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几点思考

2021-01-28 20:59
社会科学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现代性共同体育人

王 琴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现代性困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发挥离不开树立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理念,从“顺应现代性”“批判现代性”再到“重构现代性”的历程中,突破固有思维局限,以共同体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逻辑思考,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概念释义

1.学术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观点概观

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要素论。学者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出发来界定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戴锐所指称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构成的有机体。[2]董雅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基于共同的诉求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的有机体。[3]李才俊、李渝萱围绕教师、学生、课程、教材、课堂、学校、家庭和社会八个要素,探讨了“八维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建立。[4]曹红玲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两个要素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5]第二种,场域论。部分学者立足于特殊场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涵,如王宇雄立足高校校内探讨构建高校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6]韩鹤进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殊场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7]第三种,属性论。董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生成的基础在于信念信仰、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目标价值追求的内在一致性。[8]黄兴海主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9]孙丽芳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学科共同体属性。[10]王华华、王延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一种联合全体人员共同追求价值目标、建构文化共同圈的集合体。[11]梳理学术界已有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开始以共同体理念关注教育,并从多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剖析,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探索研究。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义阐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就高校特定场域而言,基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共同价值追求,由实质主体、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生态系统。在我国高校,基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任务,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实质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在高校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高校各职能部门展开,高校各职能部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即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思想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高素质群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改变了以往教育者居高临下的灌输、劝导和解说,而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纳入共同体中,强调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归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无论从接受教育的过程,逐渐内化的过程还是从自身的提升和发展来看,大学生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受益主体。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是基于特定历史和现实背景,因而接下来需要厘清现代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之间的内在逻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考量

1.世界发展的现代性理路

伴随着以机器大工业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加速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向的步伐,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转变。“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2]人类不断祛魅和世俗化的追求,现代性与现代化如影随形、相伴而生。现代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重维度。启蒙以来理性取代了蒙昧,个人的主体性也获得了解放,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贪婪的无限之间的矛盾,以及物化关系充斥并扭曲了各种社会关系,出现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等异化现象。

伴随着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众多新发明创造的应用,以及以金融资本全球化为代表的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类又开始面临更多、更为严峻的新问题。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便利,克服了传统资本运作的瓶颈,摆脱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然而新的科学技术片面强调工具理性和科技至上导致人类囿于其中无法自拔,现代性二律背反本质昭然若揭,人类在享受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工具理性僭越、政治意识形态渗透、生态环境破坏、个人主义盛行、殖民主义和独断专制主义兴起等问题。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趋于功利化、工具化和现实化,迷恋和热衷于物质、金钱、权力,反而对如理想、信念等精神追求不屑一顾、置若罔闻。“‘现代性’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反思的问题,而非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一方面,现代性的出场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人们不得不顺应现代性;但另一方面,现代性的反思性特征又使人们不得不超越现代性。”[13]必须清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社会矛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都不能舍弃或者回避现代性问题。不证自明的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都绕不过现代性问题,面对复杂的全球化发展态势和人类治理困境,理应加强对现代性的审视和反思。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惑

世界历史转变的历程中,以资本为主导的生产关系迅速向全球蔓延,中国从最开始的被动融入到改革开放的主动出击。“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14]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始终伴随着人类迈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启蒙运动以来盲目乐观的进步观受到现实强烈的回击,人类仿佛刚从宗教神学权威里解放出来,就陷入了以进步的名义带来的更深层次困境和危机,由此西方理论界开启了理论反思与回应。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围绕以“理性”褒贬与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当西方面临是批判、解构、捍卫还是重构现代性的论争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认知、思考、研判与抉择的考验。资本的逻辑当道,中国在步入现代化的历程中,各领域都面临现代性考验,现代性一体两面的悖论彰明较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现代性困境。

总的说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首先,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击。当前,全媒体时代思想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占领思想话语传播的制高点,多元化社会思潮存在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和挑战,其泛化和去政治化倾向明显。鱼龙混杂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文化认知、文化水平和文化自觉产生冲击和影响,极易误导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工具理性的兴起和价值理性的式微。在资本逻辑本性驱使下,漠视人的精神向度追求,片面追求价值利益最大化,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世界贫乏和社会道德滑坡,不同程度地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和价值模糊,以及物化了的社会关系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危机。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疏离。高校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各自为营”“条块分割”的壁垒现象仍然存在,立足于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落实具体工作职责,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散、分隔和分离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意识相对淡薄,缺乏从整体和系统角度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探索与抉择

