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与设计专业融合教学研究

2021-01-29 21:36
上海商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技艺遗传数字化

温 强

非遗是民族的文明印记、国家的精神载体、社会变迁的记录,它是:“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中华民族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西是非遗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种类与可观的数量,大量来自民间的曲艺戏剧、文学美术、手工技艺......诸如上饶弋阳腔、赣鄱傩文化、景德镇制瓷技艺等项目在世界非遗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非遗文化独特的现场呈现模式以及言传身教的传承手段,使其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格变革中日渐消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下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如此现状下,数字化保护成为了活态非遗传承的新路向。而将数字化的非遗项目内容纳入高校教育体系,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与艺术类专业教学相结合会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手段。本文将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对赣鄱地区非遗项目所含传统美术、技巧技艺类内容进行融合教学浅析。

1 地域内非遗与设计专业融合的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方针政策,鼓励用现今的教学方式进行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播,吹响了非遗融入学校课堂的号角。由此,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相互融合的信息纷至沓来,例如:九江学院在湖口成立“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集学校科研、人才优势和湖口县青阳腔的地方资源优势,共同传承和开发青阳腔这一戏曲艺术“国宝”,把青阳腔这一高雅民间戏曲艺术引进课堂,使之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首开江西省高校和地方联合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的先河。九江学院在瑞昌夏畈镇成立剪纸实践基地,为民间艺人朱朴光颁发九江学院“客座工艺美术师”聘书,让大学生拜师学剪纸。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在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举行实习基地挂牌仪式[3]。

1.1 改变非遗传承的陈旧方式

众所周知,作为活态文化的非遗,口授相传是其内容与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落伍且单一的传承方式加上传统技艺耗时长、收益少等问题,使得非遗面临无以为继的窘境。非遗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传承人与传承环境的缺失,这种情况也只有在高校才能得到有效改观。高校是人才资源聚集的场所,只要找出数字化的非遗项目与教学融合的正确方式,将相关专业学生当做非遗传承后备军培养,不但解决了非遗传承人才缺失的问题,还能改变以往陈旧的传承方式。

1.2 促进非遗文创市场开发

赣鄱地区的非遗项目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可谓是一座多元化的艺术宝库,能为江西的文化艺术及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很多非遗项目中的技巧技艺都涉及到了传统美术,这些内容与高校的设计专业颇有关联,甚至大部分的非遗技艺只需在其原基础上稍微进行一些创意变化,即可契合时下颇为热门的文创潮流。江西高校应以艺术专业院系为主导,主动对接赣鄱地域的非遗项目,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中,承担起地域内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同时,非遗项目融入设计专业教学能使学生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富含本地非遗文化韵味,促进当地文创设计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动赣鄱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3 非遗与设计教学的相辅相成

设计教学能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非遗也对设计教育有所裨益。种类繁复的非遗项目无疑会成为丰富及完善设计类课程设置的渠道,数字化的非遗内容得以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进到课堂,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对丰富校园文化、丰富专业特色以及提升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诺大的推动作用。

2 非遗融入设计教学的理念

非遗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珍贵财富,作为一种文明印记和精神载体,非遗具有无比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将非遗引入校园,建立长效机制,竖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我们现阶段急需的工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规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4]” 无疑,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在校园中播洒非遗种子。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是能够供非遗种子培育的肥沃土壤,而且每年每届源源不断的新生入学,更是让这片土地永存,植根其间的非遗幼苗也能得到生生不息的持续萌芽、成长。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如果抛却时间与空间上的琢磨研究,那非遗入校园只会是停留在对非遗会文化接触与了解的第一步。只有通过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寻找未来的传承者才是非遗进入校园、融入教学的最终目的。江西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副主任辛颖在中心与南昌航空大学举行实习基地挂牌仪式时表示:希望通过在高校建立实习基地的形式,由老一辈的工艺技师培养南昌瓷板画的第七代传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有着与非遗内容多方重合的特质,在此前提下两者的互相纳入与融合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构建成熟的非遗融合教学模式和体系,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亲身感受非遗特有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记忆,真正进入到非遗传承的学习当中,从而成批量的引导学生们加入传承行列,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还可以在校企合作等产学研融合方面多作推动,将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文创产品等形式推向市场,以期得到更好的回报支持。

