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隔到融合:普通话网络课程传播图景及可适性研究

2021-01-30 13:17郭美婷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普通话课程课堂

郭美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普及到各个家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25亿,占网民整体的32.1%。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加速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网络课程平台、智能媒介使学习变得智慧化、互动化,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限制,更多人享受到了学习的便利。但普通话网络课程的使用现状如何?传统与网络课程体系有何异同?在实际中如何结合院校及学生特点构建课堂体系?在未来应如何弥补不足发挥其优势?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驻圈:理性分析,观察网课传播之图景

(一)普通话语音网络课程开设基本情况:依托高校、课程数量多

现为高校广泛运用的网络课程平台有知到(智慧树)、中国慕课MOOC、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在中国慕课中搜索“普通话”关键词,有100条相关结果。在知到App中搜索关键词,共有9门课程。腾讯课堂中有448门相关课程,认证课程有18门。总体来说,在全网包括网课平台、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等都有普通话相关课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语言传播的发声艺术”、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的“普通话语音与发声”、上海戏剧学院开设的“影响力从语言开始”等。

(二)普通话语音网络课程优势:时间自由、空间自由、优化配置

其一具有时间自由度。网络平台24小时开放,可任意选择学习时间段,并且视频内容可以反复观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视频具有倍速播放功能,比如使用1.25倍速播放课程时,既能吸收知识又能节约时间。其二具有空间自由度。网络课程依托手机、电脑等可移动媒介,因此灵活度高,不受空间限制。进行普通话发声练习时,需要对着镜子纠正自己的舌唇位置,如此就可以选择在空闲教室、寝室或操场进行学习,优化教师和学习资源配置。数字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发展,缩小了由于地域限制带来的资源不平衡,打通了地域区隔,提高了知识服务共享度,即使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学生也依然可以选择优质课程,接触更新、更系统的知识。

(三)普通话语音网络课程使用存在的问题:时间短、距离感、反馈滞后

其一,时长普遍较短。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不需要维持课堂秩序,也没有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这类网络课程时长普遍较短,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只会针对侧重点进行教授,不够深入。其二,演播室录制,无法还原真实课堂,部分教师会选择利用提词器,由讲课转变成念课,缺少与学习者的交流感和亲切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其三,无法进行及时反馈。由于互联网屏幕前后信息存在滞后性,录播课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需求,直播课只能文字评论或连麦语音,缺少面对面的细节纠正。

二、破圈:打破桎梏,探寻不同场域新价值

(一)传统课程体系:理论课+实践课、大课+小课

普通话语音与发声是播音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在传统播音主持教学中,某高校招生简章提到,开设普通话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媒体及相关行业播音主持人才及播音教学研究人才。基本课程内容大致分为语音训练部分、发声训练部分、综合运用训练部分。大部分高校的播音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基本遵循教科书的设置体系,例如,使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音发声(第三版)》,按照语音篇、发声篇、综合运用篇学习。在课程活动的结构上,大多学校秉承着理论课+实践课、大课+小课的一套教学流程,在大课中讲解理论知识,小课注重实战训练。

(二)网络课程体系:普适性、专业化

在普通话语音网络课程中,它的面向性更广泛,对于教师、公务员、导游、新闻发言人等需要具备普通话交流和运用能力的职业有普遍适用性。以知到App中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的普通话课程为例,其课程大纲分为十章共47节课,在课程结构设计中,知识讲解与教师示范相结合,选用有审美性、适用性的稿件进行练习。例如,老师在讲解双唇音时,先讲述双唇音的概念,讲述b、p、m如何发音等理论,再进行发音示范,后讲解易错点,最后示范文章朗诵。三、立圈:本体延续,把握特色学科主动性

(一)开创高校特色课程:引进资源、结合优势

首先,引进优质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资源、技术设备资源等。西部地区许多高校缺乏优质教师资源和足够的现代化设备,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本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引进其他高校的学习资源,与周边高校合作教学,以线上的方式定期进行远程指导,再配备专业的演播室录音室设备等,既增加了软实力,又推动了硬实力的发展。

其次,结合学校特色与优势,打造精品课程。在普通话课程革新过程中,要结合学校新发展理念与学生特点,让普通话课程更有灵活性与针对性。不同的方言区存在发音习惯的差异,例如,贵州地区方言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甘肃地区方言前后鼻音不分,东北地区存在调值不准等问题。针对本校学生的发音问题,可以将网络课程融入到传统课堂当中,学生在网络课程中聆听、模仿教师的发音,由本校教师指导每位学生练习。

(二)打开教学新思路:新式思维、多元技能、传播文化

首先,培养新式教学思维。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固定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思维,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可以将网络课程融入课堂当中,注入更多趣味性的活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其次,培养多元化技能。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设备,让课程变得智能化、现代化。例如,在讲解发音器官时,可以使用触摸式动画、3D投影、AI技术等,让学生真切理解并运用。比如在演示双唇音b、p、m发声时,将如何成阻、持阻、除阻的过程视觉化呈现,区分b、p的不送气与送气力量集中点,区分m的鼻腔通道等。

最后,将地域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融入课程。在进行语音发声的综合训练时,除了名家名篇外,还可以加入关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文章。例如,在遵义、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可以加入红色文化,综合运用所学传承传统文化,使教师从单一内容的传递者转变为内容的制造者。

(三)发挥学生能动性:主动创新、平台实践

首先,培养融媒体思维与创新能力。新媒体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思维,也需要积累实战性经验。可利用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网络电台,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将每日练声练习、播读练习等上传至平台,弥补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并可创建老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观众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找到短板多加练习,发挥长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优势。

其次,除了音视频平台外,还可以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作为班级日志,班级学生轮流作为班级记者,如有班级活动或参加学校比赛时,可以派出班级记者将活动写成新闻稿件发布在平台上,既能培养作为文字记者与图片记者的能力,又能记录班级的成长与风采。

四、融圈:立体共生,塑造艺术学科智能化

首先是内场与外场。与其他文学类专业不同,传媒类、艺术类专业不仅仅要学好理论文化知识,更需要根据本行业所需人才增加实践性课程,探索“学用融合、讲练一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专业教学模式。可以联动当地的媒体单位或地区普通话测试中心,让课堂走出校园,实现产学结合。如将班级分为小组,轮流到媒体单位进行实战学习,利用设备进行直播或录制,形成完整的课程链,其他小组的同学可在教室中观看与学习,进行多屏互动。

其次是线上与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各高校普遍的教学方式,为期一学期的教学通过网络开展,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大部分学校按照课程表时间进行直播授课,但没有统一的授课平台,由于平台参差不齐、功能不同,会出现无法导入PPT、网络卡顿、学生上网课时玩游戏等情况。但线上教学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需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把线上方便快捷、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与线下针对性强、交流感强的特点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

最后是录播与直播。在线上教学中,面对的可能是全国学生,如果全部采用直播的方式,优秀教师的课程安排无法统筹协调,所以可以采用录播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一些理论课程、次重点课程可以录播,重点课程和需要互动讨论的课程进行直播。例如,在进行普通话概念、普通话属性、普通话基本特征这些概念性知识学习时,可以采用录播的方式,在进行发音发声学习时,采用直播的方式,二者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

五、结语

“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数字教育平台,构建起一个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相应地,各高校也在积极响应“互联网+教育”这一发展趋势,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更需要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利用新媒体网络学习资源,让学习移动化、云端化、社交化,利用现有资源对普通话语音发声这门课程进行革新,进行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普通话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