奉水神的萧公祠,城南永春桥旁边的三官寺供奉着“水官”,巍宝山中的三官殿中亦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等三位道家神灵。坝子南端则构建了由封川山、封川塔、封川寺、封川桥共同组成的镇水体系。

封川山、封川塔、封川寺、封川桥所指不同,深层含义却相似,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红河巍山段独特的镇水文化。对事物的命名方式,常被视为镇水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封川山在有的方志中曾被命名为“文笔山”,封川塔也被称为“文笔塔”,但民间只认“封川”之名。封川桥的名字也历经数次变迁,清朝早期,该桥即名“封川”,1941 年,在洪水的冲击下,三孔损坏二孔。1945 年重修后,因该桥为巍山南路要津,更名为“南大桥”。这一名字曾被写入正史,但民间知晓并认可的人并不多,依旧称之为“封川桥”,如今,在民间现场,“南大桥”之名几乎已经被完全遗忘。在人们心中,“封川”之名,也是山、塔、桥镇水神力的一部分。

巍山坝子南北长、东西窄,民间将坝子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甸头(北)、甸中、甸尾(南)。甸北的群山中,有一座于1957 年兴建,建成于1979 年的水库,取名“锁水阁”水库,它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水库西南面原有一座锁水阁小庙。锁水阁水库是红河源头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人们为它取这个名字,含有锁住水源的意愿。封川塔位于坝子南端的山上,北有“锁水阁”,南有“封川塔”,从这两个地名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西河寄托的特殊感情。

大理下关锁水阁 摄影/图虫创意

巍山县城北部、西河东岸的宝善村中,也有一座名为锁水阁的古建筑,阁中碑记记载,锁水阁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建造的目的为“镇风水、调配水资源,以求五谷丰登”。锁水阁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二楼供奉魁星,一楼前厅悬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南封川北锁水蒙阳天宝”,下联为“东鸟道西莲花瓜浦五华”。宝善村的锁水阁位于巍山坝子南部,因此对联中“北锁水”,指代的极有可能是位于坝子北部山区中的锁水阁,以及它命名的锁水阁水库。“鸟道”指巍山与弥渡交界处山顶的“鸟道雄关”,是由滇池区域进出洱海区域的要道,“西莲花”指位于巍山坝子西边的茶马古道要道莲花村,对联虽简短,但道出了巍山独特的区位优势,体现了西河“封川”“锁水”中寄托的水文化。“蒙阳”是巍山的旧称,“瓜浦”指红河巍山段,两者相对,也可让人感受到西河与巍山的血肉关联。

巍山城东,有一处古朴多元的建筑群——文华书院,占地四千余平方米,于2013 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的主体建筑有三种:文华书院、玉皇阁、萧公祠。萧公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江西人李嵩山倡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由一进二院、花园、厢房组成,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

萧公祠供奉的神灵是水神萧公,是水神信仰的典型建筑,因萧公成神前为江西人,巍山的萧公祠,长期作为当地的江西会馆。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累计有萧公祠庙254 座,云南有53 座,数量占了全国的五分之一,不但冠绝西南,甚至远超多个中原及沿海省份,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水神信仰、水文化的丰富与充沛。如今,云南的萧公祠大多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巍山的萧公祠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与当地人对红河源的深厚感情密切相联,红河源哺育了众生,众生也对它持有敬爱与虔诚之心。

猜你喜欢
巍山南诏宝山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黑太阳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概念展示馆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喜迎60华诞
巍山小吃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