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1-01-28 12:33柯龙山
海峡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才专业建设

柯龙山

(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大力培养契合行业发展的健康管理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201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5所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下文简称“健康管理专业”),截至2019年,共有85所高校获批开设此专业,其中73所高校已进行专业招生。在高校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学界也着手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健康管理专业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举国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强人群和场所的健康管理,对普通民众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对家庭、社区、学校、单位等场所提供健康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健康管理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健康管理人才不足的短板问题。

因此,有必要回顾与总结理论研究的进展,以期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与镜鉴。既有研究文献主要围绕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特质等方面展开,其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研究的重点。对于应用性强的健康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也吸引不少学者聚焦该方面的研究。

1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方面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对健康服务需求呈现高层次、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人口城镇化和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及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医疗卫生需求增长,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日益重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医疗卫生工作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而且,国际健康产业和健康管理行业迅猛发展也促进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再加上医学与信息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使得健康管理技术日臻完善。以维护、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产业迅猛发展且前景广阔,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学者研究认为,全人群都需要健康服务与管理人员,尤其是老龄群体、慢性病人群需求更为迫切。也有学者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与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张秀娟等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遴选的31家健康管理行业相关机构代表进行调查,被调研企业普遍认为未来需要高职和本科层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并希望学生能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1]。董恩宏等则以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为考察对象,通过健康管理类人才需求现状的抽样调查发现,高校大力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只有受到全面培养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方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亟待完善、解决的问题[2]。

现有健康管理从业人员构成不够科学,体现在:主力是通过培训转型的医护人员,部分人员没有医学背景而通过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甚至也存在社会人员没有经过医学相关培训就从业的情形。接受过高校教育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国内健康管理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目前国内多所院校逐步开展了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但当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尚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推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培养满足社会迫切需求的健康管理人才,成为高校健康管理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健康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职能,而大学专业则是人才培养职能的具体承担者。因此,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者在实践中的高度相关也意味着对其研究的内容也高度重叠。当前有关健康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的研究,既有专业建设全局性的概述,又有基于个案的探讨,既有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院校之间,包括海峡两岸院校间的比较与借鉴,又有发达国家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介绍与启示。

学者在介绍健康管理专业设置情况、专业的区域及院校分布情况的基础上,梳理了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培养过程、在校生情况和师资队伍结构总体概况,并选择若干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教学资源等开展比较分析,认为各高校在上述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对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海峡两岸健康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层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总体而言,研究者在健康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达成共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各高校的课程设置较为全面,但只有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体现了健康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多位学者对所在院校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例如贵州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湖北医药学院、成都医学院等,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也不乏可资借鉴的做法,比如湖北医药学院依托医学背景,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采取双导师培养机制与PBL教学,四年不间断地强化实践教学,形成了“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适用型人才。

学者认为,虽然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各院校都在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也普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一是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优势不突出;二是课程体系优势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课时比例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薄弱,专任教师数量、结构方面不尽合理;四是实践教学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还不完全匹配。因此,学者也从高校、市场及政府等多角度提出应对问题、补齐短板的决策,包括:推行课程实用型教育新理念以及多层次的专业和技能教育模式新理念;发挥已有办学资源优势和特色,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重点支持和扶持学科建设,强化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结合职业能力要求,创新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从知识体系、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素质;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就业评价和反馈机制,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素质的健康管理人才[3]。另外,学者也指出,政府要加大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鼓励高校开设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为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4]。

由于高校健康管理专业还是新兴学科,专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尚未完善,学者也通过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经验,以及美国、日本健康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期为完善健康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3 健康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生特质方面的研究

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正逐渐受到高校和社会的热切关注。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很高。不少学者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从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出发,专门针对健康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健康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可以基于多元化教育理念视角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情况,选择心智模型教学法、虚拟情境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有关实践教学的研究也涉及到具体课程,如卫生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任建萍等则重点考察了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校内与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依托理论课、校内实训室、机房等着力进行学生五大能力实训和专业技能实训。而校外实践主要包括见习和实习两个环节,见习又分为集中见习和专业见习两个层次[5]。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实践教学经验能够为其他院校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参考。而湖北医药学院“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做法也值得借鉴:“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环节”指实验环节、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到大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不中断。不过现有研究也认为,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仍不完善、校企合作仍不够深入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完善实践考核评价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6]。

有关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特质的研究文献仅有2篇,张玉红采用访谈法了解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认为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高,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消极因素,因此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平台[7]。而曹维明则关注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健康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后发现:健康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生理健康状况较好,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并推测其主要原因是该专业学生面临专业发展的巨大压力,而改善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质量的途径包括:完善其课程体系结构,强化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推动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显然,关于健康管理专业学生特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专业学生的特质及其变异跟健康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休戚相关[8]。

4 健康管理专业研究评价与展望

综观现有研究,既关注健康管理人才的市场供求形势,又涵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总体概况及实践教学、学生特质等指标;既有具体院校的个案剖析,又有院校间的专业比较;既聚焦国内高校的实践,又放眼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做法。学者在总结健康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同时,也指明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提出推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举措。研究旨在通过加强健康管理专业建设,推动健康服务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当前关于健康管理专业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理论研究总体水平偏低,鲜有文章发表于高质量的期刊。可能的原因在于健康管理作为新兴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本身比较小众,发展也较为滞后,导致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主体有待多元化。当前研究主体比较单一,以高校教师为主。鉴于健康管理提供的是医学服务,医疗机构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医疗机构研究人员也应当是健康管理专业的主要研究者,除此以外,医疗卫生、健康管理、健康保险机构等健康管理人才的用人单位也可以参与进来。二是研究内容有待丰富。有必要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教学条件、本科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纵向深入;从专业考核与评价、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专业群建设与相关专业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等方面进行横向延伸。第三,研究方法有待多样化。当前的研究方法较为单调,以文献研究为主,辅以案例和比较分析,有必要更多采用社会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多元、综合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才能够全方位地对研究内容进行剖析与建构。2019年12月,我国卫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颁布,对于提高公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将进一步促进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相信随着健康管理人才为国民健康保驾护航的作用日益显著,对健康管理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人才专业建设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