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特质 兵小烙印

2021-01-27 20:21刘莉吴益民
求知导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

刘莉 吴益民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名片。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从立校之初就以“博雅”为文化之根,以“人”为本,以“生长”为指向,通过层级式训带、多维度研修的培训模式和阅读自修、导师引领、朋辈抱团的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打造一支“四有好教师”团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研修课程;教师价值;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博雅课程构建的研究”(批准号为:192004201)的研究性成果,本文作者为课题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0-0091-03

作者简介:刘莉(1977.12—),女,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吴益民(1982.1—),男,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一所现代化公办小学。目前,兵希小学共有6个年级,69个班级,在校学生3300多名,教师170多名,其中,教龄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占80%以上。学校以“博雅”即“日新于博,尽美于雅”为校训,以“每颗星都发光,每个生命都在这里蓬勃发展”为办学愿景,以“基于儿童立场的‘博雅课程构建的研究”这一主课题为统领,构建校园文化,以培养“博学文雅”“博爱儒雅”的学生为己任。

一、价值追求:生根与生长

兵希小学是在昆山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而生的,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体现着“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全纳”的昆山教育理念,同时具有新时代新学校的特征。

学校办学定位解读。以新昆山市民子女和新教师为主要群体的新学校就像一粒刚埋入土壤的全新的、特别的种子,而“生根”是它的首要任务。面对崭新、大气、现代化的校舍,天真、活泼、懂礼的学生,年轻、善学、热情的教师,很多美好的词语从创办者内心蹦出。经过甄选,我们最终确定了“博”和“雅”。“博雅”不仅体现了昆山教育的理念,还彰显了学校的个性特点—打造博爱儒雅的兵小教师,培养博学文雅的兵小学子,成就博大高雅的校园文化。于是,“博雅”就成了兵小的文化之根。

学校发展以人为本。学校有了“根”便有了立校之基,而学校要发展则需要靠“人”,即师资队伍。纵观名校发展历程,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名校里名师云集。换言之,教师队伍质量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培养、教师专业化研修是新学校“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年轻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培养好教师,发展好教师,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为此,学校进行了常态化、系列化、层级式的研修探索,以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

二、实践探索:规划与深耕

教师的生长,既来自由内而外的生命驱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支撑。那么,怎样营造幸福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呢?如何以学校的治理模式、文化机制让教师拥有蓬勃的生长力呢?学校“基于儿童立场的‘博雅课程构建的研究”成功立项为苏州市规划课题,将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堂实践研究等统领起来,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其中,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专业能力。

(一)在研修团队中生长

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27岁。教师队伍富有朝气,但年轻化的教师团队亟须进行有目标、有系统、有指导、有成效的校本研修。為此,学校专门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集中校内、校际和区域专家的力量,按层级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老带新,实现其陪伴式成长。

1.前期调研,找准靶心

新教师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需要什么样的学习项目与内容,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找准研修者的兴趣点、接受点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点(甚至是“痛点”),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进行了网络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参与的青年教师有104人,其中女教师占82.69%。刚入职的教师占31.73%,2~4年教龄的教师占56.73%,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11.54%。本科率为83.65%,硕士占15.38%。以上数据显示,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是男教师少而女教师多,学历高而教学经验少。

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了网络调查—课堂教学(管理)能力研修(84.62%)、教材培训(79.81%)、个人课题研究(44.23%),这三方面的研修需求是最迫切的。青年教师希望自己在研修中能提升教学实施能力(83.65%)、教学设计能力(75.96%)和教学管理能力(55.77%),而对于教学研究能力(37.5%)和课程开发能力(16.35%)的需求则没有那么迫切。综上,目前青年教师更希望在“实战”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研修,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站稳三尺讲台。

那么,他们最能接受的研修方式是什么呢?调查发现,外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授和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远程培训这两项所选比例均为66.35%。同时,学校内部有经验的教师讲授和教师沙龙形式的所选比例均为47.12%。根据青年教师研修所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青年教师研修方案》,聚焦教师需求,内容设置注重参与性、连续性和情境性。

2.分阶训带,有的放矢

学校将教师培训按照入职年限分为三阶。初阶分为两个营,“新苗营”为入职第一年的青年教师,而主要培训内容是入职规范;主要目标是站稳讲台。“春笋营”为教龄2~5年的青年教师,而主要培训内容是进行教学常规细化培训、教学基本功及班主任管理;训带方式为师徒结对、青年教师“推窗人”团队培训;主要目标是使青年教师迅速进入角色,掌握基本技能,通过昆山市“一二三工程”考核,成为“教坛新秀”。中阶是“秀穗计划”,针对人群为教龄6~12年的教师,而主要的培训内容是教师职业规划、班级管理进阶、课堂教学进阶、课题研究等;训带方式为市名师工作室培训、笔杆子团队培训、以赛促训;培养目标是经过五六年的培养,青年教师业务能力能得到迅速提升,成为“昆山市教学(德育、教技)能手”。高阶是“领雁计划”,针对人群为教龄12年以上的教师,主要培训内容是课堂教学进阶和课题研究,训带方式为校内培训与校外专业培训相结合;培养目标是培养昆山市(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校通过“新苗”“春笋”“秀穗”“领雁”的阶梯图谱,使“成长进阶”可视化。尽管这种长远的目标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实现的,但指明方向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和唤醒。

