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

2021-01-29 00:04袁婷婷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5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

袁婷婷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国科学家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科学家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心系祖国、信念坚定、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以及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科学家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统一的产物,它对科学家所学专业、研究领域、拼搏创新的力度、科技成果创收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作用。

关键词:爱国主义;科学家精神;传承路径

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面对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群策群力,中办、国办于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筑牢新时代人的精神防线,尤其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核心要素务必牢牢把握,爱国就是这一核心要素的具体彰显。深入研究50年代归国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新时代科技人才培育和科技强国的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科学家归国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正直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全国政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百年夙愿。但革命胜利的果实并不是一帆风顺取得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再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美好的蓝图。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中国人民欢呼雀跃,在10月1日这一天,数十万人汇集于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了中国历史性变革的一幕。但我们不得不在欣喜狂热之后分析我国现目前所处形势,前景依然是满怀憧憬,充满希望的。可50年代中国正在经历并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自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封锁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依然严峻,反革命势力暗流涌动,国民经济一蹶不振、百姓民不聊生等“灰犀牛”风险依然存在,这些严重影响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一)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

英国的霸主地位在世界历史上存在了数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的几个欧美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从此进入电气时代。美国和德国后来者居上,充分发挥他们的“后发优势”,在本国建成了比较先进的工业体系,尤其是美国既1860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欧洲各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欧洲列强掀起了称霸世界、抢占市场和争夺资源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历经1914-1918年,英国在此次战争中损失惨重,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严重影响,美国和日本加紧了对华贸易品的输出,呈现急剧上升的发展态势,与英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直至一场横扫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整个世界工业化陷入大萧条、大浩劫中。经济危机的伤痛未曾痊愈,持续了7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攻击波兰拉开了序幕。这次大战的规模和损失远远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为世界秩序的重构创造了机会,世界分裂为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局面,1956年我们向海外中国籍科学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诸多海外科学家在经历了重重阻碍后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故乡”,忘我的投入到国之重器的建设事业中,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国家一穷二白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1952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和镇反运动,国民经济恢复,国有经济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整体的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我们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为我们树立了新的目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物资短缺的现实情况下,需要一批始终怀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海外留学科学家不顾自身利益得失,毅然决然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抛开家人的阻挠,谢绝国外高额的待遇,脱下华丽的外衣,穿上朴素、庄严的中山装回到可敬、可亲、又可爱的祖国。

二、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追溯

20世纪50年代归国的科学家不胜枚举,虽然所学专业不同,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乃至对科技的贡献程度也不同,但科学家们之间有一种共鸣,那是对祖国的热爱,是孩子对母亲的一片赤诚。因而,讲好50年代归国科学家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爱国情怀,体会爱国精神的育人价值。50年代归国的這批科学家在海外求学过程中时刻盼望着祖国的召唤,在他们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里,既可以看到一代游子在异国他乡的执着追梦历程,也可显而易见地感受到对祖国热爱与思念的深厚情感。归国后的他们来不及和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相聚,以高昂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突破未知领域的斗志参与到各个科学领域,在荣获“两弹一星”功勋的23位科学家中,21位科学家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在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来,22名获奖人员大都是留学归国科学家。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的归国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整体,他们的梦想体现在对科学和爱国情怀、归国和使命担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重选择。在两次都笼罩着冷战阴影的归国潮中,无疑是见证了冷战意识形态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影响,也道出科学家、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千丝万缕联系。

三、科学家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一)科学家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式下,中国开启了向“科学进军”的新进程,这一时期大量的海外留学科学家在党和国家的召唤中选择归国,投身于中国的各项科学领域。因为20世纪五十年代的科学精神集体表现为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彰显了科学家整体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内在的涵盖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工业化进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决定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突出表现为求真务实;人文精神是工业化发展的价值底蕴,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诉求,体现为尽善尽美。也可以说,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时代载体,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2018年,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上将科学家精神概括为“首先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学风,科研工作来不得一点马虎,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第二,科学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重要战略,科学家需时刻不满足于已有的认识、能力、技术和产品。以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第三,科学家要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对祖国的热爱可以幻化为涓涓细流,流淌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流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爱国主义情怀是科学家精神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也是科学家精神成长的沃土。一株傲视群芳的牡丹花只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最灿烂的身姿;一只憨厚可爱的大熊猫也只有在中国园林中感受家的温暖。

