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符号互动与异地情侣的恋爱幸福感

2021-02-03 04:11汪嘉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新媒体为情侣创造出一种新型情感沟通策略。本文结合符号互动论视角,对15对异地恋情侣进行深度访谈与在线观察。研究发现,在网络符号互动下,双方通过搭建私密的“情感共同体”、多元的仪式型表演来创造并维持浪漫关系。新媒体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情侣双方的恋爱需求。在自由与亲密的情感流动间,互联网能够营造实时的恋爱在场感,促进双方的真实情感交流,为该群体塑造幸福的恋爱体验。

关键词:新媒体;异地恋;符号互动;恋爱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44-03

一、引言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创立者,认为真正的人类交流方式是借助符号交流。相关研究发现,媒介技术能够为分隔两地的家庭成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巩固家庭关系、实现家庭团结上作用明显。而网络环境下的符号互动正是基于媒介技术的情感支持,能够赋予恋爱中的男女双方新的意义空间。借此契机,本文对15对异地情侣进行深度访谈和在线观察,探究新媒体下的符号互动与异地恋群体的恋爱幸福感通过何种途径发生连接。

二、符号互动中的浪漫关系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1]符号的象征意义源自个体间的互动行为,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为异地恋年轻群体,其在新媒体的接触与使用上呈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与活跃性。由于长期强依托互联网特性下的符号互动行为而催生出具有独特、私密性质的各项所指,其能不断助力于创建并维持双方的浪漫关系。

(一)多元互动构筑“情感共同体”

在媒介技术与文化逻辑的交织作用下,借助互联网诞生的一系列文字、图像、视频不仅仅作为简单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超级文化”,包含各种深远的松散意义与指涉意义。而虚拟的“文化共同体”也在为以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方式,设计与管理新的冲突(相遇)和调和方式开启可能。

例如,网络表情包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其代表的不仅是简单的符号意义,而是“一种新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亚文化,并试图以此建构一种‘情感共同体’”[2]。换句话说,表情包已然顺利成为大多数异地恋情侣的“情感调剂”,“我收藏了好多表情包,来不及回他的时候就先发个表情‘敷衍’一下,等一下要不然他会说我不回他消息。”(7号受访者)“有时候我们网络视频卡的话就会有丑照,他会保存我的照片做成表情包。”(5号受访者)在表情包社交的过程中,其作为有趣又有意的符号元素,价值实为互动双方现实心理的话语投射。一方制作与使用某些特定的符号是基于个体情感的表达,而另一方收藏与模仿相关符号的行为则构成了两者交往的共同情趣表达,表情包由此成为恋爱双方的私密情感载体。网络空间内,文字符号的共享性也在为主体间的共情搭建有益桥梁。除常用的微信、QQ两大社交媒体外,不少异地恋的男女习惯运用各种手机APP进行互动,抖音、快手、微博、知乎等平台成为交流的有意选择。情侣间常就有趣的短视频、鸡汤文字等内容进行转发分享,以此制造属于两个人的共同话题。

与普遍意义的情侣沟通不同,媒介符号的记忆功能能够进一步填充情感的仪式性表达,在维持与促进长期的恋爱关系中发挥有效作用。不少女生习惯通过新媒体储存两个人的共同回忆,利用纪念日APP、恋爱空间小程序、Zine云笔记等收藏属于两人的小甜蜜。在男女朋友间的媒介互动过程中,多元符号的生产、沟通与储存代表着一种新的情感表达、交流的方式,能够在双方的意义空间内逐渐建立起相对私密的“情感共同体”,形成情感连带与情感记忆,以进一步提升情侣双方的情感能量。

(二)仪式型共现下的“爱情表演”

学者胡春杨曾指出,ICT媒介(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为身处异地的家人提供“仪式型共现”[3],有利于制造团结一致的亲密关系。男女双方长期处于异地状况,依赖符号互动形成的媒介仪式成为维持恋人关系的重要动力。长时间通过手机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符号表达,如“早安”“晚安”“好想你”等仪式性的问候,象征着喜爱情绪的重复表达,能够使双方的亲密关系不断强化。

“他的QQ和微信背景图,还有手机的屏保、桌面都是我的照片,然后每一个节日的时候他都会表达自己的心意,满足了我心里的仪式感,过年过节只要是个重要的日子,他都会发表我们这一路走下来的感言。”(4号受访者)

“我们从一开始在一起就决定用情侣头像了,一直都是保持同步的节奏,他也不允许我自己私下换其他的图像做头像。”(11号受访者)

