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转化的挑战与机遇

2021-01-28 01:12李泓祎
社会科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钟 宁,李泓祎

(1.长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价值需要和价值观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而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们从物质需要与满足中逐渐开始寻求价值满足,从而形成抽象的价值追求与价值理想。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能够驱动与引导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从而汇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这一作用,需将其理论体系转化于人的实践自觉。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同时,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同样面临严峻挑战也恰逢了时代机遇。

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全球最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在迎来举世瞩目的国家实力与社会面貌改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明显增强,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事务等领域中都迸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璀璨成果,但同时也面对发展时空急剧压缩所带来的复杂问题。除经济发展问题外,新时代又一深刻影响中国发展走向的问题浮出水面,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与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2]。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同时也警示了全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1]。目前,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并防范重大风险的出现,更需要高度的价值共识和社会认同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促进各项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和保障国家改革目标的顺利达成。这种价值共识和社会认同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发挥其引领作用,在各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集中交锋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逐利思想和文化开放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导致这一引领作用的发挥受到冲击。

从内在因素来看,市场化的“负面效应”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中国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生活,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当市场经济为中国带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时,必然也会显现其“负面效应”。利益博弈、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愈加普遍,自我价值观念与主流意识形态分歧加剧等现象不断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话语地位,弱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社会控制、群众动员和价值导向功能,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和社会话语权体系的分散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趋势显现。国家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关乎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稳定和公民信仰。意识形态作为指导国家政权建设和制度设计的思想理论基础,对国家发展道路具有决定性的指引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中对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作用,一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主流意志形态的多元化甚至出现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在社会中蔓延,就会出现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政治信仰混乱,社会道德滑坡甚至导致国家政权颠覆。就如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亡党亡国。因此,中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同时还要大力建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其发挥最大作用。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体现[4]。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对内部风险因素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始终不能动摇中国社会主义的底色与道路,就需要更加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公民教育方面的价值导向作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多元价值观念,培养价值认同和政治信仰,以正确的价值观凝聚社会合力,共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就外部因素而言,西方价值观渗透逐渐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效能。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深受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西方大众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通过全球通信互联技术和西方国家文化产品的大规模输出涌入中国社会,造成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参照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观选择与认同过程中发挥其引导作用时愈发受到境外价值理念的干扰。多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一方面源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变化,另一方面则来自西方国家有意识、有目的的价值渗透。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全球化发展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但就如马克思深刻论述的,统治阶级占据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他们除了能支配生产资料,也始终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5]。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的仍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支配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同时也掌握着文化霸权。西方文化与价值观通过先进的传播载体与渠道及丰富的文化商品呈现在中国社会大众面前,其中充斥了个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行为生活方式,并宣扬以“普世价值”冠名的所谓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观念和历史虚无主义。其目的是混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改良主义的认知,博得人们对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动摇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信仰和理想信念,挑战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实现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殖民”与“和平演变”。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也认为,外来观念的入侵远比外敌入侵更能撼动一个稳定的社会。西方价值观在中国社会的推销与渗透及其政治思潮的蔓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价值取向的混乱与迷茫,特别在青年群体中消解了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及认同,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上的宣传引导效能。

因此,中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要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必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培养公民的价值认同、政治信仰和文化自信。

二、国内社会结构及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复杂的社会变化加速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价值诉求与价值理念愈加难以整合并达成共识。网络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冲破了单一话语体系,话语权的碎片式分散考验着政府对公众舆论的引导能力。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与内在自觉面对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在各个社会领域均产生了联动效应,社会利益主体与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造就了资源、组织、权力、机会、技术等因素的多元主体不均衡占有,在资源与利益不断调节的过程中社会阶层随之不断分化。社会各利益主体在社会阶层的分化、转变与流动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群体意识和生活体验,导致各个阶层成员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产生变化和独立性倾向。不同阶层对同一社会问题、行为、现象和政府政策的认识、态度及价值判断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阶层与阶层之间在利益与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更加明显。阶层分化导致的多元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的出现会使社会成员在阶层流动的过程中产生价值选择的迷茫与困惑,也加大了国家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念整合的难度,加深了社会认同危机的潜在风险。

在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不同个体、群体和阶层的不同诉求及价值观念的裂变要求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转化满足多层次的精神需求,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思想文化宣传工作,考验着社会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理性转化为实践自觉的普遍适用性。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传播方式、传播解码、传播载体和传播结构等方面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在信息提供、选择、接收、交换、反馈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广泛应用已经覆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在传播过程中深刻改变着社会成员的思维习惯与交往方式,进而对社会意识产生无形影响。

新媒体传播在为用户提供更具时效性、更多选择和更加开放的信息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公众的“个性化”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个体和群体的信息发布能力,放大了个体话语权及其影响力,国家话语体系与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宣传及其舆论引导能力被稀释。其次,开放性、虚拟化和交互式的传播环境,使大量信息在即时传播过程中很难加以验证,在甄别真伪时便出现信息不对等、非理性和去权威性的特征,往往会造成虚假信息、不实言论和蓄意不良引导在快速、广泛传播。第三,多元化和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价值观念和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又不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用户接收这些信息时,容易被片面的、主观的思想和舆论影响,形成错误的、偏激的、与主流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相左的认识。

