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问题导向型”课堂的构建

2021-02-03 12:58陆佳辉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方志敏趣事导向

陆佳辉

“问题导向型”课堂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真实、开放和高效。真实,指学习目标是由学生的真实问题结合语文要素而确定的;开放,指以学生真实的问题串联学习活动,在“自学—互学—共学”中解决问题;高效,则指对“问题导向型”课堂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效果的反思。本文笔者以《清贫》一课为例谈“问题导向型”课堂的教学探索。

真实:“问题导向型”课堂的学习目标

教材解析,知要素 一是人文要素: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清贫》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方志敏1935年在狱中所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自述了他被捕时,国方兵士想从他身上发洋财但一无所获的经历。对比之中,更能展现出方志敏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品质。二是阅读要素:体会人物内心。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下册第七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的阅读方法。而本单元的学习,既需要学生体会人物情感,还要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更加多元、细腻、深入。三是略读提示:体会品质,理解“清贫”。略读课文没有课后练习系统,因此,“略读提示”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第一,从自述中体会方志敏的品质;第二,和同学交流对“清贫”的理解。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学习的要求从“人物内心”来到了“人物品质”,我们不能脱离“内心”谈“品质”,还是要借助动作、语言、神态来感受人物内心,进而升华为品质。

预学提问,得难点 一是学生自主提问。精准的预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难点,以此来确定教学的重点。《清贫》一课所讲述的时代和故事,离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面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提问,如“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惑呢?请提出几个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提问的方法,这样开放的设计,是比较适切的。二是教师整理问题。本研究收集了本校五年级186名学生的预学单,其中每名学生提出了2-3个问题,我将这些问题进行了筛选、合并。其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和“历史背景”相关的问题,如“方志敏为什么选择去革命”,这些问题并不是围绕课文内容展开的,因此将其删除。再以课前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自学的形式,代替课堂上的问题讨论。三是分类归纳问题。在此基礎上,原本繁杂、零散的学生问题,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大类:关于被捕事件、难理解的语句以及“清贫”的含义。一是学生“关于被捕事件”的问题:①方志敏被俘时,受到了搜查和恐吓,为什么他把这件事情称为“趣事”?②为什么面对士兵的搜查和恐吓,“我”却在微笑,丝毫不慌张?③为什么士兵在确认“我”没有钱后,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看向“我”?④士兵为什么找钱那么仔细?⑤为什么士兵连笔和表都不放过?二是学生“难理解的语句”:①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是数百万元,为什么还是那么穷?②为什么在“国方的伟人”看来这是个“奇迹”?③方志敏为什么将汗褂裤与线袜称为“传世宝”?④为什么那些富翁们会“齿冷”?⑤为什么第9自然段最后有两个标点符号?三是关于“清贫”的含义:①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清贫》?②方志敏为什么在狱中还要坚持写下《清贫》?③为什么说“清贫”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要素结合,定目标 基于教材解析,我们知道了单元的要素,基于问题整理,我们知道了学习的难点,两者打通后制定的目标,对学生而言,也更具有吸引力和内驱力。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依据《清贫》课后练习系统,确定了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生提出的关于被捕事件和难理解的语句的问题、第四单元阅读要素、《清贫》略读提示,确定了聚焦“趣事”和难懂的句子,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借助资料,在对比中体会方志敏的品质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生提出的关于“清贫”含义的问题和《清贫》略读提示,确定了自由交流,拓展延伸,说说自己对“清贫”的理解的学习目标。

开放:“问题导向型”课堂的学习活动

关于“趣事”的问题:对比形象,感悟内心 针对《清贫》一课的第2-8自然段,学生提出了关于被捕事件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方志敏被俘时,受到了搜查和恐吓,为什么他把这件事情称为“趣事”?对此,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课文中找一找让他们觉得“有趣”的地方。

一是圈画动作,聚焦行为。学生会首先关注到兵士在搜查过程中的一系列“有趣”动作,并从“从我上身摸到下身”“过细地捏”等动作中,看出他们自私地敛财真是“过细”;再从“凶恶地盯”“威吓地吼道”等动作描写中,足见兵士的穷凶极恶;此外,他们还有一些愚蠢可笑的举动:拉开榴弹中的引线,为了威胁方志敏,搜寻失败后,却又不得不塞回引线。

二是对比语言,朗读感悟。在寻找“趣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关注到方志敏和兵士的对话。基于此,我请学生们分角色朗读,引导他们读出兵士凶狠、不满、坚决不相信的语气,以及方志敏淡然、从容的语气。兵士们和方志敏反差极大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加之截然相反的提示语,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兵士们”说话时,他们边读边演,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果然是件“趣事”。

三是串联心情,揣摩想法。课文中除了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还有很多描写兵士心情的语句,例如“满肚子热望”“激怒”“猜疑”“坚决不相信”等。将这些语句串联起来,就能感受到兵士内心的起伏变化。再借机引导学生结合兵士当时的神态,以此揣摩其内心想法。兵士为了谋取这“意外之财”,竟然心情如此波折,真是可笑至极!