事实上,情侣双方共建并传播的特殊符号赋予了关系以显著的戏剧性效果,而对感情状态的统一外部呈现则接近为一種爱情的“仪式”表演。一是象征性表达了两者联系的亲密与稳定;二是通过“撒狗粮”或“秀恩爱”的方式,有意让观众解码,目的在于宣誓关系中各自的情感主权,以满足恋爱中的女性或男性的安全感需求。

小棉与其男友为初中同学,相恋长达十年之久,但两人关系从建立之初到如今基本只通过QQ交流。“那里面有太多我们的点点滴滴的记录了,我们也习惯了在那个页面上交流。”除QQ空间中的情侣符号关系锁定外,小棉十分看重与男友聊天界面的互动标识,如对话框中的一艘“友谊的巨轮”代表着两人的亲密值。“我记得有一次我俩吵架吵得特别凶,他比较生气,然后好几天没回我消息,‘巨轮’就消失了,当时挺难过的。”一切情感都产生于这些联系[4],个人的情感不仅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且情感的发展与丰富依托于人际交流的长期积累。虚拟空间正为异地恋群体创造富有象征意义的爱情关系,通过符号互动产生的仪式型共现能增强恋爱双方的亲密感与凝聚力,重点在于为其带来更为真实、持续、浪漫的情感关联。

三、新情景下的恋爱幸福感

“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5]互联网改变着传统的信息流动模式,在情景融合之中步步推进地域意义的消失。强依赖于网络沟通的情侣努力降解异地恋带来的消极体验,积极调试各自的心理情绪,共同促生更深远意义的恋爱幸福感。

(一)网恋:“情感型”恋爱关系铺垫

“利益型”与“情感型”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人际关系属性。通常意义下,前者指的是双方基于一种交换关系进行交往,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则基于一种稳定的公共关系,主体主动关心对方的需求与幸福。研究发现,在网恋背景下,基于新媒体互动的恋爱关系更趋向于“情感型”属性,尤其物质利益要素对恋爱关系建构的影响式微。观察中的女性群体在择偶时偏重于对方的人品、脾气、性格以及双方是否拥有共同爱好、话题等,精神与情感层次的认同为长期的网恋铺垫了较纯粹的感情基石。虽然在见面频率的统计中,个体间呈现会面时间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即最短间隔为一周,最长为一年,但同时发现异地恋情侣的整体恋爱幸福感与见面频率并无直接关联。

在对未来恋爱发展的信心度调查中,大多数情侣表示对恋爱关系充满期待,关键在于双方在日常沟通中是否逐渐树立起共同的目标。“两年后我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买房,那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铺垫,就是为未来铺路而已,所以我们都是很积极的,没有什么消极情绪,都是为了未来而已。”(5号受访者)许多男性在恋爱沟通中会主动阐明未来工作、结婚、居所等规划安排,为恋爱关系套上“承诺的枷锁”,目的在于为女性群体提供无私的关怀与保障。种种因素叠加下,多数女性表示做好了暂时网恋的心理准备,加之习惯以手机为沟通媒介,心理上早已适应这般特殊的恋爱语境。

(二)不在场的“在场感”

手机传播被人们用来作为自我展示和精神互助的渠道与空间,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处境共在的情景融合,能够有力黏合情侣双方的共享关系。由于社交媒体随时随地的可及性和移动性,对于异地情侣而言,高频的线上沟通超越现实互动。双方在身体不在场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持续的信息反馈来塑造共在情景。

“我们早中晚都会联系,他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训练的话,时间全部花在我身上了,每天六点钟起来就给我发消息,如果我还没醒,他下了操又会给我发消息。”(6号受访者)

“哪怕是他有时没有时间或者有紧急会议,他也会给我发语音,跟我说什么事情,然后哪几个时间段是在做什么,都会给我发一个小视频告诉我他那里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5号受访者)

人类情感联结着社会意义,并在人际交往的积累中被不断丰富与发展。除媒介使用时间的稳定与持续外,文字、语音、视频的多重符号选择与组合成为个体特征揭露的“立体传送器”。脸部表情、语言、声调等构成了双方相互传递的情感迹象,而这些符号对理解人的内心情感都统一起着打开门的把手作用[4]。“我们可能分享的就是日常,还有就是比如我有什么不开心的,基本上都会跟他说,就是即使不在一起,我们俩的状态其实是在共享。”(13号受访者)异地恋群体虽然缺乏选择见面时机的自由性,但网络沟通能使男女双方获得全方位沉浸式的恋爱体验,从而实现虽身处异地却能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为双方提供实时共享的恋爱机会,达到理解、交流、支持及分享的目的。

