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发展途径构建

2021-01-28 19:16□路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路 华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在全力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机制日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也硕果累累,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具体体现在我国国民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层次的逐年攀升。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反思,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民众的关注点都聚焦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结构与文化素养的合理优化。正是源于此,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低下,对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造成极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应急能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切实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功用和影响力,加强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首次出现于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将构建核心素养育人体系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研究和深化的重点,其中还强调“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要具备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我党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具体化表现,也是当前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等环节的重要构成。[1]基于核心素养这一纽带,可以使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明确要求,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一要求,了解学生在生活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明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教育深化改革、课程体系变革和育人模式的创新迈进。[2]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素养,也是一种综合素养,是对各个学科中的关键素养进行提炼、梳理和总结而得到的结论。[3]高校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界定,在体育学科中还没有统一定论。学者尚力沛认为,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和能力。于素梅认为,体育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4]根据这些观点,我们可以逐步透视高校体育核心素养,那就是学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品德与行为、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性关键素养。这些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中必备的品德和技能,为此,探讨高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高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对运动的深度认识,促进其对健康行为及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大学生自身体育道德与品格修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大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体育对其个人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并在深入学习的同时,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藉此以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兴趣与体育爱好,使得大学生得以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从而养成自主锻炼和热爱健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有效提升其综合素养能力。

(二)全面发掘大学生的潜能

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有这样一条神谕:认识自己。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引导者和实践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进而挖掘其潜能,在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发展其体育核心素养。这需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其自身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素养和精湛的课堂组织能力,针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体条件,实施因才施教。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快速找寻到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以及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藉以有效挖掘其在不同体育项目中的潜在技能。[6]

(三)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高校体育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就会更加重视体育教学的内容制定与选择。基于健康第一的前提下,从师资队伍建设、硬件设施配置、教学环境优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需求等方面,立足高校自身体育院系的发展,精准定位,明确自身院校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目标培养,制定适合本校学情的教学内容。[7]

(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及早养成自主健身的良好运动习惯,对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不同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手段,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心理调节。通过其所学的体育知识,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其能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中,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7]

三、高校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专业素养的发展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中可以窥见传统教师的职责之所在。而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也由核心素养发展的传授者,进而转变为引导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以往是向大学生传输知识,现在则是要教会大学生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在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大学生的学习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此外,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意识,强化个人的道德素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用最为科学的现代教育思想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8]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的体育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素养、精湛的课堂组织和高超的教学能力,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计划。凭借个人良好的口语表达和娴熟的动作示范,高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根据大学生所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其实行阶段性的体育教育,最终生成形成性的评价机制。诸如,高校体育教师在篮球课教学上,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有关方面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开展课堂游戏,或是对抗性练习的方式等。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大学生能够将其所学的篮球知识和技术要领有机融合,在体育教师的引导及其自身的学习和探究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其具体的实际问题。[9]再如,教师在开展运动技能教学时,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教学,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道德规范和体育精神加以有效引导,使得其学习的兴趣和潜在的体育情怀得以有效激发,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二)加大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力度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重点内容,而这也对我国各高校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伟大重任,而衡量人才素养的核心标准离不开德育教育,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所承载的德育教育功能不容忽视。这就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既要高效开展专业技能教学,还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养教育的渗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凭借自己对课堂的非凡驾驭能力,将理论知识与道德素养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众所周知,体育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可借助这个环节,充分锻炼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和吃苦精神,对其进行人格塑造,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在面对困难时顽强的毅力。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注重在团体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品德,特别是体育竞赛中,不仅要学会如何突破自我、具备勇于挑战和不畏失败的进取精神,还要让大学生们明白,在团体作战的活动中,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唯有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德育培养。[10]譬如,爱好足球运动的大学生,时常还会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增强彼此间的对抗性练习或比赛,在运动的过程中便能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知识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加以综合运用,从而实现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与互助。在不断进行的实训活动中,逐渐领悟到教师讲述的道理,进而生发为一种实战技能,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内化进程。与此同时,大学生们通过在课外活动的演练中,逐渐领悟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形成一种自控能力,明白个体与集体的真正内涵,学会健康生活,和谐相处。

(三)丰富大学生健康行为知识储备

在高校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丰富大学生们的健康行为知识,体育教师要有效引导大学生积极汲取健康行为知识的学习。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对时下的大学生而言,其各自的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呈现出一种极为不平衡的发展规律。大学生积极学习和了解有关体育健康的知识,学会体育健康行为的方法,对其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教师理应看到大学生健康行为对于其长远发展和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积极影响。因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大学生灌输有关运动健康方面的知识、运动健康的行为,使其能够充分认识有关运动的种种注意事项,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其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隐患。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上的平衡,丰富其健康行为知识储备,使其能够在健康环境中得到有效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内的体育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诸如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校园体育艺术周、趣味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等,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更多健康的体育文化,从中汲取有关体育健康的知识,进而不断规范个人的行为。同时,这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更为健康茁壮的育人环境。

(四)提高大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

高校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还要从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养成三个方面着手。因而,身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意识。让大学生们都能充分发挥其个人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所喜爱的体育运动中来,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基于兴趣与爱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其对体育运动的充分认知。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的体育教师还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观和科学运动观的有效渗透。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其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譬如,高校大学生在参加社会上组织的校外足球联谊比赛,便会将其储备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融入到如何突破对方防御当中,面对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又会在不知不觉间与自身团队配合密切,这都得益于平时养成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当场内形势发生不利变化时,便会一起探讨、交流、研究,进而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无形中也提高了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使其责任担当意识更为明确。而当自身团队能够一脚进球时,队员之间便会感受到一种莫大的荣耀和激动,能够不断激励其意志和拼搏精神。整个运动中,大学生们还能感受到场上裁判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和严谨,有利于强化其个人言行,因而,这对规范大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提升其运动认知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还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或竞赛,也是大学生得以从高校校园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及早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既有利于其初步养成现代公民所具备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还能有效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对提升其个人认知、树立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核心素养培养发展途径构建,还亟待更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去研究和探讨。高校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框架下,设计体育学科教学方案并进行实践,进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育者要把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增强体质健康水平,不断加强自身运动基础,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必要品质和能力,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体育人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