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逆袭:不确定中蕴含着丰富可能性

2021-02-03 14:55苏海峰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11期
关键词:熊孩子差生科学

苏海峰

曾读过的一篇文章《马云:一个“差生”的成长记录》标题相当“吸睛”,主人公是缔造电商帝国的马云,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竟然是一个“差生”。纵观古今中外,逆袭的“熊孩子”远远不止马云一个,进化论创始人、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学习上不务正业,经常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用”的玩意上。读完李希贵先生撰写的《“不确定但又蕴含着丰富可能性”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文,笔者豁然开朗,两篇文章联合起来足以解释一件事情:不是所有的“熊孩子”都能逆袭,但“达尔文”式“熊孩子”的逆袭蕴含着丰富可能。“熊孩子”有着对科学“小把戏”的天然喜爱,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先天资源,演绎“熊孩子”逆袭的神话。

“破冰”曲,让“想象”发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科学教师的世界里,“熊孩子”与传统意义的“差生”还是要区别对待。有些孩子的求知欲望弱一些,有些孩子的学习热情淡一些,有些孩子的自制能力差一些,只要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差异,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多去发现孩子的进步,教育需要慢功夫。在科学教师的世界里,可以想象“破冰”之美。

破学生的成见 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这些孩子喜欢抢做实验,抢不到或者遭到同学一致反对了就索性独自生闷气。为了强调科学探究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几乎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增加“破冰”游戏。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机械摆钟》一课,在“观察我们的摆”的研究活动中,需要用秒表计时,每隔10秒时间记录一次摆动的次数。类似这样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观察活动,我们的科学活动中非常普遍。使用传统的说教向孩子灌输“团队合作”的思想,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已经越来越苍白无力。我们可以设计类似“一起摇摆”的游戏,要求每个小组在围成一圈的情况下把所有的手连接起来,一个人的两只手不可以和另外同一个人的两只手握在一起,相邻的两个人的手不可以握在一起,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解开一个大圆圈或两个小圆圈。等到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后,再请孩子们谈一谈“摇摆游戏中什么很重要”,孩子们自然而然会自己说出“每个伙伴的配合非常重要”这个道理。每一次不同类型的“破冰”游戏,都让孩子自己来点评“什么东西”很重要,久而久之,“熊孩子”就会自然而然融入集体学习。

解教育的密码 曾经给孩子做过“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问卷调查,“幽默”成为大部分高年级孩子的第一选择。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有关的探究活动应具有挑战性、有意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不求顺风顺水,但求小有情调。幽默的力量是熊孩子教育的密码之一。如教学教科版四上《骨骼·关节·肌肉》一课,学生对于“骨骼·关节·肌肉”的前概念并不十分理解,常规教学容易让教师深陷传授科学知识的泥潭,整个教学也会呈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尴尬局面。为了让学生探究骨骼、关节、肌肉相互作用的活动更具体验性和挑战性,笔者在整个教学活动加了那么一点小嘘头。对于骨骼和肌肉的称呼更具儿童化,如对着动物骨骼标本说:“有请三位动物朋友闪亮登场。”对着人体骨骼模型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帅哥……我们可以大胆地抱抱他。”“能不能让这位小帅哥像招财猫那样和大家打个招呼呢?”“在肱骨附近有两块肌肉,我们称呼它为公鸡(肱肌)。”在体验关节作用的探究活动环节,笔者增加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嘘头,让学生在自己的手臂上套上保温瓶塑料壳“摸鼻子”,让学生戴上特殊的“钢板”手套“捡弹珠”。我们不要小看这些小嘘头,它完全站在儿童立场,熊孩子的科学探究变得更有生活情趣。

“交响”乐,让“奇迹”出现

提到交响乐的奇迹,我们自然不能忘却著名智障指挥家舟舟。舟舟的指挥棒从中国一直舞到美国,他的音乐天赋被无限放大。回归到科学课堂,我们的教师更愿意跟孩子的“问题”较劲,太多的教师喜欢放大孩子的缺点,整个课堂被负能量充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是无从谈起。实验是孩子天然的喜爱,抓住这样的契机,实现“三个对接”,熊孩子“逆袭”的奇迹就能像交响乐一样此起彼伏。

与儿童为本对接 对于“熊孩子”而言,科学学习最重要的不是科学结论本身,而是经历寻找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在尝试“利用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活动中,必然会遇到部分小组卡壳的情况。基于儿童视角,由某些小组的失败引起学生的思考、辩论,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这比他们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完全按教师的意图为教师做实验、为教师讨论问题更有意义。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可能由于“熊孩子”造成,但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一场实验意外让所有孩子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求知求解的欲望。

