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的语言风格

2021-02-04 07:52张璐露李荣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土家族

张璐露 李荣佳

内容摘要:土家族哭嫁歌虽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间交流加深,哭嫁逐渐失去了舞台。为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鄂西南地区区域文化多样性发展,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和查找整理资料,对土家族哭嫁歌语言风格进行研究,且国内外与哭嫁相关的研究多从社会层面入手,单从语言方面较少,具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歌 语言风格 修辞手法

哭嫁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一种,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发源早且延续时间久,无论是在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中都可以窥见哭嫁这一习俗。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中蕴含的新嫁娘通过哭来表达对即将离开家去成婚的不舍,以及通過这种方式向亲人诉说自己的离别之情和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仍然存在。

这里从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的语言入手,探讨土家族特有的哭嫁风俗包括语言、内容、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更好的了解其文化内涵以及保护这一传统习俗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哭嫁歌的内容表现

(一)对于即将与亲友离别的不舍。哭嫁的过程是在结婚前一天晚上先由将要出嫁的姑娘独自哭,然后是新嫁娘的亲朋好友逐一哭,通过这一形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哭诉的内容逐渐衍化成具有一定曲调的“哭嫁歌”。而且,土家人会把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好才智和道德的标杆,新嫁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就是在碰上陌生人时也要唱。在做每一件事时,也要唱。所以哭嫁的持续时间比较长,次数也比较多,有一定的难度,但作为一种传统土家族习俗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新嫁娘唱,父母与兄弟姐妹及亲朋好友也要回唱。例如:

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等[1]母亲就是通过回唱的形式,来叮嘱女儿出嫁后要注意做到的事情,也是一种母爱的体现。

好友回唱的歌:“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平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1]通过简洁而又平易的语言表达对新嫁娘结婚的欢喜,及二人友谊的肯定,哪怕出嫁了也一样是好友,“隔三隔四不隔心”。

(二)对于媒人蒙骗的埋怨。哭嫁歌的内容一般来看是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对媒人的埋怨。那为何会出现对媒人的埋怨呢?原来媒人只是为了达到凑成一对,收下好事钱的目的,他们有很多是乱点鸳鸯谱,不管男方的品质,只为好事钱而奔走到女方,多番劝说或者是隐瞒事实,蒙骗,用尽手段使女子同意这门婚事。女子哪怕后来知道了,也无济于事,已经定下婚约只好硬着头皮出嫁。在明知自己掉入嫁人的圈套中也无济于事。此刻,在哭嫁中就有通过歌词来表达自己对媒人的埋怨。例如:

“骂声媒人公和媒婆,一来一往操心多。千言万语是为我,其实各人想喝酒……”“板栗开花球对球,可恨媒人想猪头,自古媒人多饿口,爱喝酒来爱吃肉……”[2]

在上面的骂媒歌中,开始好像是在感谢媒人为自己的事情操了很多的心表达对媒人的感谢,但马上揭示出了媒人的意图即媒人自己想喝酒、吃猪头肉。歌中用以揭示媒人真实目的的诗句:“其实各人想喝酒。”就是一句大白话,与日常口语表达一致。但在这首歌中与前面一句“千言万语是为我”形成对比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也正是通过这种形式突出展现对于媒人的讽刺。[2]

此处对媒人的埋怨与离别亲友时的哭诉不舍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应,显得更加痛快淋漓。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讲女长得好,女家吹男家乖又巧,你骗我到公婆家,变成人家牛和马,人家动手就来打,打了骂了不解恨。”还有对于父母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如“背时媒人的话啊,像蜜糖甜坏了你们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们的眼睛,糊糊涂涂定下冤家亲;铁心肠伪娘啊,你逼着活人跳进了死人坑……”[3]