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海量信息处理、真假信息交锋、多元价值冲击、“话语权”的分散及与之相应的网络社群交往体系的形成,考验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队伍运用、掌控新媒体的能力,尤其是运用新媒体在核心价值观宣传过程中的引导能力。这一新的时代特点已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构成了严峻挑战。十九大报告在这方面首次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以回应时代挑战与需求。

三、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坚实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已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等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了深厚的价值共识、制度基础和精神土壤。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国家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和投入不断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日渐增长,2018年已达到928.33亿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显著增长,用于思想文化宣传的基础设施与网络已基本覆盖城乡。自2001年起,国家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累计投入40多亿元发展建设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建成1086个县级图书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29座偏远山区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等,2012年后,又增加33亿元经费投入在地市级文化展馆修建和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信号接收设施扩建工程上,同时对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设备购置实施专项经费补助。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建成乡镇级文化活动站4万余个,社区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7.2万余个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基本解决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老旧、缺乏和空壳的情况。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尤其以基层建设为重点推进,2015年已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通讯网络村村覆盖,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55万个乡镇(街道)和70万个行政村(社区)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点已投入使用。另外,在边远地区还建成了60余万户农家书屋和1.6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有效改善了乡、镇、村和社区等基层文化服务条件,弥补了基层文化宣传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基层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宣传阵地、场所的建设与完善,为核心价值观宣传工作累积了丰富的宣传资源,拓展了宣传渠道,扩大了宣传工作的覆盖范围,为核心价值观基层宣传工作的开展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的社会文化氛围愈加浓厚,人民享有的社会文化资源、服务与产品愈加丰富,文化活动载体也愈加多样化。目前,我国共建立了公共图书馆3176所,并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资源和书报占有量稳步提高。习近平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6]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2016年到2018年,国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开展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和主体实践活动,以民族音乐和地方戏曲为主要内容实施了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并增加了艺术团体下基层、农村表演场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飞速进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众多优秀文化服务与产品的提供进一步满足了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改善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无形的文化感染和文化力量能够作用于人的精神,激发正能量,形成社会效益红利。

多年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具备了比较优越的硬件设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项目的建设,对基层文化资源和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投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文化传播体系,使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的资源更加丰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基层辐射范围更加精准。在专项资金、政策与项目的保障与扶持下,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文化宣传工作开展得比以往更加顺畅。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保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概念转化为实践自觉,积淀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所带来的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更加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多样的文化表现方式融入自身生活当中。

(二)价值认同基础愈加深厚

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观能够转化为人们实践自觉的思想前提。在稳定的社会生活中,通常社会成员形成的基本价值共识都带有社会整体利益价值取向和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因此,以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为基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基本价值共识相契合,在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中比较容易为不同利益群体所接受。

社会成员整体价值认同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长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灌输与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交往。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实践交往的基本共识。在对这一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基本认同下,社会成员将个人利益、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结起来,个人与群体的多元价值追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基本达成一致。同时,广泛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弘扬,深入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精神文化建设也进一步引导公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象性转化提供了深刻的思想认同基础。

同时,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生活及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交往生成了其对世界、国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决定着自身的行为准则和心理诉求并反映于社会生活当中。当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能够实现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满足其心理诉求时,社会共同利益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便有可能趋向一致,凝聚社会共识,从而使以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被个人价值观接受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几年来,我国在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体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过程中,逐步解决了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重大民生问题与难题,在就业、交通、环境、医疗、住房、贫困等涉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保证了在经济新常态进程下人民生活收入的稳定增长;在公共交通领域,国家对铁路完成实际投资8028亿元,新增高铁里程3500公里,高铁总里程已达2.5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余万公里,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环境与设施;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有害气体排放大大减少,超过预期指标;在医疗方面,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并加大了公立医院医疗改革强度,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居民就医困难的问题;同时,在扶贫、减贫方面中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2018年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国贫困人口再减1000万人次。

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明显改善与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个人利益诉求与心理预期的满足加强了社会共识的凝聚,使公众对政府政策、行为与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提供了更好的社会心理认同基础。

(三)成熟的制度环境

社会制度与价值观从其生成逻辑来说,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与交往关系的需要。制度的产生正如马克思对一切历史产生的前提的论述,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群体生活与个体生活之间出现矛盾时,制度作为一种约束性条件而出现,进而随着生产物质生活的演变而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生产、生活、交往所必须遵照的规范体系,演进为现代社会制度,塑造并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价值作为客体被主体认识的过程构成了主体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而这一认识过程则是主体即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某一方面的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规范的稳定的观念模式,同时反映着一定社会的实际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评判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在某种社会实践交往模式中形成的价值观为这一特定的社会制度的设计与安排提供价值的依据与规定性,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价值观是制度的灵魂,制度便成为这一价值观的载体而作用于社会成员,在确定性的制度中体现着无形的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二者统一于政策实践的具体展开过程之中。在我国,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社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就建立起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通过对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及程度的不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日臻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在政治层面上,政治制度的完善以体现人民民主为原则,追求真实的民主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在拓展民主参与渠道、完善民主参与程序、扩大民主参与范围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着民主、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经济层面上,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即体现了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将人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制度与政策设计、实施的落脚点,始终追求着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上,社会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成既体现着制度的基本价值即秩序与效率的平衡,又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中的自由、公平、正义[7]。

长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已经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融入社会生活当中,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个体的自我价值观的形成。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价值体系为精神内核而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价值追求和社会发展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心信仰和行为标尺提供最有力的理想认同与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