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实验室+市场”科技生产力的呈现

2021-01-30 12:29
生产力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实验室企业

王 勤

(晋中学院 数理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发展遇到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和改革举措前所未有。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和国内外科技、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快了院校实验室的源头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步伐,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贸”融合,优化学科和人才培养机制,将学生创新创业与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打造集产、学、研、贸于一体的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下面就“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的生产力呈现进行探讨。

“实验室+市场”经济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经济模式就是将知识积累与科技成果要素和生产及市场要素相结合,将实验室科研成果引入市场贸易,使科研、开发、转化、生产的“产学研贸”[1]全过程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缩短科技成果与市场的距离。

“实验室+市场”通过实施技术和产业对接,优化推动“产学研贸”相关主体深度合作,促进技术和市场的积极互动,提高“产学研贸”综合体的创新效率,延伸技术、产业链条,以“产学研贸”多方互促共进机制的完善和优化,加快推进“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

一、“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

(一)“实验室+市场”与“产学研贸”要素联系

“产”就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用品。“产”赖于掌握知识的“学”和技术的“研”和开发。“学”是重视学习前辈的知识积累与科技新成就,即“学”依靠“产”和“研”,最后通过“贸”实现其自身价值。“研”就是通过实验过程的创新实践,无论从事何种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或开发性研究,都是通过实验总结进行的知识创新实践。“研”要依靠的首先是具备科研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其次是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科研课题。即依存于“学”与“产”的“研”。且,科研成果也是通过“市场”,也就是“贸”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贸”就是贸易。贸易是实现价值的全部过程。厂家得到所生产商品的经济价值。用户也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创造了新的价值,其实“贸”在“产学研贸”的全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属性。“产学研”成果最终都需要在市场上通过贸易来实现其价值,只有实现了其经济价值,“产学研”才能继续得以推动和进行。

(二)“实验室+市场”的经济效应

“实验室+市场”通过“产学研贸”创新和新思想、新技术应用,才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效应,单纯的论文和专利,如果没有落实到应用上,就没有完成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学校、研究所还是个体教授、研究员,完成技术创新,都要进入“产”或者说进入应用的实践。高校从“学”和“研”到“产”,除了产业化发展,还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贸”的涵义是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通过与企业合作而接近市场进行贸易,形成有针对性的创新研发产品的目标。

(三)“实验室+市场”的“产学研贸”体系构建

“实验室+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含生产、贸易企业)、大学、科研单位。按照科技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规律,重新配置各自资源组成新的联合体进行创新活动。其核心是“实验室+市场”的“产学研贸”体系构建。“实验室+市场”从成果转让上升到技术转移,介入到科研创新开发,培育科研人才,直到连人才、成果与技术连带向企业和市场转移。其中,不仅限于某一项新产品,主要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所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在基于“实验室+市场”某一产品项目合作的条件上,加速组建和完善“联合研发中心”或政府支持下的行业技术服务平台,通过相互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即“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使各生产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

“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是增强创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效实现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模式。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有高标准与高质量且具备创新形态的智慧型实验室和资本市场。一是知识转化为技术,二是有效将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特色规模产业化。关键的环节就是建造顶级的智慧实验室和充分的资金保障,通过“知识一技术一产业”,逐步形成“实验室+市场”的“产学研贸一体化”。

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经济方式的转变,首先,作为可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的服务平台——院校实验室,俨然承担了为服务经济发展和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社会职能;其次,推行“实验室+市场”,有利于释放企业生产力,有利于适应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的意识,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再次,强化“实验室+市场”经济风险意识。合理规避来自实验室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2]等多种风险与控制。实施“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是将科研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知识——技术——产业”校企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生产与教学对接、岗位与课程对接局面;有利于人才培养和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有利于校企间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动手技术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增加高校的办学资源、多种就业途径、提高学生就业率,有利于实验室与技术部门建立多层次、高效率、开放式的合作机制。所有这些,需要不断创新思路、梯次推进和加强管理,不断创新,共同规划、统筹协调、培养和造就服务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科研力量。

三、“实验室+市场”的合作模式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实验室+市场”经济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实验室联合承担了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和技术领先的科研成果,对资产、市场和技术进行了有机的配置,形成了合作双赢的新格局,充分发挥了院校实验室的在原始创新、模拟实验、动态仿真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了产品开发、技术进步和科研生产力发展。