学到这里,我再次出示学生关于“趣事”所提出的其他问题,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再来谈谈理解。例如,针对问题:“为什么士兵连笔和表都不放过?”学生回答:“兵士们十分贪婪,蝇头小利都不放过。”再如,针对问题:“为什么面对士兵的搜查和恐吓,‘我却在微笑,丝毫不慌张?”学生回答:“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方志敏觉得兵士们的行为语言十分可笑,他信念十分坚定。”

关于“难句”的问题:结合资料,体会品质 一是聚焦句子,对应问题。关于难懂的句子,我们先将问题和难句对应起来。例如:“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一句对应“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是数百万元,为什么还是那么穷”的问题;“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一句对应“为什么在‘国方的伟人看来这是个‘奇迹”的问题;“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对应“方志敏为什么将汗褂裤与线袜称为‘传世宝”的问题;“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一句对应“为什么那些富翁们会‘齿冷”与“为什么第9自然段最后有两个标点符号”两个问题。

二是借助问题,准备资料。这些问题,如果纯粹依靠上下文理解,不借助任何补充资料,想要真正理解,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为学生准备了5则材料,分别是《儿子拒绝母亲》《方志敏在狱中》《周恩来的“衣”》《钱的去向》《伟人们的生活》。材料的选择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第一,资料内容有针对性。以“为什么在‘国方的伟人看来这是个‘奇迹?”这个问题为例,难点是“伟人”的想法和“奇迹”的内涵。在《伟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党官员宋子文、孔祥熙奢靡无度、贪污腐败的事例,而在《周恩来的“衣”》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总理为了人民的利益,是如何的节俭的。第二,资料角度有多元性。难懂的句子中,涉及“革命”“国方的伟人”“共产党员”等关键词,《周恩来的“衣”》《钱的去向》《伟人们的生活》这些资料,看似和方志敏无关,却能很好地解答同学们的疑惑。第三,资料容量有选择性。考虑到五年级下学期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或超过每分钟300字,为了让学生更好运用这些材料,我将这些阅读材料进行了裁剪拼接。提供的5则资料,短小精悍,共约1300字,学生基本可以在4分钟以内完成阅读。

三是小组讨论,交流品质。我们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借助“阅读材料”,在交流讨论中理解难懂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方志敏的品质。例如,借助材料《方志敏在狱中》学生会了解到,方志敏在狱中受尽折磨,可他却仍旧积极地宣传革命思想,课文中用调侃的语气把这些称为“传世宝”,这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为之钦佩。再如,在这些材料中,共产党人的巨额款项,都用于革命事业,自己却分毫不取。周恩来总理也说了共产党人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所以,“国方的伟人”才会认为“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个奇迹,这样的“清贫”他们根本做不到。

关于“清贫”的问题:自由讨论,理解内涵 学到这里,同学们体会到了方志敏的品质,最后一类关于“清贫”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一是总结“清贫”的内在精神。课文标题为什么叫“清贫”?这和课文主要自述的“趣事”看似没有关联,针对这个问题,我顺势点拨:方志敏和共产党人真的是一无所有吗?并不是,物质上的“穷”,丝毫影响不了精神上的“富”,他们拥有人生最大的快乐,懂得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这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二是理解“清贫”的革命意义。“清贫”,是革命年代的伟大信仰,正如方志敏所说:“清贫,不是贫穷,而是一种境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历史中,正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所以说“清贫”是“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三是升华“清贫”的当代价值。我最后引出学生的一个问题:方志敏为什么在狱中还要坚持写下《清贫》?这让我们思考“清贫”在当代的社会价值:现在国家富强了,生活变好了,我们还要讲“清贫”吗?答案是肯定的。這是方志敏留给家人、留给共产党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传世宝”。

高效:“问题导向式”课堂的教学反思

促进学习的主动有效 一是混乱的问题有梳理。“问题导向型”的课堂中,教师需要从纷繁复杂的诸多问题中,找到教学的关键。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后,原本“深奥”的问题,就会变成清晰的目标和活动。二是停顿的思维有点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启发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带着自己或同伴的问题学习时,往往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但也不免出现思维的停顿。

激发课堂的生机活力 一是课堂推进有支架。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的整理,成为课堂推进过程中的支架,并且,不同类别的问题在课堂上的呈现,不是无序地按部就班地一类一类解决,而是作为螺旋式的支架,推动课堂发展的。二是课堂容量有拓展。“问题导向型”的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可以让课堂目标更精准,进而也拓展了课堂的容量,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排除一些学生不需要重复学习或过度学习的内容,直接找到那些有学习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方志敏趣事导向
坚持服务导向 凝聚侨心侨力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浅析诱导公式的导向功能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方志敏向死而生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犬只导向炮
街头趣事还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