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教育与引导

2021-01-28 07:19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一、引言

农民工是伴随城镇化建设而产生的新的群体,他们来到城市,对于城市的建造与发展起着无法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受内部的、外部的环境限制,他们在城市生活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让跟随其来到城市生活、上学的子女得到较好的保障。在城市流动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城乡差异、不适应城市环境,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将接受更多的挑战,面临更多难题,这些难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心理状况,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弥补父母欠缺的关爱和引导,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提高自信心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二、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者是尤.布朗芬布伦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生态系统理论实际上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简称,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式提出以后,深受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理论视角之一。生态系统理论深受进化论的影响,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把人的成长环境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既注重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又强调个人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布朗芬布伦纳指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会影响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并且每个系统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微观系统对个体影响最大。

三、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影响因素

(一)从微观系统来看

微观系统指的是在一定环境下个体直接参与的活动,该系统直接地、深刻地影响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农民工子女的微观系统是指与他们平时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既包括他们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

1.家庭环境。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是依靠繁重的体力活勉强维持家庭开支,那么他们的子女在与物质充裕的城市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极易产生自卑感;其次,不融洽的家庭氛围也会对的农民工子女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若他们的父母经常吵架,经常在言语上指责甚至是辱骂其子女,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留下心理阴影,埋下自卑的种子。最后,由于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在他们的眼中,对孩子的爱就是每天出去劳动,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条件,因此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2.学校环境。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老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只会花很少的精力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是情感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学习方面赶上城市孩子会有些吃力,如果老师不给予更多关心,他们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辍学。

(二)从中间系统来看

中间系统指的是个体与各个微观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农民工子女所处的中间系统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之间以及外部环境彼此联系、彼此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一般来说具有针对性,而学校教育是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如果两者之间能互补,就能为农民工子女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因此,家长要正确看待工作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主动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班主任要深入做好家访,主动与家长们交流座谈,及时了解随迁子女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时和家长共同商定及时解决。

(三)从外部系统来看

外部系统指的是由多个环境构成的、个体不直接参与,但是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系统。农民工子女外部系统主要是父母工作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大批农民进入城市,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农民工在城市做的是又脏、又累、又重的体力活,有时候会遭到城里人的歧视,他们会给农民工贴上不讲卫生、文化水平低、没有素质等的标签。

(四)从宏观系统来看

宏观系统是处于生态系统最外围的系统。这个系统影响个体的方式是调节各个微观系统、中间系统中的组成要素以及社会环境,进而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发展。

城乡二元体制的负面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二元城乡结构中的户籍限制政策逐步放松,大批农民转向城市谋生。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他们的子女在城市上学也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在就学方面不能与其他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同等的教学资源和受教育机会,具体表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渠道。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包括:在当地比较好的公立学校就读,但是要交一笔高额的、一般农民工难以接受的借读费;就读于所在地政府指定的学校,但是这些教学质量不高、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大多位于城郊或者乡镇;远离父母,在家乡所在地就学。

四、引导农民工子女消除自卑心理

(一)家长层面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父母在其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之外,更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对于经济状况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家庭来说,父母应与孩子说明家庭目前的经济状况,教育孩子树立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此外,父母在工作之余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谈心,关注孩子在学习中、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发生了哪些开心的或是不开心的事,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环境、融洽的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积极影响,夫妻双方的相处、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变化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好带头作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榜样,父母之间应彼此尊敬、相互赞美,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地自我鼓励、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此外,父母应发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二)学校层面

学校这个微观系统,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校,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积极主动地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共同讨论、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排斥成绩欠缺的学生,应尽可能地发掘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质;教师还应召开班会、组织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或者学校社会工作,由心理老师或者社工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老师应该主动约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情绪宣泄室”,让学生的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宣泄。

(三)社会层面

宏观来看,改善农民工子女自卑应完善教育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公平。首先,政府应监督各所公立学校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尽可能地接受更多随迁子女入学就读;其次应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引导市民尊重、接纳乡村文化,引导城乡学生相互了解、沟通,提升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最后,为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政府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对区域内的教育情况做好调研,结合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健全其生活周围的公共基础设施,进最大程度满足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工作、生活及娱乐需求,从而逐步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心理自卑感。总的来说,整个社会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多一些人文关怀,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地适应在城市学习、生活。

五、小结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青少年教育领域内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农民工经常往返于城市和农村,忽视了城乡差异给其子女带来的影响,导致其子女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其心理畸形发展。城市承载了农民工子女的美好愿望,但是城乡间的差异让他们与城市之间存在一道鸿沟,缩小这条鸿沟离不开社会各界学者的大力支持。总的来说,在消除农民工子女自卑心理过程中,必须要将各个系统中的环境因素考虑进去;此外,要对外在的、不利于其成长的环境进行调整,为农民工子女群体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Tomb-sweeping Day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陕西农民工都在哪?在干啥?——基于农民工“输出地”的调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教育子女陋习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