与宽容心态对接 “熊孩子”的特点是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我们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客观、慎重地看待每一个孩子,肯定一些孩子优秀的同时,也不忽视另一些孩子的进步,尽可能地帮助“熊孩子”实现内心的成长。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关于“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我们可以大胆放手让孩子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放手给了孩子更多空间,熊孩子站在凳子上的研究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就是要这样的效果,使各组出现的情况不同,使孩子掌握研究、讨论的基础。实验遇到困难了,就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与多样机会对接 基于核心素养,我们要让“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科学课从黑板教学走向实践世界,从真实问题入手,深入探讨,聚焦数据,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通过分析做出判断,进行决策。聚焦数据分析,让孩子个性发展的机会更加多样。如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冊《神奇的小电机》一课,浙江谢勇波老师就给了孩子很多机会。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步骤进行长时探究,并将探究中的收获记录在白纸上。探究结束,教师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给孩子分享交流。考虑到熊孩子和小电机之间有着特殊的情结,教师适当把发言机会、提问机会适当向熊孩子倾斜,熊孩子大多给点阳光就灿烂,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整个学习就呈现忙碌、发现、疑惑的螺旋上升,“小电动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动”等重要问题自然而然成为熊孩子关切的话题。

“欢乐”颂,让“逆袭”上演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关键词。着眼于“熊孩子”的未来,我们的师生关系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我们的科学教育要超越学科本身,更需关照他们心理层面的自信、从容和尊严。

给以适当期望塑自信 意大利教育学家洛里斯·马拉古齐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中提到:“孩子,是由一百组成,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年头,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及语言方式。”我们的孩子千姿百态,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整齐划一地要求他们呢?因此,教师对于所谓差生的期望值要适当,即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教师要消除差生的不良反馈心理,要有积极、向上的教学心态,要认识到差生是动态的、可变的。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依据。基于上述想法,笔者十分注重实验教学中小组团队建设。每个小组控制在5~6人,设置组长、时间控制员、噪音控制员、材料准备员四个固定岗位,让孩子自己商定分工,简单的事项交由学困生来完成,重要的工作由熊孩子来担当。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熊孩子机会,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从而获得组内成员乃至全班同学的价值认可。

合理平衡归因育从容 根据归因理论,孩子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根据积极心理暗示理论,对生活解释形态的选择“乐观形态还是悲观形态”,对孩子的生活影响巨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科学课堂之所以需要熊孩子从容的心态,归根结底是培育孩子乐观、积极、坚定的人生态度。如果孩子把“熊态”归咎于自己不聪明,由于人的聪明和愚笨不易改变,就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降低成就动机水平,导致最终的一“熊”到底。培育“熊孩子”的从容之心,需要我们的科学课堂持续传递一种信号:科学是快乐的。传递快乐最好的方式是科学“小把戏”,再“熊”的孩子也无法拒绝科学“小把戏”的诱惑。每堂课的开始,笔者都会结合教学内容给孩子们“露一手”。如在认识火焰的焰心、内焰、外焰时,我就表演“衣服不怕烧”的把戏;在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就表演“硬币会跳舞”的把戏;在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就表演“空杯灭蜡烛”的把戏。笔者还鼓励“熊孩子”去玩“科学小把戏”,如自制的“照相机”“潜望镜”“万花筒”“土电话”“水果电池”等等。这样的“小把戏”,不仅仅活化了课本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加深了学生与科学之间的情感:科学很好玩,科学很快乐。

呵护公平公正树尊严 想要“熊孩子”华丽转身,教师有必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熊孩子”到底“熊”在哪里?二是“熊孩子”为什么“熊”?或许熊孩子毫无求知欲、不爱学习;或许熊孩子没有规则感、爱找理由;或许熊孩子自私不合群;或许熊孩子胆怯懦弱……但不管怎样,熊孩子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特殊群体。呵护特殊群体,还给孩子最起码的尊严,公平公正植根课堂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品困生”不爱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化“品困生”,我们要想法设法地走近他们的心灵,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品困生”成为科学“俘虏”大有可能。“熊孩子”以男孩子居多,而高年级的男孩子是弱势群体,大多数教师喜欢乖巧听话的女生,大部分的男生会觉得自己的教师重女轻男。事实上也是如此,班干部、光荣护旗手等哪个不是女生的天下?这是给男孩子特别是熊孩子找回尊严的最好时机,以尊严的名义主张男女平等,给男生一点偏爱,适当包容男生好动、调皮的特点;以尊严的名义商定男生公约,刺激更多的女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为尊严而战,“熊孩子”的逆襲就有了丰富的可能性。

“熊孩子”凝聚了教育者的大量心血,“熊孩子”逆袭是对教育成功的最好应答。不确定但有蕴藏丰富可能性的时代已经来临,“熊孩子”逆袭理应成为我们科学教育的梦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猜你喜欢
熊孩子差生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在书上睡觉
找你算账
科学拔牙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