虚拟时空里,参与者的情感和欲望的满足是真实的[6],超越空间的恋爱借助新媒体能够实现男友“职能”的延伸,从而达到远程照料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的生活用品,纸巾也好,女生用的卫生棉也好,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网购,我觉得他做到的甚至比正常情侣的还要多。”(5号受访者)线上语言、文字、视频的持续互动与线下行为相互联结,即虚拟与现实共同塑造着心理或象征意义上的“在场感”,满足女性群体“需要陪伴”的情感需求,反哺女性恋爱的幸福体验。

(三)自由与亲密

访谈发现,网络隔离的特性能够为异地男女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关系“自由”。长期的网恋状态下,女性群体在关系进展中呈现出自我纾解与接受现实的心态。例如,男女双方彼此削减了及时答复的压力,许多女性在恋爱过程中成长起来,学会将注意力投放在自己身上,习惯独立自主解决问题。不过,双方在恋爱过程中的激情并非因此消失,“每次遇到高兴的事情要和他分享我都会很兴奋!”(7号受访者)“我们见面不仅激动还会紧张,见面前一天都睡不着觉。因为时间有限,每一次都会列一个‘周密计划’,然后提前很久就开始幻想了。”(15号受访者)正如相关研究表明,手机传播对关系的解放作用,频繁的会话实际上鼓励了人们面对面互动的愿望。网恋的自由让人际关系置于相对轻松的背景之下,情感维护的力量偏向来自双方内心的自我约束感,这就相当于塑造出一个相对开放、真诚与健康的恋爱场域。其不仅催生女性群体的独立自主性,也为恋爱中的群体创造更多关于爱情的完美想象,引申其内心深处更为持久的恋爱幸福感。

人际传播学者毕伯总结了人际亲密的特质,其中包括分享最内在的思想与情感、彼此信任、情感纽带、开放和诚实等重要因素。新媒体为长期处于异地的男女朋友提供情感流通渠道,文字、语音、视频的媒介切换与交融可有效适应两性的情感关系变迁。在发生争执时,多数恋人选择电话视频来便捷有效地解决矛盾,而在表达爱意时,文字、图片等符号传播更为细腻与柔情。例如,在昵称、语气词的私人化修辞上可增加双方的亲密感。“有时候他可能在手机上还会撒个娇,但是见了面就不会那样了。”(15号受访者)“我在打字或者电话的时候有些话可能说得出口,但是我俩见面的那一瞬间我就说不出来了。”(10号受访者)为不断降低对彼此的不确定性、增强信任感,需要双方在长期互动中一步步进行“高强度的自我披露”[7]。某些情况下,通过符号表演和理想化的动态循环,个人更愿意在网络空间进行自我呈现,使双方获得更真诚的情感交流体验。

四、结语

手机传播不仅是任务导向的信息交流,也是情感的互动交流,在提升异地情侣的恋爱幸福感体验上具有积极意义。基于新媒体的符号互动象征多维的意义建构,极富情感色彩,能够不断促进情侣间的关系认同。异地恋群体虽然势必面临现实与虚拟情景沟通中的协商或妥协,但新媒体能为该群体重塑更具选择性的流动的恋爱体验。它既能保留男女双方各自的生活空间,又能有效维持长期亲密的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其可能接近自由或符合个人主义的理想爱情,抑或为当代青年婚恋观念与理想爱情折射的一隅。当然,即便网络能够生成有益的沟通方式,但完整意义的恋爱幸福感理应包括现实意义的实践交流。就新媒体对异地情侣关系产生的更为长久的正负反馈效应更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2] 林爱珺,张博.作为话语的表情包:网络表情包的符号消费与社会学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8):35-40.

[3] 胡春阳,毛荻秋.看不见的父母与理想化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与关系维护研究[J].新闻大学,2019(6):57-70,123.

[4]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第2版)[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2.

[5]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3.

[6] 孟建,祁林.新媒体文化:人类文化的全新建构[J].新闻爱好者,2016(4):21-25.

[7] 董晨宇,段采薏.傳播技术如何改变亲密关系:社交媒体时代的爱情[J].新闻与写作,2018(11):48-52.

作者简介 汪嘉颖,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介幸福感。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