二.哭嫁歌的特点

(一)哭嫁的丰富性。在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哭嫁这一习俗,但是现今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哭嫁都出现了消退的现象,而土家族仍然保持并继承着这一传统哭嫁习俗。哭嫁的内容和形式与地域有着大大小小的关系,不同地区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哭嫁方式、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在这一天的喜庆日子里,是由哭声开始的。哭嫁歌按流程来分有“过礼哭、娶亲哭、发亲哭。”[4]哭嫁主体的丰富性,不仅包括新嫁娘哭还包括父母,亲友,他们在新嫁娘出嫁时对于即将出嫁的姑娘通过回唱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哭嫁对象的丰富性,新嫁娘在出嫁之时通过哭嫁歌来表达对于父母、媒人、公婆,丈夫的深刻情感,所以哭嫁的对象不同在内容上是不相同的,有着各自的思想情感。

(二)哭嫁歌的临场发挥。哭嫁歌有固定歌词,新嫁娘和回唱者可以在婚期前学习传统唱词进而在哭嫁时唱出来即可难度要求不高。也有即兴表达,哭嫁歌的歌词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唱词,在不同的场景,情形可以根据当时的环境特点以及内心情感即兴作词表达情感。哭嫁歌地方特色比较浓厚,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加上汉语与哭嫁语在哭唱中的结合,使得哭嫁歌句式灵活,长短不一,与婚礼仪式的举行大致是同步的。在此过程中,新嫁娘或回唱者可根据情势即兴发挥,表达出当时的情感即可。临场发挥性较强,不过分要求新嫁娘和回唱者必须完整无误的唱出传统唱词,因而给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和自由感,在仪式进行时可以减少因紧张、激动而导致的唱词失误,进而促进仪式的顺利进行。

(三)哭嫁歌的诗体形式多样化。土家族的哭嫁歌形式多样,在形式上比较自由奔放。以1988年5月,利川大水井后山周正元所哭唱的《十哭》为例:“一哭我的妈/不该养奴家/养起奴家十七八/早晚不离家/可怜我要到婆家//”等。从诗体形式上看,每三行为一个小节,每一节的前两行都是五个字,第三行为七个字,但又不拘于此,中间几个小节会有细微变化和差别,但在最后又变成了三行为一个小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家族哭嫁歌中,五字句和七字句是比较常见的。但不拘泥于此,可以随意搭配变化,属于不拘一格的抒情诗体。[2]

(四)哭嫁歌的音乐性。土家族哭嫁歌突出一个“哭”字,那悲切的哭声始终贯穿在每句歌词中,多声调低沉,再加上在缓慢的哭泣中低低的抽噎,可以在柔和的曲调中看见张力,每每唱到激动的地方,吐字含糊不清,再加上哭泣的呼吸起伏凌乱往往使人动情入境。尤其是在哭嫁时由于内心情感达到顶峰出现颤音,使得哭嫁歌的乐调丰富且动人,使哭嫁歌富有一定的音乐性。每一句乐句对应着一句哭嫁词,哭中带调又富有表现使听者也有一定的视听效果。作为鄂西南土家族的哭嫁歌与土家族的山歌特点有一定的相似性,一般与民歌曲调大致相同,但又有哭嫁时所带的特有哭的特点,节奏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若新嫁娘和回唱者情绪达到顶峰乐调就不十分明显反而与日常鄂西南土家族的语音相似。

在前面我們已提到哭嫁一方面诉离别情,养育之恩,另一方面还有对媒人和父母的埋怨。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塑造了一位具有独特代表意义的新嫁娘形象。不是一种简单的“哭”,更可窥见其质朴的性格。时而痛苦,时而委婉,时而呐喊,淋漓尽致地展现哭嫁女的各种情绪。还有就是以哭伴歌,悲与喜交织,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即将嫁作人妇的欣喜,如《哭打伞》:‘‘今天打起离娘伞,我在东边娘在西边,我在东边受苦难,娘在西边常挂念,姊妹好比树上果,成熟一个掉一个,要想二回再团圆,风吹树摇叶儿落。”[5]

