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冬小麦不同阶段浇水技巧

2021-02-04 07:45史红娜周卫学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墒情麦苗分蘖

史红娜 周卫学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18.67万hm2,小麦常年种植面积12万hm2,是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有豫北粮仓之称。10月上中旬是滑县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时期,翌年6月上旬收获。冬小麦生产播种是基础,肥水管理是关键,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冬小麦生产实现了多年的连续丰收。

一、播种时浇透底墒水,造墒适时播种,保证出苗墒情

小麦播种时底墒好,小麦出苗率高,苗齐苗壮、分蘖生根良好。一般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可以保证一播保全苗,苗匀、苗壮,种子根和次生根能及时长出,并能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造墒播种的麦田因为墒情好,出苗及时整齐均匀一致,地表不板结,土壤结构疏松,保水保墒提地温,对小麦的良好生长、冬前壮苗有利。造墒后蓄墒充足,可以抵御冬季小麦生长期间的少雨干旱,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

二、抓住时机,浇足浇好越冬水

(一)浇越冬水依据温度指标的原则

冬麦区冬季生长较长,且少降雪,翌年春季也有较长时间的干旱,因此,在小麦进入越冬期之前,适时浇好越冬水可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形成壮苗。适宜浇越冬水的温度指标是:日平均气温3~5 ℃时进行灌溉,麦田土壤呈现夜冻昼消时结束,一般情况以保证48 h不结冰为宜,短暂结冰,当日能结冻并土壤渗水完成,不会对小麦造成危害,一般每667 m2灌水40 m3。过旱易板结、裂缝,失墒快,越冬后期即显墒情不足。冬灌过晚,当天水分不易渗下,会因地表结冰而使麦苗遭受冻害。浇越冬水的关键是适时,近年实践证明,以当日平均气温7~8 ℃(立冬后,11月15日左右)开始至3 ℃(小雪前后)时浇完为宜。

(二)冬灌后的好处

1.冬灌后土壤含水量增加,热容量和导热率相应变大,缩小田间昼夜温度变幅,使近地表气温变幅缓和,小麦根际的土壤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减轻小麦干冻危害,防止因温度剧烈升降造成冻害死苗。

2.冬灌后水分会以结晶状态存在于土壤中,不会因重力等因素淋失掉,且溶于土壤溶液中的矿质营养也不会淋溶损失,可以较好地保存于土壤当中,因而起到储水蓄墒的功能。

3.保证小麦越冬期有适宜的水分供应,有利于巩固冬前分蘖,促进新生分蘖,冬灌后既能满足小麦的冬季生理活动,又能给小麦春季顺利及早返青提供充足的水分,兼有冬水春用、防止春旱的效果。

4.冬灌后沉实土壤,冻融风化颗粒改善土壤结构,弥补裂缝,会使土壤结构团粒化,有利于盘墩分蘖。还能促进微生物活动,消灭越冬病菌、害虫,加速有机肥料分解。

(三)小麦浇越冬水的注意事项

小麦浇越冬水的关键是适时,要注意看天、看地、看苗。

1.看天。秋雨稀少,冬冷干旱,越冬水适宜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 ℃时进行。过早,气温偏高,蒸发快,不能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并会因水肥充足引起麦苗徒长,甚至冬前拔节,遭受冻害;过晚,温度偏低,不利水分下渗,地面易积水形成冰壳。农谚说:

“不冻不消,冬灌嫌早;夜冻日消,灌水正好;只冻不消,冬灌晚了。”

2.看地。土壤墒情不足,5~20 cm土层沙土含水量<13%、壤土含水量<15%、黏土含水量<17%,或土壤相对湿度<60%,即需进行灌溉,高于上述指标要缓灌或不灌。冬季地温偏低,不宜大水漫灌,以免麦苗发红、发黄,甚至死苗,可采取喷灌、窖灌或洒泼的方法,以利增温保苗。

3.看苗。小麦播种较早的旺苗底墒较好,可以緩灌或不灌。晚茬麦播种迟冬前没有达到基苗要求的或整地质量差的旋耕地块,土壤较暄松软,小麦分蘖少,单根独苗。要根据温度、墒情、时期进行浇越冬水。反之,冬前温度高,基苗数量大,小麦叶片超过10 cm,小麦旺长,这种情况不浇越冬水,要采取镇压,控制小麦旺长。

4.灌水要适量,以浇透为准,水在当天渗完为宜,切忌大水漫灌。一般应选晴暖天气的9:00—15:00浇水。对底肥不足、苗弱、群体小的麦田可以结合浇越冬水,每667 m2追施尿素5~7.5 kg,冬肥春用,促使麦苗转化升级。浇水后最好能及时锄划、耧麦,防止土壤板结龟裂透风,除草保墒,上促苗壮,下促根系发育。合理地运用冬灌技术,才能确保小麦健壮越冬,为翌年高产丰收奠定基础。

三、春季麦苗返青拔节时浇好返青拔节水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关键的环节就是把握好浇返青水追肥的时机,浇水早,无效分蘖多,无效分蘖消耗养分,争夺光照,增大病虫害发生的风险。返青拔节水要根据天气情况,因地制宜、因苗适时浇好拔节水,同时,结合追施氮肥。麦田苗情长势较好的,可适时晚浇返青水,少施肥,减少和减弱无效分蘖,适当蹲苗,避免小麦生长速度过快,缩短小麦秸秆第一节间长度,使得基部秸秆粗壮,增强小麦后期抗倒伏能力。冬前抢墒播种较晚、又未冬灌、整地质量差、田间失墒严重的麦田及小麦个体发育较差、群体小、长势差、旱情严重的麦田应及时浇返青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有利于冬小麦返青起身,生长成壮苗。一般麦田只要墒情允许,应延缓或不浇返青水,将返青水推迟到起身期或拔节期进行。浇返青水要严格控制浇水量,浇水量以浇小水为宜,不宜大水漫灌,防止一旦有寒流发生气温及地温太低给小麦造成冻害。

四、关键时期浇好孕穗水

小麦孕穗期需水量是整个生长周期最多的时候,只有土壤中水分充足,才能达到粒大、粒质量大、保花、增粒、促灌浆,防止根系早衰的目的。虽然孕穗水需求大,但不能大水漫灌,需注意浇水的量,以免造成小麦烂根。浇水时间要灵活掌握,小麦孕穗期一般在4月中旬。但如果拔节水浇得较晚,孕穗水可延后到4月底浇灌;如果未浇拔节水或土壤过于干旱,可以在4月初提前浇孕穗水。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5~20 kg。

五、因地制宜,浇足灌浆水,保叶增粒质量

一般在小麦抽穗后15~20 d适时浇小麦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抵御干热风的为害,有利于麦粒有机物的积累,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质量,增加每667 m2产量。灌浆水不宜过晚浇,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质量,所以,小麦成熟前10 d要停止浇水。干旱不仅会影响粒质量、抽穗、开花,还会影响穗粒数。另外,需注意在高温低湿并伴随大风、降雨等天气,不宜浇灌浆水,以避免引发小麦倒伏。这一时期浇水能防止小麦后期早衰、增加小麦粒质量。

猜你喜欢
墒情麦苗分蘖
红绣鞋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玉米分蘖产生的因素及去留对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初中语文教学“墒情”浅析
小雪花与麦苗儿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胃弱喝点麦苗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