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
——以安徽艺术学院为例

2021-01-28 07:19安徽艺术学院230041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花鼓安徽省

(安徽艺术学院 230041)

安徽花鼓灯是汉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代表着安徽民间艺术,弘扬着安徽民间文化。因此,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是安徽艺术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人、剧团演员、学院教员、研究学者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中,用不同的方法、途径传承着安徽花鼓灯。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传承与保护安徽花鼓灯的过程中,每个领域、行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制约性,比如:政府管理与支持不够,花鼓灯传承人对花鼓灯挖掘不够深入,传承不完整、不全面,传承没有落到实处等等问题,因此,找到实际问题,并研究出相应的对策是安徽花鼓灯传承的核心。

作为安徽省内唯一公立艺术类本科院校,安徽艺术学院面对新时代本科教育新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发展学院特色专业,弘扬安徽传统文化。因此,培养优秀的安徽花鼓灯人才、保护与传承安徽花鼓灯是安徽艺术学院在办学道路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作为安徽省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必尽职责。

一、安徽花鼓灯人才现状分析研究

(一)民间艺人

千百年来,沿淮两岸地区始终延袭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悠久的农耕劳作历史,淳厚的民俗民风,人们对于娱乐的追求,深受着地域性习俗的理约,虽然偶遇外来文化的渗透,但始终将扎根于泥土之中的花鼓灯文化,视为唯一的娱乐和心境的表达方式。花鼓灯歌舞艺术从未离开过滋养其成长的沿淮儿女的情怀之中。

在民间,花鼓灯人才非常多,有擅长跳的,比如艺名为“小金莲”的冯国佩老师,戴爱莲先生在看完冯老师的表演,称其为“中国的第二个梅兰芳”,1936年,冯老师在23岁时,在蚌埠西郊的西家沟子抵灯的时候表演“兰花”,其中有一段,他一个“风摆柳”“燕子出水”、接着一个“大漩涡转”,跳着踩在石金礼老师,艺名“石猴子”(鼓架子)手里,一个“倒卷帘”,落地后“喜鹊登枝”亮相。这一系列动作,技艺姓、表演性都非常强,至今能完成的演员都很少;还有擅长打鼓的,比如艺名“老蛤蟆”的常春利老师,也是冯国佩老师的老搭档,他领奏的锣鼓,气氛热烈,节奏鲜明,感染力强,民间一直流传着“‘小金莲’的舞,‘老蛤蟆‘的鼓”是民间两绝;还有不仅会唱,还会跳的,比如艺名“一条线”的陈敬芝老师,不但能跳还善咏唱,他的“清音”音调婉转空灵,人们称他“小蜜蜂”。他将花鼓歌弦子灯进行创意,与后场小戏结合,创造出推剧艺术,为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艺人年事已高,很多民间艺人都失去了传承能力,再加上农村的科技水平还不发达,很多老艺人年轻时候的表演都没有记录传承下来。

(二)院团人才

在民间艺人传承的基础上,安徽省各地相继成立了一批专业艺术团体,把民间艺人的技艺进行了科学地、系统地分类,整理,增加了舞蹈动作的观赏性,表演形式由转化为舞台;整理和规范了不同流派的灯歌曲调,锣鼓曲牌和演奏程式;丰富了音乐表现的伴奏乐器,由简单吹打乐演变为民族乐队伴奏、中西合璧乐队伴奏、声乐合唱伴奏等;由简单灯歌表演发展到后场小戏,情节性歌舞及大型花鼓灯歌舞剧。在院团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花鼓灯表演及创作人才。如:高倩、张浩、郭铁、娄楼、赵新盟、赵锡诚、高小平、陈永顺、王菲若、邓虹、程贤淑、孙叶莉、金明等,都是花鼓灯歌舞创作的中坚力量。花鼓灯歌舞的音乐创作人员,李剑肖、王益之、李长世、方家连、高耀东、陈希望、韩士喜等为安徽花鼓灯歌舞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目前这些人才大都在各个地方从事着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工作,有的老师被邀请去全国各大专业院校任教;有的老师在专业团体教学、有的老师在文化事业单位工作、有的老师在少年宫培养少儿人才等等。

二、安徽花鼓灯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以安徽艺术学院为例

安徽花鼓灯是我省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作为安徽省的各大高校必须有责任、有义务的培养优秀的花鼓灯人才,创作优秀的花鼓灯作品,为全国各地输送安徽花鼓灯人才。

(一)突显地域特色,培养特色人才

据相关调查研究,安徽省内高校开设花鼓灯课程的方式和其他艺术类高校没有任何区别,例如: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的花鼓灯专业教学,作为民间舞课程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凸显其作为地域特色的重要地位。唯有安徽艺术学院在舞蹈专业本科、专升本的教学中开设了《安徽花鼓灯风格组合课》,利用地域优势,聘请了相关专家教学,尝试性地把安徽花鼓灯课程从民间舞教学中脱离出来,作为学院的风格特色课程。

(二)利用学院优势,全面培养人才

在有关花鼓灯课程的开设与教学中,花鼓灯舞蹈关系密切的锣鼓、灯歌、小戏,涉足很少。传统的花鼓灯艺术,是集多种表演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对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其对象应该是对这种整体性艺术,在专业教育中,需要考虑到花鼓灯艺术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培养出相应的专业人才,以保证这项传统艺术有完整的传承。安徽艺术学院在舞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专业横向发展,在音乐专业的学生课程中加入有关花鼓灯锣鼓、小戏的选修课,提高学生对安徽花鼓灯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地方性知识认同感。

(三)成立花鼓灯研究所,提高理论人才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科学的理论研究可为花鼓灯艺术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安徽艺术学院预期成立花鼓灯研究所,积极鼓励优秀的理论人才加入,通过对花鼓灯历史发展中每一细节的挖掘性研究,梳理出花鼓灯艺术的在生成和流变过程中,背后蕴含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力求从历史文献和当代实践的探索和思考中,传承发展安徽花鼓灯。这一点也是目前安徽花鼓灯在传承与发展中比较薄弱地一点。

(四)积极参加实践,培养创作人才

近几十年,安徽省创作的花鼓灯作品有200多部,由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剧院编排的大型花鼓灯歌舞剧《大禹》正在进行全国巡演,这些都是优秀的创作人才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做出的贡献。

就目前来看,安徽省内优秀的花鼓灯题材的作品,大都来自专业专业团体,省内本科高校的一些年轻编导很少会涉及安徽花鼓灯题材,原因大概如下:目前有些省内高校还没有开设编导课程;省内高校的编导教师对安徽花鼓灯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老师都是省外高校毕业)。

因此,安徽艺术学院要利用专业优势,比如:在《编导》课程中增加有关花鼓灯素材的编创课,利用地域优势,组织学生走进淮河两岸,挖掘相关素材,结合编导技法,创作出优秀的花鼓灯作品。

综上所述,安徽艺术学院在安徽花鼓灯人才培养中,要以培养“表、教、创、研”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带学生走入民间和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相结合,利用区域性的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以赛促教、以教促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与发展,为安徽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安徽艺术学院的职责所在。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花鼓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翼城花鼓的保护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