(一)“互通”融合

新型“互通”融合模式,能充分发挥院校科研成果应用与企业发展之间的桥梁作用。2017 年由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及慧智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慧智百川)三方通过机制创新共同创建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3]。按照“实验室+企业+企业孵化器”的全产权创新链运营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以生物发酵产品和技术为核心,打造发酵食品、生物医药行业特色创新创业品牌,积极服务滨海新区建设,加速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助推了企业转型升级,成为了京津冀高校、企业协同发展的示范和样板。

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是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互通”,科研成果与生产力转化的平台。实验室教学环境正是“中试”生产实境,研究课题涵盖了来自企业内部的真实需求,高校借助这一平台开展各类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企业借助高校的青年人才,解决企业一线的产品和技术需求,如此“互通”,学校发挥人才优势,企业发挥市场优势,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校企共赢。2019 年6 月,知行卓越创新实验室入选全国高教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二)技术交流与培训

产教融合突破了传统办学模式的限制,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企业的发展融合为一体,实施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或高校教师担任企业技术指导,或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或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场所等,实现产学研技术交流合作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大化。如,2018 年北京的松子日料走进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4],斥资200 万元打造松子料理实训室,装备了最先进的有空调、地暖与48 个操作台位的厨房设备,确保同学们一年四季都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在企业的技术专家指导下进行技能实操培训。

2010 年,长沙汽车工业学校[5]根据湖南汽车产业布局,以“立足汽车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构建了“根植汽车上下游产业链、服务长沙智能制造业和汽车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核心专业群。一边是学校专业主动“对接”了地方优势产业的人才链培养,一边是行业企业主动“参与”了长沙汽车工业学校骨干专业的建设。2015 年,学校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达成建设ASEP 项目深度合作协议,赞助学校300 多万元的8 台全新轿车和6 套通用系列发动机和底盘等设备,完成ASEP 项目实训基地建设。长沙市教育局同步划拨资金500 多万元,帮助学校对接上汽通用4S 店售后标配要求。

(三)“实验室+市场”创新与“产学研贸”融合

1.“实验室+市场”所投入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是核心技术,也可以是非核心技术。如产品外形的调整属于非核心技术,而产品的创新技术则属于核心技术。在“实验室+市场”形态的有效推动的实践中,高等院校将自己研制出来的科研成果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实验室进行对接,并迅速投入生产转化为人们能够看到和在工作、学习及生活实用产品。同时,学校实验室实现与企业有效衔接,为获取社会最新市场信息提供了便利路径,也为未来市场的产品推广确立了科研改进的方向。

随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支持科研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的政策,多个高等院校也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实验室+市场”形态的经济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成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和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根据01 区块链联合零壹财经·零壹智库和数字资产研究院推出的报告《中国区块链教育及人才发展报告(2020 年)》数据[6],至2020 年11 月有36 所国内高校开展区块链教学研究。京沪、苏州、娄底等地方政府也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区块链产业和区块链人才培养与引进。一批高校早在2015 年,在政府支持下通过“自主成立”和“校企合作”两种形式设立实验室或者创新中心,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根据01 区块链、零壹智库不完全统计,至2020 年高校实验室有近七成是校企合作,剩余11 个为自主成立。合作的企业大多为区块链头部公司,如北京众享比特(注:和南京大学合作)、纸贵科技(注: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比特大陆(注:和清华大学合作)等;再如,始建于2018 年3 月的鹏城实验室总部[7],目前汇聚了30 余位院士和160 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以全职、双聘和兼职等市场化用人形式聚集了1 800 余位各类专家教授。鹏城实验室理事长由深圳市市长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鹏城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协同共建。鹏城实验室主要从事该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使命任务是聚焦服务国家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战略,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初步建成了以“鹏城云脑”为代表的若干科学基础设施。在科研学术方面,实施了以重点项目为背景建设科研团队和以前沿学术研究为背景建设院士工作室群体的“双轮驱动”模式;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方面,与深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形成了紧密共建模式,与全国150 余家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度合作。

2.“产学研贸”中有:(A)转让技术——无形资产的使用权转让以契约的形式体现方法。我们常见的形态是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或科研院所将技术出让给企业;(B)委托研究——企业将所需研发任务委托给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或科研院所进行研究的一种经济合作形态,经常是生产企业所需的技术难题或当前技术市场中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可预估的科研项目;(C)实验室共享——“产学研贸”四方联动的经济合作形态。形式可能是相互间的发起形态,或是在政府帮助和引导下的相互合作形态。如,利德华福公司(北京)联合清华大学,依托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流技术基础,创新研制开发47 项专利技术,其中27 项授权专利、9 项发明专利、7 项软件著作权;有3 项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其中“GB/ T12668.4-2006 调速电气传动系统”是主要起草者之一。再如,风力发电机的核心技术是兰州电机公司与沈阳工大、清华大学等研究院所和多所高校共同研制下成功的;(D)共建实验室——即实验室或实训中心等科研机构,由企业与院校联合建立的组织形态。如,首钢总公司分别与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组建“电工钢联合研发中心”“宽厚板联合研发中心”“汽车钢联合研发中心”[8];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公司与兰州交通大学联手组建“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四、“产学研贸一体化”的提升

