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下水资源审计实现路径研究

2021-01-29 13:36刘靓雯
上海商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河长制河长水资源

刘靓雯

一、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河长制”是为了保护与治理水资源环境而提出的一种特有的制度,“河长”能够尽到应有的职责,将会影响水环境质量,而水资源审计的开展,可以为发现“河长制”存在的问题,助力“河长制”落实到位提供合理的保障。

本文通过建立水资源环境审计体系,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探索审计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协同的内在机制,以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健全“河长制”工作。

二、水资源审计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审计力度不足

自然资源审计因其特殊性,通常更多是由国家审计组织进行,社会审计很少涉及。而国家审计近几年来对于自然资源及环境方面的审计涉及仍然较少,更多是将重点放在财务审计方面。我国对于自然资源审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相对较少。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生态资源环境治理越发关注,水资源审计也逐步受到重视,然而国家审计每年对于水资源审计的组织安排占比仍旧不足。

2.相关审计人才缺乏

水资源审计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既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财务专业方面的知识,又需要掌握自然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如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对堤坝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防洪设施等相关工程项目的审计,以及对水资源环保法规和政策的掌握,等等。我国对于复合人才的培养又略显不足,这就造成相关审计人才比较缺乏,在进行水资源审计时也多偏向财务、资金方面的审计,而对于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审计不足。

3.水资源审计考核指标不够完善

“河长制”虽然已经设立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我国对于自然环境资源的审计力度不足,对于“河长制”下水资源审计的评价过程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

审计人员一般根据“河长制”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水环境治理方面设定定量指标较多,并且主要从专项资金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入手,注重对资金监督和管理的评价指标,而对水污染的治理、生态环境的修复、相关工程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很少涉及,指标的构建缺乏综合性。同时缺乏定性指标,如对于相关自然资源政策的落实及执行情况,以及“河长制”下领导干部责任的履职情况指标,这些相对难以界定。这不但降低了审计质量,而且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不利于在“河长制”背景下河流治理绩效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

三、水资源审计实现路径

1.采用多种审计方法,全方位审计监督

为落实“河长”责任,水资源审计应采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模式,以达到审计全覆盖。

(1)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为了落实“河长”责任,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审计方式。可重点审计:①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取水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用水标准,用水总量是否超过了国家标准;②用水效率情况。如废水是否实现了再利用,是否建立了计划用水管理制度;③水功能区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如是否严格控制纳污总量、排污总量,对排放超标的区域是否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④遵守法律法规情况。如是否非法建造,是否非法占用水资源,项目建设过程的招投标是否规范;⑤资金使用情况。如是否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使用效率,项目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规。

(2)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有利于落实“河长”责任,但发现问题时已经滞后,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没有起到及时治理的作用。

而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则是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向上反馈,为政府合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及时修正错误。

审计时,应合理分配人员,建立完整、统一的审计计划,并进行动态管理。在跟踪审计时,要把握重点政策,方向要合理。重点关注“河长”是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不能仅仅关注自然资源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更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把握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执行过程和污染治理结果统筹安排的审计。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审计监督模式。提高水资源项目建设和水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尽早发现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精准落实“河长”责任,发挥审计监督效果的最大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审计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监督

审计监督应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相互协同合作,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可以通过纪检监察对党组织干部进行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与审计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相结合,从而重点关注“河长”的政府公共职能履行情况。同时可以与其他更监督建立共享信息监督平台,发挥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拓宽审计领域,完善审计治理,提高执行力,形成制度方面的协同保障,构建统筹规划、优势互补的审计监督横向协同机制。

3.构建科学的水资源审计评价指标

由于“河长制”出台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水体污染问题,故而在建立指标体系时也可多偏向此方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家关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治理的重大政策与决策,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以河长治下水体的质量、治理及利用效率等为切入点,对审计出的结果进行评价。

4.加强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高校在设置相关课程时,除传统财经、审计类课程之外,还需加强对物化、工程及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使审计人员对各个学科均有所了解。在审计工作中应不断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不断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领域,并且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人才之间的交流,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审计的发展。

四、结语

水资源审计是自然资源审计的一部分,虽然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审计体系还不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审计规范制度,但随着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环境治理的重视,水资源审计也必将不断发展,希望今后能以审计部门为主导形成监督合力,实现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保障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布局的统筹推进。

猜你喜欢
河长制河长水资源
山西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湖长)及省内主要河流省级河长的公告
水资源(部级优课)
浅析沅江市推行河长制模式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我国“河长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