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互动方式和压力对利益诉求型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影响

2021-02-05 12:19卜荣华
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意愿集群群体

卜荣华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2)

一 研究背景

由于独特的形式及发展规律等集群行为历来受到诸如社会学、政治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重点关注,由此也产生了基于各种视角的集群行为理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集群行为也有了全新的存在空间和发展方式,网络的即时性和匿名性等为有共同需求者提供了低成本和快捷的聚集方式,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概率。

目前学界对于集群行为以及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尚未达成一致,其中受到较多关注的有“集群行为是指在相对自发的、无法预知、不稳定及无组织情况下,由于某种刺激而形成的行为。”[1]网络集群行为则是“一定数量的、相对无组织的网民针对某一共同影响或者刺激,在网络环境中或者受到网络传播影响下的群体性努力。”[2]虽然集群行为的发生载体发生了变化,但是二者的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都有很多共同之处。随着网络使用的日益普遍和深入二者界限也更加模糊,学界一般认为网络集群行为同时涵盖线上线下的各种行为表达。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种类繁多,以群体成员基本诉求为维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情绪表达型、利益诉求型和政治参与型。情绪表达型: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尾期,精神上的成熟和物质上的依赖并存,情绪体验敏感多变,周遭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热点事件都可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在面对社会弱势群体以及社会不公事件时,会体验到强烈的同情、愤怒等情感表达和宣泄的需求,在这些情感的激发以及相互感染下大学生往往选择参与到集群行为。利益诉求型: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追求平等自由、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更加强烈。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如涉及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而学校管理层应对不当时,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意愿。政治参与型:较高的知识水平使得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关注时事政治,渴望通过参与社会政治进程以得到社会认可,并实现自身价值。各种国内国际热点时事都会吸引大学生眼球,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为其提供了恰当的媒介,他们渴求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概率也因此增加。

二 集群行为相关理论回溯

围绕集群行为或者网络集群行为(以下不作区分)产生了基于各种视角的理论。如相对剥夺理论[3-4]、挫折-侵犯理论[5-6]认为,个体将自身与其他类似群体相比较产生的相对剥夺感、遇到挫折滋生的负面消极感受是引发集群行为的重要因素;博弈理论[7]、压迫性反应理论[8]等强调个体通过与外部博弈,权衡利弊以为自身争取最大利益;Smelser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发生存在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因素:环境条件、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的产生、有效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机构的失控。[9]

从以上探讨可以看出,社会政治背景以及经济形势等为集群行为的爆发奠定了基础,而如何理解集群行为的发展变化以及参与者心理状态的转变,则需要心理学来解释。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Tajfel和Turner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已逐渐成为解释集群行为尤其是群际冲突的重要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一。[10]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分类将自身归属于不同的群体;选择在某些特定维度上和外群体进行比较,以此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的满足;如果通过比较得到的是消极的认知或较低的自尊,群体成员可能会采取多种措施试图加以改变,如城市暴动和游行等集群行为可能就此发生。[11]后继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精细化社会认同模型ESIM,该理论将社会认同视为一种动态和可以建构的过程,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社会认同的改变,群体行为意愿也因此改变,最终导致集群行为的改变。

三 研究设计

很多研究成果也指出网络集群行为意愿和大学生自身状况如压力等也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本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不同群际互动方式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诸要素的影响;第二部分考察大学生压力与网络集群行为意愿间的关系。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是根据已有问卷修订而成,并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测量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意愿。对安徽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QQ群和微信群发放二维码,同时结合线下问卷,运用SPSS20.0分析所收集数据。收集样本实验组A组为236份,对照组B组为219份,实际分析样本A组202份,B组198份,实验组A组样本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组A组样本具体分布情况(n=202)

(一)不同群际互动方式对集群行为的影响

第一部分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通过模拟利益诉求型集群行为情境范式开展问卷调查。安山大学(化名)由于教务处网络系统性能较差,每逢学生选课时段经常性出现网络拥堵,学生为此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为帮助广大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该校某社团发起一项名为“提高教务处网络服务器性能”的活动,建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给校长、教务处长等留言或发电子邮件,学生纷纷响应。

该部分研究具体框架及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在该实验中将被试分为A、B两组,在A组(实验组)中,对于学生倡议活动学校管理层将其视为正常诉求的表达,并对此表示歉意,同时针对问题给出暂时应对措施和最终解决方案。而在B组(对照组)中,对于学生的诉求,学校没有任何回应。

图1 不同群际互动方式对网络集群行为影响流程示意图

本研究所使用问卷是根据已有问卷修订而成[12-14],运用李克特七级量表测量集群行为相关变量。其中自变量是群体认同、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因变量是群体行为意愿。在集群行为中,群体认同、群体愤怒、群体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集群行为的动力,其中群体认同被认为是一个核心影响因素。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将群体身份融合到自我概念的程度[15],它能够影响集群行为发生过程中人们的情绪体验[16],对愤怒情绪的影响尤为显著。群体效能是指成员对群体能力的判断或对是否能够完成未来任务的集体能力的认知。当群体效能较高时,他们对于改变群体的处境和命运较为自信,参与集群行为的可能性也较大。研究发现群体认同和群体效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17]