新中国经历了七十个春夏秋冬,歷经三次飞跃,中国科学从无到有再到强,实现了站起了、富起来、强起来的接续长跑,每一次接力都是一种回顾,一种使命的传承和开启新阶段的长跑。当年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各地回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中国,就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发展,见证中国的伟大奇迹,留下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他曾经说过:“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正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二十一世纪又迎来了返乡归国潮,涌现了一批像黄大年同志一样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归国搞研究,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建设。也有一群可敬、可爱又可亲的隐姓埋名者,用实际行动点亮伟大复兴之梦,很多年轻的生命在这片热土上撒手人寰,献出最美好的青春韶华。所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五十年代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服务人民、精忠报国的家国精神;求真务实,尽善尽美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共商、共享、共建的合作精神;不甘人后,力争上游的创新精神。这五方面的内涵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特写。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创新创造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中国各行各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为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有助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掌握话语权,拥有主动权,坚定政治立场,彰显文化自信,捍卫祖国领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

(二)传承科学家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

1.引导网络主体,弘扬社会主旋律

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指向体现在生活中诸多个领域,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都非常广泛。因而科学家精神的受众群体比较庞大,无论是正在求学的莘莘学子,还是职场打拼的广大劳动群体,或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细枝末节,都可以在科学家精神中寻找到启迪心灵、排除万难和继续勇往直前的良方。所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应该将科学家精神积极融入群众路线中,引导全民总动员,自下而上培育大量的科学储备人才,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21世纪的世界,电子产品和网络技术已经快速进入人民生活领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符合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允许开历史的倒车。就中国而言,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0%,“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29亿,规模居全球之首......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大部分用户都有使用网络,每天通过互联网知晓天下大事。而中国庞大的用户群体中上网率高的用户集中在学生群体。从学生整体的关注点寻求共性的话,主要涉及影视、游戏、明星等,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清除影视行业或者网络空间的乱象,转变影视行业的发展路径,多些精益求精的影视作品,把重心放在明星效应的正向价值观引领中。尝试着加大演艺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精神净化错误思想,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职业素养,主动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以优秀的作品彰显爱国主义情怀,以精湛的演技传承民族精神,以奉献担当的品质传递时代最强音。因此,流量经济下的网络主流人士应该用爱国主义精神武装自身,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价值理念,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2.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剪辑时代精神画卷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世界面将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大众传媒技术的运用和普及,‘零基础’的网民也可以刷抖音、玩微博、看快手。在中国,大量的手机用户群体基本上都会安装一些操作简单,内容丰富有内涵,受众度比较广的APP。“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为6.39亿,占网民整体的74.7%;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在网络直播方面,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33亿,较2018年底增长3646万,占网民整体的50.7%。”依据现目前中国手机用户使用网络的情况,以及使用网络手机的时间和使用阶段,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网民都集中在早中晚三个阶段在网络上冲浪,而晚上使用网络手机的频率是一天中最高。可见,中国网民们只要一有休闲时间,使用手机上网一定是最佳选项。由于手机网络用户的群体差异性较大,年龄、学识、职业等分层明显,对网络题材和内容以及形式的要求高,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的兴趣需求,但不能只为了观众的兴趣而放弃对艺术和正确价值观的坚守。网络自媒体要有正确的职业素养,以科学家精神的要义站立于时代的潮头,积极引导广大网民远离庸俗、迷信、炒作等不良的网络内容,致力于打造洁净、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新视域。以“先破后立”的方式打破网络中只重视金钱利益,忽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塑造的局面,重塑网络空间,把头条的位置留给一个国家最应该被圈粉的人。走进新时代,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正在经历当代中国的科技大变局,越是接近科技强国,越需要英勇无畏的科学家涌入中国的科学环境。充分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载体呈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写照,以小视频的方式记录科学家们不寻常的生活,将镜头缓慢地由20世纪50年代移向21世纪初,聚焦中国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传递时代最强音,将爱国进行到底。

3.打通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零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

中国在创新创造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补齐短板依然是当务之急。诸多短板中最核心也是最首要的乃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科学家投身于各个科学领域,争取在30年的马拉松长跑中夺冠,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因此,培养人才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中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这一类人才非常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如果纯粹的依赖教科书式的灌输,很难达到预想的目的。教育部门可以尝试与科研单位建立协同机制,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期,创造与中国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或者是提供直接参与一些基础科研的环节,和科学家们一起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共同感受那份强烈的使命担当,一同见证科学奇迹的出现。另外,科学家精神的受众群体不仅仅只有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还包括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既然党和国家都鼓励‘万众创新’,我们不仅要打通河流的主干道,也要兼顾清理支流的泥沙,为人民群众搭建走进科学的桥梁,在体验科学技术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的爱国情怀。这份沉甸甸事业的坚守源于内心中最真挚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努力拼搏,敢于创造;因为热爱,所以不服输,不怕输。向科学家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使命感,带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增强创新意识和培育创新思维,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创新中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37):2.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蕴与践行
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真情
浅析新时代爱国主义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主义教育从来就没有“小题大做”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贯彻理性的教育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