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模式的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

2021-01-31 07:50◎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资源资源

◎李 理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广州 510403)

一、研究现状

201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分校的Armando Fox教授率先提出了“SPOC”概念(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音译“私播课”)。SPOC由MOOC演变而来,和MOOC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small”和“private”。“small”是和MOOC的“massive”相对应,是指学生人数在几十人到几百人间,强调规模小。“private”则和MOOC的“open”相对应,强调对学生设置了准入条件,具备一定的私密性。这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充分发挥MOOC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将授课视频、即时练习、互动论坛活动和考试测验等要素相互交织融合[1],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SPOC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SPOC”为关键词查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得知,国内对SPOC的研究从2013年开始兴起,2016、2017年成井喷式增长,近三年论文总数约为1200余篇,显示出国内教育界研究SPOC的热潮和趋势。然而,合并搜索“大学”“英语”后,近年发表的论文仅100余篇。关于SPOC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从研究对象上看,针对本科院校学生的研究较多,针对职业院校的研究比重较小;从研究广度上看,理论研究较多,主体大部分是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实践领域的研究尚显不足;从研究深度上看,关于应用模式以及应用效果等问题研究仍待深入。

二、教学实践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通过示范性院校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在硬件条件上已接近或达到本科院校建设水平,其基于职业应用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需求尤为迫切。针对高职信息化英语教学现状,基于SPOC模式的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是适应“互联网+”新潮流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因此,课题组选取了该校2018级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约160名学生,开展了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英语口语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证研究。

课题组选取了UMU平台来进行此次混合式教学实践。UMU平台可以根据教学需求提供定制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管理,如考勤、签到等;上传并维护数字教学资源,如课件、题库等;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如自主学习、讨论问题、小组作业等;进行教学检测,如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同时,平台还可以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追踪学习进度、记录学习数据,并形成教学分析报告。

英语口语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一学期计划授课量为3个单元,计划学时约为16学时。基于SPOC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特点,依据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开展教学实践:

(一)课前:构建自主探究式课前学习

课前,教师在UMU平台上上传微课视频、词汇表、对话文本等教学资源,布置课前自学任务,如测试、简答、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并将课程二维码发送给学生。学生进入课程后,根据教学模块进行自学,并逐一完成课前任务。平台对学生的课前作业、测试等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评估报告发送给教师。教师通过数据驱动的考评结果可以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选择相对应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准助学和深度学习。课前学习部分通常选择的是基础性或概述性知识点,有效解决了基础知识教学枯燥、费时的难题,摆脱了传统教学课时的限制,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二)课中: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教师根据课前评估的结果,通过教学活动的穿插组织,在课堂中同时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营造混合式学习环境。由于基础性、概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在课前部分完成,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用于重难点内容的教学,强调重点,厘清难点,通过在线测试、线上讨论等在线教学活动,及时摸查教学效果。网络平台的数据反馈,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优化授课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同时,平台提供的微课、弹幕、在线投票等功能,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教师的课堂管理变得更加高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层层推进教学活动,逐级完成教学任务,进阶式达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开展移动终端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完成后,基于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方式使得教学仍在继续。根据课前、课中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平台上继续上传教学资料、布置学习任务,巩固、强化教学效果。学生在平台上可以进行测试、提交作业、进行课后讨论等,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从而完成教学闭环。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开展拓展教学,通过拓展内容的在线讲授、布置拓展练习、组织附加练习等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实现差异化教学。网络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最大程度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网络平台对教学内容也不设限,为学生的自我提升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场所。

三、教学成果

(一)动态建设生成性教学资源

“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强调动态生成、持续进化和开放建设[2]。“英语口语”是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口头交际能力,而传统教学资源多以静态、书面形式呈现,交互性欠佳,参与程度低,因此生成性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是SPOC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建设部分。在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课题组参照使用了钟丽霞等[3]提出的面向SPOC的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SPOC预设性学习资源开发—线上使用SPOC预设资源—线下探究生成新的资源—生成新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预设问题,提供了以课件、自制微课、教学视频等为主的学习资源,设置了各种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线使用SPOC预设资源。通过作业、测试、课内活动等,指导学生完成某一学习成果,在线上和线下同步生成了新的资源,进而完成了从学习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形成了新一轮的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开展下一步骤的教学实施。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共有线上预设资源46个,线上生成资源332个,课堂预设资源17个,课堂生成资源43个,生成性学习资料占总资源总数的75.8%,动态建设起了全员参与、交互性强的原创教学资源库,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完成了学习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换,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动态更新、循环利用和共享。

(二)逐步培养“学训用”创新能力

传统的标准化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播与复制,在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方面存在不足[4]。在SPOC教学模式下,教学资源是随着教学的动态开展而生成的,具有“与教俱进”的先天特性。教师将预设资源和学习任务设置在网络平台上,学生要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就势必对资源依次进行学习、训练和使用,边学边完成任务,从而输出学习成果,进而转化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资源。教师则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依托实际教学成果更迭教学内容、升级教学任务,开启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循环,在此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也随之轻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更新迭代和同步共享。因此,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动态建设过程,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学习、思考、练习、参与、提升、创新的全过程,是培养师生“学训用”创新能力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98.6%的学生认同英语口语课程的练习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精准助学和深度学习

胡小勇等[5]认为,如何有效聚焦学习目标,是SPOC课程实践中的系列难点问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数据驱动的考评方式帮助英语口语课程实现了精准助学和深度学习: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阶段的在线测试精准定位教学侧重点、直观体现教学效果。各组教学数据贯穿教学全过程,经统计分析更可量化学生语言掌握程度,“留痕评价”直观反应教学效果,清晰指明教学调整方向。利用多媒体融合的合作练习方式则带来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利用数字媒体微课、教学小视频等轻松、愉悦的视觉效果,指导学生开展口语练习,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通过提交同伴合作学习作品(小组会话录音)、网络媒体在线练习(职场情景模拟配音)等多种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机会、更能发展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等不同交际体验。通过移动媒体开展的课后学习,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环境,减轻焦虑情绪,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职场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升学习体验。97.6%的学生认为“留痕评价”能帮助自己明确学习重难点内容,直观了解学习效果;92.7%的学生认同在线练习极大减轻了口语实操中的焦虑情绪;96.8%的学生认为基于UMU平台的英语口语课程SPOC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新的、积极的、愉悦的学习体验。

(四)初步构建泛在学习环境

泛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6]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和应用,借助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移动学习等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开展了基于此泛在学习环境的英语口语教学与训练。

四、结语

在SPOC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模糊概念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得以清晰明确;网络环境打破了课时、课室的限制,真正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SPOC教学模式不仅重构了课堂结构,还带来了生成性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创新能力培养、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等一系列的建设成果,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更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教学检验,在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语口语教学资源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英语口语课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应用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资源回收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网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