“如果说现代化的环境和语境给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困惑,那么现代性的逻辑和灵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路向,这种破和立的张力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凤凰涅槃式的现代转型。”[15]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现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不可回避的时代特征,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性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论域、新动力和新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渗透、精神世界贫乏和社会道德滑坡,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混乱和价值模糊。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时代发展的逻辑必然;另一方面,现代性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冲击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势必经历“顺应现代性”“批判现代性”再到“重构现代性”的历程。质言之,现代性二律背反特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

明晰世界发展的现代性理路,梳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惑,提出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抉择和探索,即现代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内在逻辑。现代性背景下,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探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研究,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推动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现代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提出有其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考,是顺应时代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和方法。现代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提出,有利于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弊端,积极探索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强调各方面力量的有效整合、同频共振、同心同向,共同应对现代性困惑,是共同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强劲动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意蕴

1.维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安全向度

现代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价值多元化与主流价值观念碰撞激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多途径进行错误社会思潮传播和意识形态渗透,“一是借助新媒体在网络上抹黑、攻击、丑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二是以日常消费和休闲活动为载体,鼓吹西方的消费方式和时尚方式,将意识形态渗透的内容休闲化。三是错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持续冲击,将诱发青年大学生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层面的深刻变化。”[16]面对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威胁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着力于凝聚共同体意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协同育人环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历史经验教训昭示必须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帮助大学生认清错误思潮、拨开思想迷雾,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确保坚守政治底线,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牢坚实的思想根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向度,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本身就是对西方价值观、制度建设和话语霸权的告别和超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理念特质与意识形态属性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隐性“生命线”作用。如果忽视或背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毫无疑问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遭遇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判断缺失和治理效能降低等问题。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现实,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安全向度,有利于全方位多渠道守住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高墙,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抓手。

2.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代性图景,工具理性颠覆了价值理性的判断标准,世界的现代性发展困境亟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时代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出场。“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未真正以共同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反而存在着理论与实务、不同社会领域、不同地域等方面的场域疏离。”[2]概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状态,实然状态存在不同情况的疏离和分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应还有待提高,高校大思政格局还有待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出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论域、途径和方法。拨开现代性的迷雾,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协同育人的现代性困惑,探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各构成主体的共同体意识、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期对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提供方法论指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现共同体各构成要素协同、共同体成员的思想协同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协同。为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文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积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环境,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以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质量为目标,以此营造理念为先、制度保障、全员参与、全程互动、全方位协调的协同育人文化环境的重要举措。探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不仅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供学理支撑,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供实践向导,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成长成才,实现人才培养价值目标的同心圆,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3.助力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才培养,高校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前文已经提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代性困惑问题,因而如何克服现代性困惑,拾起被西方现代性丢失的“意义的世界”,是高校无法回避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有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人类实践活动,或其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一点是,其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和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相对较强。“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对象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对象主体的全面发展。”[17]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扭转以往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劝导和解说,相反强调将受教育者纳入共同体,明确受教育者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为大学生参与自身成长成才提供了鲜明的指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归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无论从接受教育逐渐内化的过程还是从自身的提升和发展来看,大学生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受益主体。从这个角度出发,强调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受益主体,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的深层次需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角色定位,一方面有利于阐明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成员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主体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激发大学生认识和摆正自身的角色,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参与中增强自身的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发挥实效,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为人不仅是受动的,也是能动的,破除“旁观者”“局外人”的固有思维,强调共同体成员不仅是“剧中者”还是“剧作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共同体成员同心同向的优势互补,防范大学生面对价值多元而带来的价值无序和思想困惑,从而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愿景。

四、小结

现代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依赖西方任何先验的逻辑,西方现代性话语不是终极目标和价值准则,理应立足时代语境回到中国实际,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仰望天空”的理论追求,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关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形成,既是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自觉的理性建构过程。”[13]以“共同体”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实质主体、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三维并构,明确各构成主体共同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并积极主动地融入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体中,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认可和自我确证。倡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实现共同体之间的叠加效应,达成发展共建、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利益共享的效果,培育人才、塑造人才和凝聚人才,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从而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猜你喜欢
现代性共同体育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