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容错纠错思维方式探讨

2021-01-30 12:13项健湖北省审计厅
审计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评判事项法治

◆项健/湖北省审计厅

近几年来,湖北省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审计容错纠错新路子,较好地营造了鼓励干事创业、激励担当作为的工作氛围,取得一定成效。出版的《审计容错纠错典型案例》(以下简称《典型案例》)一书就是探索成果的具体体现。但也应当看到,在审计实践中不愿容、不会容、不敢容等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思想难以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笔者认为,从思维层面解析思想方法问题,是达到思想统一的有效途径。本文试着对容错纠错应把握的五种思维方式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政治思维,善于以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容错纠错是对已经初步认定为错的问题进行再评价再判断的一个过程。如何做好审计再评判,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这不仅是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应秉承的态度,更是党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活动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如何分享的政治问题,更是审计的方向性问题。因此,在审计容错纠错实践中,从政治方面判断问题尤为重要。如《典型案例》列举的F市脱贫攻坚审计容错事项,B村将2万元蔬菜种植奖补资金发放给3户非贫困户,这不符合扶贫资金管理规定。但进一步调查发现,有3户贫困户因身体原因不能参与蔬菜种植,于是就由非贫困户替代其进行种植,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蔬菜种植项目达到验收标准、不影响该村其他贫困户领取奖补资金。从“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角度来看,向非贫困户发放奖补资金维护了该村村民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脱贫攻坚项目的落实,属于可容之错。从大的层面来看,抓好审计容错纠错工作落实,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途径,是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广大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政治标准,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抓住政治关系、把握政治逻辑、突出政治导向,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保持头脑清醒。要强化政治担当,妥善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容纠并举等原则,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对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以审计的政治担当促进干部担当作为。

二、法治思维,善于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审计容错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审计机关是执法机关,推进审计容错纠错也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法治思维的首要一点,就是要坚持依法审计,这也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要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坚决揭示重大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违纪违法等触碰底线、红线、高压线的问题,既查错又纠错,切实维护法律权威、保障政令畅通。在审计容错纠错中,对于侵犯法律法规底线的问题,绝不能以容错纠错之名消化,搞纪律松绑。强化法治方式,就是要坚持依规容错,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审计容错纠错工作。审计容错纠错涉及审计事项的政策规定、事项事实、前因后果、评判认定等一系列流程,也涉及着被审计单位、审计组、业务部门、法规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等众多主体,只有程序规范才能确保结果公正。《典型案例》一书介绍的告知、申请、核实、复核、审理、认定、反馈、归档的容错“八步”流程,就从程序的角度较好地规范了容错工作,而且明确最终作出容错决定须经过审计机关集体研究,审计组或任何个人都无权决定容错。通过严格规范程序,建立工作闭环,强化内部控制,推动客观公正地评判审计事项。

三、辩证思维,善于以包容审慎的态度评判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准确区分容与不容的界限,这是审计实践中最难以把握的一个方面,也是制约审计容错纠错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基层工作中,没有资金来源但群众确有需求怎么办?项目建设紧急来不及走流程怎么办?干了苦活累活却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怎么办?当这些法与理、法与情在现实中冲突,当合理与违规、公错与私罪、失误与失职的区分难题摆在眼前,惟有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多角度、宽视野、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才能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地作出审计评判。审计容错纠错中最需要辩证思维的,就是如何看待与当前法律规定不完全吻合的各类情形。法律是审计的依据,也是规范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但是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相比,法律总是相对稳定、相对滞后的。如果在审计中死扣条文、生搬硬套、机械执法,以法律的硬框框来评价和衡量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难免会阻碍发展、禁锢创新、挫伤干部积极性。强化辩证思维,就是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两点论”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注重法律效果也要注重社会效果,既要注重当前也要看到以后,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还要算政治账;“重点论”就是要牵住牛鼻子,找突出问题、抓关键问题,对有利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事项,都应包容审慎地作出结论和评价。

四、历史思维,善于从全局角度分析和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规律

审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时间久远、跨度较长,再加之政策调整、形势发展、人员变化,要查清事实、作出结论并非易事。只有运用历史思维,从全局的角度,全面掌握和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才能客观公正地作出定性和判断。如《典型案例》列举的N市垃圾处理项目选址容错纠错事项,N市变更了垃圾处理项目选址,导致初次选址的部分前期投入资金损失浪费,这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定。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城市垃圾处理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处理技术和选址方案。国家政策明确后N市及时调整选址,造成初次选址的前期资金浪费,这属于先行先试、经验不足造成的公错,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当时的行为。因此,审计决定予以容错。历史思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对指导做好审计容错纠错工作也大有裨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审计人员要注重运用历史思维,在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规律和趋势中作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结论。要开阔历史视野,注重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实环境,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评判事项,防止只从当下看问题;要立足历史阶段,把事项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剖析和看待,考虑当时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和特殊情况,不以现在的规定评判过去的事项,不以现在的标准要求过去的行为,防止求全责备;要把握历史规律,善于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清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准事物发展的方向,对符合大局大势的事项,包容审慎地作出审计评价,切实促进改革发展。

五、系统思维,善于以普遍联系和系统性观点来看待和评判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审计容错纠错同样如此。容错纠错所涉事项不是单纯的数字、账本和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发展问题、导向问题。如果孤立、片面、零散地来分析,就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看到其“错”的一面。只有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下评判,才能看到其“可容”与合理的一面,才能更加准确地作出评判。如《典型案例》收录的L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审计容错事项,L区未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资金缺口达522万元。但进一步了解发现,L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旅游业、商业等受到重大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减少。L区将有限的财力倾斜到防疫的当务之急,导致无力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如果单从高标准农田建设来看,配套资金不够是违反规定的。但从整个L区的工作大局出发,把资金倾斜到防疫上又是正确的、合理的。因此,做好审计容错纠错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用普遍联系和系统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剖析问题。坚持系统思维,首先就是要把握大局。有些问题从制度规定层面来看是不合规的,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下却是合理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放在改革发展大局下进行审视,跳出审计看审计,多问几个“为什么”,综合分析评判“错”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带来的影响。坚持系统思维还要求审计人员要善于立足微观、着眼宏观,把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结合起来,深入分析“错”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推动制度完善,推动解决涉及全局的系统性问题,从更高层面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猜你喜欢
评判事项法治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