三.哭嫁歌的语言风格

(一)哭嫁歌的句式特点多样。主要是七言,如《十摆》,“一摆金鸡二摆羊……十摆牡丹凤朝阳。”也有五言、六言,如《哭爹娘》中,“我牙齿没定根,怎样离双亲?”[8]哭嫁时可在句子前后或句中添加表示哭的拟声词,如“呀”、“啊呀”等,对于拟声词的添加位置和字词有很大的自主性,可按照个人的语言习惯添加,一般添加位置分三种情况。

在鄂西南地区,土家族哭嫁歌一般先由新嫁娘说明与被哭者的关系,被称为‘歌头,意在引出被哭对象,无太大的实际意义。紧接着的内容叫‘歌子,有实际意义,用来陈述事实和表达情感。例如上表中第二个例句,其中第一句为歌头,“妈”、“娘”等为被哭对象,引人注意,提醒人们哭嫁开始。其余为歌子,歌子是正文,内容不限,多是当地劳动人民在农村家庭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再结合自己亲身体验的真实情感表达。

(二)承袭并改进巴渝《竹枝歌》。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中“哭歌”形式是对巴渝竹枝歌的承袭,鄂西南西临巴渝,《竹枝歌》的发源地在巴渝,黄庭坚曾云:“《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6]这就表明鄂西南哭嫁歌与竹枝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哭嫁歌语言流畅自然,多用俗字俚语,浅显易懂,表现手法多样且具有感染力,与竹枝歌相仿,还继承巴渝“竹枝歌”的自由吟唱、即兴创造的特点,但抛弃“竹枝歌”声声悲惨凄凉的语调,多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此吐故纳新,寻求到合适之法。

(三)多用方言俗字俚语。如《哭媒人》中,“媒人婆呀媒人婆,天天都到我家坐,坐窄了我家的堂屋,坐矮了我家的门槛,茅屋丛走出大路来,踩干了大河里的水,踩平了门前的坡。”[7]其中,“堂屋”是农村对客厅的称呼;“茅屋丛”是茅草丛;“背时”解释为方言中倒霉的、可恶的,可为对别人的戏骂也可为真骂,放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说法,上述词中为戏骂媒婆为了拉拢这亲事来了数趟。多用于土家族内部地区通行的语言,极富民族特色。

(四)用韵和谐自然多样。如《哭打伞》“今天打起离娘伞(san),我在东边娘在西边(bian),我在东边受苦难(nan),娘在西边常挂念(nian)”[9]。首句次句连用韵,为言前韵。而如《哭家人》中“往日喊我喊得甜(tian),挨到哥哥十八年(nian)。竹笋跟着竹子长,哥哥疼妹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duan),哥哥不再有负担(dan)。”前两句为言前韵,后两句也为言前韵,为隔行用韵。如《十摆》中“一摆金鸡二摆羊(yang)……十摆牡丹凤朝阳(yang)。”[7]首句和末句均为江阳韵。用韵和谐,有章法可循,表明土家人掌握一定的音韵知识,也有不拘一格的,表明土家人洒脱的性格,符合即兴发挥的语境。

(五)重叠吟唱,有顶复式、首句重复式。首句重复式最常见,使整首词结构严谨,反复叠唱,声律节奏自然,朗朗上口。其后所跟内容不一,多是围绕首句人物出发的相关事件或需要表达的情感,使人一目了然。

(六)妙用修辞

1.多用比喻,生动形象,有明喻、暗喻、讽喻。如《哭屋后听“壁脚”》中,“屋后的竹子踩断尖,是哪家的骚牛古翻了栏;屋后的脚上乱了阵,是哪家的野猪窜出门。耳朵长得象粪瓢,我的话你听不到;耳朵长得象蒲扇,吃打蚊子听不见”。[8]这是在打趣屋后听哭嫁歌的人,哭嫁时场面十分热闹,房屋四周围满了人,前院的人可以看见哭嫁场景,屋后的人尽管只听得到声音也不愿离开,主人家便来打趣,虽是打趣,也为乡邻们能来捧场感到高兴,互不相见以歌会之,生动有趣。将“耳朵”比作“粪瓢”和“蒲扇”,“耳朵”为本体,“像”为比喻词,“粪瓢”和“蒲扇”为喻体。

