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战略意义

2021-01-29 10:33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丽丽
商展经济 2021年20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攻坚发展

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丽丽

按照既定目标和任务要求,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当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重大进展。然而,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对于脱贫地区接续政策安排,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脱贫地区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构架统筹安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与互动具有内在逻辑性。从时间顺序看,脱贫攻坚先于乡村振兴提出,脱贫攻坚“靶向”解决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弥补乡村振兴的关键短板,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从内容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对象都是乡村地区,都要遵循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都涉及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五大方面,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对脱贫地区发展有借鉴价值。从主体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参与主体都具有多元化特点:(1)党和政府是规划乡村振兴和分配资源的主要力量,起着主导作用。(2)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在供给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上起到补充作用,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文化繁荣。(3)社会组织、市场等主体的参与,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因素[1]。农民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要进一步发挥脱贫人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创造财富、参与集体事务和建设家乡的热情。脱贫攻坚不只是物质脱贫,还要实现精神脱贫,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从政策目标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在完成“补短板”的阶段性历史任务基础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

2 满足脱贫人民更高层次需要

公共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往往与公共管理者的信念、价值和习惯有关[2]。致力于消除饥饿与贫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下,贫困地区得到发展,贫困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得到保障,满足了人民基本的生存需求。马克思毕生都在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解放问题,对人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3]。生活,就需要衣、食、住等,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人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引起新的需求。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5]。人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满足自身需要,又在需要的驱动下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构成“需要—实践—新的需要—新的实践”的循环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动态循环中,人的需要得以满足,生产力得以发展,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需要——自由全面发展。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这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一需要满足之后脱贫人民的需求向多元化、高层次、高质量发展。随着脱贫地区的发展,脱贫人民对信息、文化、健康、娱乐等有了更多、更高质量的需求,而现阶段,在脱贫地区仍然存在不良风气较多,文化建设投入少、力度小、成效弱,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向乡村振兴的衔接是党和政府持续向脱贫地区供给政策资源,通过衔接乡村振兴满足脱贫群体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脱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3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与使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6]。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的。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在实践层面深化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理论,脱贫之后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是在党和政府从脱贫地区实际出发,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脱贫地区和脱贫人民实际考量,脱贫攻坚之后,不能生硬地对接乡村振兴,而是要设置过渡期,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脱贫地区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在巩固已有脱贫成果基础上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再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当下,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民的工作重点仍是防贫,通过对防贫对象“应纳尽纳”“应救尽救”和“动态跟踪”,防止出现大面积返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对于脱贫地区要做好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虽然一些地区和人民已摆脱贫困,但脱贫地区发展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人才缺乏、就业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如果没有持续的政策帮扶,容易出现“断崖效应”,出现大面积返贫的问题。因此,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扶持,都需要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帮扶领域和深度,才能变“断崖效应”为“缓坡效应”,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 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饥饿与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治理的世界性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的脱贫,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为国际社会减贫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一,贡献了“脱贫攻坚精神”,正是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激励扶贫干部、党员、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奋斗在脱贫一线,同时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脱贫,脱贫攻坚精神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减贫提供经验借鉴。第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精准扶贫、上下联动、包联到户等战略和举措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将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付诸实践。第三,分享中国减贫经验,通过系统总结减贫经验、开展国际减贫交流活动、推进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等,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脱贫攻坚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伟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称赞[7]。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这条道路对于其他国家减贫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之后有机衔接乡村振兴,全面擘画乡村振兴新篇章,是中国特色减贫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此外,两大战略的衔接还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力举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乡村为国家安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乡村的稳定和发展关乎国家的生存与兴旺,面对严峻的全球化挑战,中国不做观望者,而是积极做行动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和国家对乡村的政策倾斜,特别是对脱贫地区的持续帮扶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进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5 结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8]。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时期和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乡村全面振兴应有之义。两大战略有机衔接涉及方方面面,其中组织振兴是“第一工程”;产业振兴是根本;人才振兴是关键;文化振兴是内在动力;生态振兴是支撑和保障。脱贫地区基础差、底子薄,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从实际出发,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多方主体参与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推动脱贫地区稳步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5年衔接过渡期,是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和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的时期。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的政策安排目标清晰,既有党和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全面布局,又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保障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攻坚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