运用SPSS20.0分析所收集数据,得到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

表2 A、B两组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3 A、B两组变量差异显著性检验

从以上表2、表3可以看出,A、B两组集群行为意愿差异达到显著(在0.05水平上显著),群体愤怒差异达到及其显著(在0.01水平上显著),但群体认同和群体效能差异没有达到显著。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教务处较差的网络性能,学生为此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虽无关具体的物质利益,但毕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该案例也应当视为利益诉求型网络集群行为。

云南省确定126家企业为“十三五”期间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 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经省民族宗教委、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昆明市中心支行审核批准,确定昆明斑铜厂有限公司等126家企业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26个企业遍及16个州市,几乎涵盖了服装鞋帽等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前述可知,A、B两组材料唯一差别在于学校对于学生诉求的回应。在A组中学校及时回应、给出解决方案并表示歉意,这种应对方式有效安抚了学生焦躁、愤怒的情绪,进而显著降低了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意愿。B组中学校不作任何回应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愤怒情绪,集群行为意愿的增加也是情理之中。

研究结果显示A、B两组的群体认同和群体效能差异没有达到显著,反映出学生对于该事件的认知以及对于自身能否完成该项任务的判断(即群体效能)与外群体态度没有直接联系,可能由于被试(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对该事件认知理智、判断明确,也可能是这类事件不足以对学生的核心利益如成绩、奖学金以及毕业等造成影响,因而学校管理层态度差异不足以对学生的群体认同和群体效能产生显著影响。

(二)学生压力与网络群体行为意愿关系

本研究第二部分以A组(实验组)被试为对象调查学生压力状况,问卷分别从个人压力、学业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三个维度考察学生压力,运用李克特七级量表测量相关变量[18],统计结果如下:

分别对个人压力、学业压力、消极生活事件的网络集群行为意向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表4。

表4 相关检验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消极生活事件、个人压力以及学业压力的网络集群行为意向三者之间分别显著相关(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达到及其显著。

将被试的总压力(消极生活事件、个人压力和学业压力三者总均值)与网络集群行为意愿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检验其相关(如表5所示)。

表5 总压力与网络集群行为意愿的相关检验

四 对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应对措施

从前人研究和真实集群行为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学生集群行为若不加干涉任其发展,或实施高压政策都可能导致群体过激行为造成恶劣后果。因此正确应对学生集群行为,采取合适有效沟通方式,有利于问题解决。本研究所探讨的以利益诉求型主要特征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案例中,导火索事件通常是由于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妥善处理该类型集群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厘清不同性质的群体利益诉求

由于学生自身阅历有限,看待问题不够客观和全面,部分集群行为的利益诉求可能是不合理或者不符合实际的。因此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内对学生集群行为予以回应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不同性质的利益诉求进行鉴别并相应采取不同措施。

如果学生群体主张的是正当利益诉求,管理者需要加强和学生群体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沟通,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给出暂时性应对措施或最终解决方案,以达到安抚学生群体情绪、平息事态及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学生群体诉求是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的,需要管理者公开、透彻地分析问题,说明原因及可能产生的潜在消极后果,并给出替代性解决方案,同时对部分存在极端观点的学生辅以心理疏导和重点关注,从而获得学生的支持和理解。

(二)采取尊重和合作的态度

由精细化社会认同模型可知在集群行为爆发之初,群体成员对该事件通常具有各不相同的认知。如果学校管理者采取策略不当可能会激怒对方,促使学生从各自不同认知转变为统一认知并加强与学校抗衡的程度,事态也因此面临进一步激化的风险。如果学校采取诚恳和合作的态度,使学生群体感到被理解、尊重和平等,紧张局势可能会因此缓解,也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

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加强对现实中可能导致学生利益受损因素的关注。前人研究成果表明,在群体利益受损或可能受损的情况下,群体行为意愿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3]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种学生利益受损的情况,可以尝试采取多种途径如减轻学生群体的愤怒情绪或者降低学生群体效能感,这两种途径都可以有效降低群体行为意愿。当然,这些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关注多种类型的特殊学生群体

本研究发现学生所承受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网络群体行为意愿。研究中所设定的三个主要压力源分别是:个人压力、学业压力和消极生活事件。因此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等需要关注压力较大学生,该类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筛查:如新生入学初期的心理测试;学生干部尤其是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汇报;近期发生各种意外事件的学生个体。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关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给予恰当支持和帮助,既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降低集群行为的发生概率。

(四)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并加强慎独教育

学生媒介素养的优劣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发展有着显著影响。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内容以多种方式渗透进入学生日常教育,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日常活动等,同时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理解和真伪辨别能力,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避免盲目和感情用事。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最佳平台,尤其是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人都是记者”,传统社会的约束机制在网络上也失去了部分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自我约束教育,如加大对传统文化中“慎独”精神的宣传和引导的力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律意识,从而实现网络自我控制,既不轻信各种网络信息,更不随意参与网络流言的评论和转发。

五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模拟情境范式从理论上探讨了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研究中新的问题,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并为公共管理部门有效应对和及时化解类似集群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通过模拟情境范式对群体行为意愿展开调查,但是群体行为意愿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集群行为,两者之间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后续研究如果能够考察真实集群行为,那么所得结论会更加真实可靠。二是集群行为是一种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社会现象,本研究虽考察了群际互动方式、压力、群体认同、群体效能、群体愤怒对群体行为意愿的影响,但这只是简单化处理复杂问题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后续研究可以增加更多的变量,如集群行为中意见领袖、群体成员道德感等。

猜你喜欢
意愿集群群体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