2.象征。如《哭露水衣》中“我的妈呀我的娘,您儿收了人家帕,从此得听人家话,这种苦衣我不穿,身穿苦衣苦万年”,“苦衣”象征“苦日子”,象征意贯穿全篇,对通篇语言风格产生影响,形成了一种悲伤基调。表达了出嫁女子对家里的不舍和对未来日子不好的预测,对于嫁过去做当家主妇要操持家务的畏惧。

3.对比。如《哭哥嫂》中“凡间世上不公平,同母所生几样命,哥是黄金贵又重,妹是灯草贱又轻”。是出嫁女子不舍家抱怨为什么哥哥可以留在家中而自己却要离开家去陌生的环境,“哥”、“妹”产生对比,也有一些重男轻女的意味,女子对自己命运的抱怨。

4.夸张。如《骂媒人》中“啊呀,我的大媒人,门槛被你踩矮了,黄狗被你咬哑了,碗被你舌头舔缺了,院坝被你脚踏成窝窝了,屋檐被你眼睛把瓦片望落了,样样好尝的你都吃了”。[7]对媒人的形象和所做的行为进行夸大,出嫁女儿抱怨媒人,因为媒人她们才会嫁到别家,才会有今天的分别之苦,从侧面突出了女子对家的不舍,既是戏骂也就达到打趣的目的,常常引得围观的人大笑,同时媒人也是可以反击的,一来一去,一骂一反,可以体现出出嫁女子的对歌能力和随机应变本领,也可缓解离家悲伤不舍的心情,街坊四邻也爱看这热闹的场面,笑中带骂,是戏骂,不会为此而真的生气。

5.反复。这种修辞经常出现,多重复首句,几乎哭嫁歌中的歌头都会重复,既有连续反复也有隔离反复,其中为强调歌头中称谓对象,节奏感十足,起到了定调和定字数的作用。

6.同异。如《哭姐妹》中,“好姐妹,今天的日子拢了堆,没见你们笑没见你们闹,没见你们唱没见你们跳”。“没见你们”是“同”的成分,而“笑”、“闹”、“唱”、“跳”是“异”的成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四.结语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项文化习俗传延至今,其中展现的各种情感及艺术魅力仍在熠熠生辉。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土家族女性,通過这一方式宣泄内心情感,展现个人价值的强烈表达愿望。同时土家族哭嫁歌在内容、风格特点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修辞上用法多样,具有研究价值,对其进行分析,有利于对土家哭嫁文化的整理和传承,进一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鄂西南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宇.少数民族哭嫁调的文化蕴含[M].贵州:贵州艺术评鉴杂志社,2016,01.

[2]蒋芸芸.毛正天.试论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以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为例[J],文艺争鸣,2011,01.

[3]刘洋.张海微.杨镐宁等.中国非物质文化土家族哭嫁婚俗[J].设计,2015,13.

[4]谭秋婷.浅谈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征[J].音乐时空,2014,02.

[5]张道葵.“哭嫁”“跳丧”的美学意蕴及其嬗变[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1,00.

[6]黄权生,吴卫华.连厢歌舞名称考-对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的探讨及思考.民族艺术研究[J].2009,01.

[7]覃亚敏.土家歌谣语言文化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8]冉竞华.沿河土家族哭嫁歌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5.

[9]王欣.马振宇.对土家族“哭嫁歌”音乐文化的思考[J].老区建设,2009,24.

基金项目:汉江师范学院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201810518020

(作者单位:汉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土家族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从修辞手法对泰国短篇小说《人生百态》节选分析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小说语言分析
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