3 非遗融入教学的甄选条件

我国非遗资源丰富,如今的数字化非遗项目更能不受限制地导入,但并非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课堂教学。在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前,务必做好详实的调研、甄选工作,避免将一些暂不适合的项目盲目引进。

3.1 地域因素

以选择院校当地域内非遗项目为先,在把握非遗产品的地方优势、聘请传承人兼职任教以及下到一线地考察采风等方面有着便利条件。

3.2 难度因素

优先选择制作技艺难度较小、制作周期较短的非遗项目。教学实施与人才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对非遗这类实践性很强的项目更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便于学生们对非遗文化、记忆的学习感兴趣。

3.3 师资因素

选择本校已有的非遗师资项目。非遗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的传道授业,不少学校的文化研究所中就有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研究人员,这类有着深厚研究水平的师资力量是非遗融入教学实施的关键。

3.4 资源因素

选择具备资源优势的项目。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古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必须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而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非遗项目,自然资源是其传承的必然基础,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是非遗教学顺利实施的一大基础。

4 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

非遗走进校园,与艺术设计类教学的融合是非遗从民间作坊到大学课堂的转变,也是传承人从少数到大批量的转变,更是由馆陈静态展示到课堂活态传承的转变,特殊的内容与形式造就了有着鲜明非遗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就是依托千年瓷都而建的陶瓷高等学府。这所中国唯一以陶瓷命名的高等学府正是依托景德镇这座历史名城,以“悠悠昌江,千年窑火”营造出了 “陶瓷黄浦”的校园文化,由过去单一的陶瓷专业,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交流、陶瓷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将景德镇制瓷的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做到了极致,充分体现出了非遗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活力。

4.1 数字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非遗呈现便于其传承内容的活态转变。在无法获得非遗传承人亲自演示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技艺引入课堂将成为非遗教学的主要形式。以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为依托,通过数字化采集制作、虚拟再现等手段,让非遗活动画面以沉浸和交互的形式呈现在课堂当中,推动学生们在虚拟数字场景中对非遗知识的学习,记录非遗工艺的操作方式,领会非遗文化的精髓。

4.2 讲座教学模式

邀请非遗传承人在高校开设专题讲座,用现身说法的形式让学生近距离真实触摸到非遗项目。相对来说,现今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正朝着年轻化、学历化的趋势发展,他们较之老一代传承人具备了更深的理论讲述能力,有足够能力将传统的手动操作形象地述说,并给予总结。这种教学模式简单直接,视学生接受程度可作为常备模式推行。

4.3 非遗文化考察模式

艺术考察、采风是艺术类教学的重要环节。可通过该环节对非遗文化、技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素材进行一线调查,是了解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好机会。在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生存现状后,更便于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培养以及操作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4.4 教学基地实践模式

以非遗项目所在地或非遗传承人工作地为实践教学基地,将民间艺人聘为客座讲师,为学生进行技艺传承。接受传承者的言传身教,让非遗技艺的学习偶尔回归其原始状态,对领会非遗的内涵本质有着重要意义。

4.5 非遗教学的产学研模式

以外聘非遗传承人来校任教,设计专业教师协助的方式,带领学生建立非遗文创工作室,进行非遗文创相关的产学研融合及校企合作。通过“教、学、研、做”的实践课堂,进行非遗文化内涵、相关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以设计、制作、推广和销售文创产品为目标,遵循学以致用、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原则,切实弘扬传统技艺和文化,同时培养出一批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5 结语

数字化非遗融入设计教学展现了高校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对非遗传统文化行之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利用高校人才聚集优势,科学合理地展开非遗设计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将非遗设计教学、科研与实际项目密切结合,通过专业课堂与非遗设计教学工作室,在非遗相关文创项目驱动下形成“学、研、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非遗传承、文创设计与市场开发紧密联系,开辟出一条校园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新途径。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8.

[2]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求是, 2007, (17) :46-49.

[3]刘梅.浅谈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J].大众文艺, 2011,(12) :195.

[4]冀晓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J].人民教育, 2017, (03) :27.

猜你喜欢
技艺遗传数字化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