3.多维研修,互助共进

在唤醒的同时,学校为每位教师的发展“备好粮”,科室协同,统整资源,融合机制,提供平台和支持,为青年教师量身打造“六大成长载体”,兼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三大学习要素,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关注每位教师的参与性,注重实践后的反思内化,并附以增值性的成长评价,以提升研训的实效(见表1)。

“盘点共享”是指校内“朋辈讲师”开设“芳菲讲堂”。前辈对课堂经验、班级管理、家校沟通、成长叙事等进行分享,力求内容、经验的“真实”,方法、途径的“真传”,实现“实用主义”的“分享即得”。“重点培训”是指抱团式的互助研修。本校教师在校内外“芳菲导师”的专业引领下“咬尾研习”,一课三上,践行博雅课堂的生长特质,实现教学相长。“视点讲坛”则是指聘请校外专家。本校教师触摸前沿的脉搏,更新理念,开阔眼界。“热点读写”是指相约同读一本书。教师通过云端互动,实现“共读、共享、共情”,而长期的共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由量变引发质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自动关联。“焦点研究”是指一种线上沙龙。导师给初任的班主任答疑解惑,做到实时互动、随问随答。同时,导师每两周有一个专门的线上讨论,从平时提出的问题中挑选议题,让新班主任进行思考并形成解决方案。导师再根据大家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最后整理出“最优解决方案”,汇成《驭班有术》“武功秘籍”。“定点赶超”是指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教师进行比学赶超,使每位教师的成长都能被“看见”。

通过六大载体全方位、交互式研修,青年教师在专业学识和师德情怀等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向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靠近。

(二)在课程建设中成长

1.共读共享,奠基导航

高品质的专业阅读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路径。学校为不同阶段的教师罗列了相关书单,主要分为三类:教育通识类(如《给教师的建议》《做一个大写的教师》等)、专业技巧类(如《你能做好班主任》《教师如何应对问题学生》)和儿童文学类(如《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等)。通过对这三类书籍的阅读,教师能认识自己、了解儿童,学到专业技能,读以致用。

这个活动主要以线下阅读与线上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首先,教师先按入职年限被分成若干小组,依托网络媒体,确定阅读小组长,并建好阅读群。然后,阅读导师进群,开展相关阅读指导。阅读分享主要进行两轮,第一轮是导师语音朗读分享印象深刻的片段,并结合自身工作或生活实际谈感受;第二轮是群内组员文字互评,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2.导师引领,扎根课堂

扎根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我们将结合学校课题,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探索博雅课堂特征,提升青年教师研究能力。我们将学校各学科昆山市学科带头人分到各研究小组,进行学科专业引领,将教研组细分为若干研究小组。

教研组针对典型教学问题选择优质课(优质课来源:“一师一优课”的部优课、市级活动的优质课、书刊杂志上的优秀案例等)进行观摩、模仿,经过三批教师三次递进式集体研讨和实践研磨,结合博雅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收获教学实施的最佳方案,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實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让教师拥有看课的专业眼光,即看得出“门道”。备课、展示、反思、研讨、改进形成闭环。一群人在磨课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智慧交锋、情感融通,形成教学共识,创作出满意的“教学作品”。无论在帮助同伴还是在同伴的帮助下,教师都得到了提升,这是“知、行、思”交融的过程,是“水涨船高”的过程。

3.朋辈抱团,课程研发

教师的成长除了自上而下的培训外,抱团前进、相互学习、合作交流的实践操作更不可少。学校倡导“一师一课程”的理念,鼓励教师进行国家课程延伸类的校本课程研发,只要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学校教科组评估,就可以招募研究同伴,获批成立项目研究组,进行课程建构,着手课程开发。教科室课程开发中心定期指导,协同建设,推广成果,使教师研究走向深处。

小学高年级语文组开发了“带着诗歌去旅行” 经典研学课程;小学中年级语文组开发了“童心雅言”童诗课程;小学低年级语文组完成了“二十四节气之‘春分”课程;小学美术组加入了“书式生活·大雅兵小”博阅物化课程-“绘本墙”“十二生肖时辰墙”的开发;小学体育组完成了“快乐踢吧”足球课程;小学科学组完成了“有趣的实验”课程;小学德育组完成了“‘五好雅行”课程、“心理团辅活动”课程。这些年轻的团队凭着热爱与智慧传递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深植于学生心中,让课程鲜活起来。经历这样的过程,年轻教师更拉近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懂得了“学生立场”,明白了教师之所以为“师”的奥义,并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实现了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优化、合作意识的增强、工作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对教育的认识水平。

六年来,通过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学校各层级教师都在不断成长,现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昆山市学术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3人,教坛新秀8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渐露头角, 初有成效。我校教师获得了“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昆山市青年教师大比武一等奖”等奖项。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和这里的博雅教师会继续在教育的大道上走下去。

结 语

通过实践与思考,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课程开发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力。只有立足校园文化,形成一种机制,落实一套措施,学校才能打造一支具有校本特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周成平.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之十一[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12):1.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
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困境与实践策略研究
构筑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实践策略思考
市场导向下汽车维修教学创新发展研究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风电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