(一)选好出发位

提升“实验室+市场”要转变发展思路,摒弃以学科建设为主的传统模式,以企业需求带动实验室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与企业紧密结合,扩展职能,适应自身发展,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合作高效、共建共赢的开放式实验室。如,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市电力公司和北汽集团等6家单位组成的“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10]。

(二)找准结合位

发展“实验室+市场”要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技术综合服务,以企业需求带动发展,相互促进和优势互补。改善企业产品开发思路广阔,市场信息敏感,而开发新产品的整体科研条件相对滞后、人才不足劣势。发挥高校实验室具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及高端的技术人才优势。如合肥学院与新方舟广告公司(国家一级广告公司)合作成立嵌入式实验室[11]。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拓展与社会单位合作方式,构建了产学研的多形式实践教学平台,推动了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一是为学校带来客户资源、课题信息、实践经验;二将企业高管和技术人才引入到学校的实践教学中,推广项目和研究课题;三是学生通过观摩学习,研讨会、座谈会和方案交流会方式,步入“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满足社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四是利用企业赞助的优势,弥补学校在资金配套、资源不足方面的劣势,以项目带动教学,达到既服务社会,满足企业需求,又满足专业学科教学科研的要求。

(三)培育创新位

培育“实验室+市场”要在提高整体科研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的重大项目及科研课题,使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升级和发展。创新学科、重大项目与实验室科研相互推动,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方面获得成果收益,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教育和产业互为依托、利益共享、相得益彰。也为企业节省了投入的检测、试制等费用,获得经济效益。如2021 年1 月成立的“安徽大学黄山华佳表面科技有限公司先进功能涂层材料联合实验室”[12]。这是校企双方为发挥资源与科研优势,研发先进的环保涂料技术和工艺,加速实现研发成果转化联手成立的。

(四)夯实支撑位

强化“实验室+市场”是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必要支撑。院校实验室的创新价值,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贸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立和创新高效运行的校企共建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如企业和实验室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联合技术攻关,合作项目或课题研制上要定期会商,随时解决合作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形成良好的协作与互动氛围。如华东理工大学与曼恒数字合作共建“G-Magic 虚拟现实实验室”[13],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同发展,致力于建设虚拟现实创新应用的专业性实验室。将企业的开发实力和服务支持能力与高校的教学资源及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将曼恒自主产品G-Magic 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系统引入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中,运用光学位置追踪系统和虚拟设计协同工作平台DVS3D,为工业设计类专业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创新,培养合格人才,探索高校教学改革新路。

(五)打造市场位

运行“实验室+市场”模式是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技术成果到产品转换的有效途径。对于校企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释放企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五、“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的研究

“实验室+市场”的“产学研贸”融合,高新科技人才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和社会市场建设,不断驱动着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这样的环境场景下,如果“产”“学”“研”“贸”互不融合,就难以结合成为经济社会的核心驱动力。所以,“实验室+市场”的“产学研贸”一体化,才能够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最佳配合,增强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

加速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创新“实验室+市场”主要有三点:一是争取政府的支持。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积极应对和主动响应的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是关键。二是拓展多种途径的融资渠道。院校实验室既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场所,也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场所。采取自筹资金或通过银行贷款,通过种种渠道发展“实验室+市场”。三是借鉴南海“实验室经济”[14]的成功经验。实验室从初期财政补贴,到开展平台运营、人才引进和载体建设,走市场化的道路。如以季华实验室、广东高校成果转化中心为代表的综合性实验室;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协同创新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等;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洛客华南研发和供应链中心为代表的实验室[14-15]。

实践证明,“实验室+市场”经济模式,已经不是简单意义的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它能使实验室科研成果真正发挥作用,服务于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教育部一位领导曾表示[16],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集了60%以上的全国高层次人才,高校两院院士在全国院士总数中占比超过40%。2016—2019 年,高校科技经费总额达到7 820.8 亿元,理工农医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3.5 万人年增长至28.94 万人年,增幅23%。2019 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3 918 项,较2016 年增长45.1%;合同总金额67.5 亿元,较2016 年增长34.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实验室企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