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合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食管间质瘤一例

2021-02-06 07:52赵振刚
上海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肿物肌层穿孔

崔 浩 赵振刚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3岁,因“发现食管肿物1周”入院。患者既往有乙型肝炎肝硬化、高血压病史,24年前行脾切除术。体格检查发现肝掌(+),左侧腹部手术瘢痕,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6.45×109/L,血红蛋白125 g/L,血小板计数207×109/L;凝血酶原活动度68%;ALT 9 U/L, AST 20 U/L,血清白蛋白33.8 g/L,总胆红素26.1 μmol/L,直接胆红素10.7 μmol/L;乙型肝炎病毒DNA(-)。术前胸部CT示:食管下段壁增厚,可见一2.0 cm×1.6 cm低回声病变(图1A)。腹部超声示:肝硬化,门静脉增宽,胆囊壁水肿,考虑为脾切除术后。胃镜示:食管中段中度食管静脉曲张,红色征阴性(图1B);重度胃底静脉曲张,红色征阴性(图1C);食管距门齿37 cm处可见黏膜隆起(图1D);超声内镜显示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椭圆形低回声肿物,大小约2.0 cm×1.5 cm,回声均匀(图1E)。

由于该患者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故外科手术切除此黏膜下肿物的风险大。患者曾行脾切除术,血小板计数正常,凝血活动度尚可,与家属沟通后,拟行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切除食管肿物。术前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正常,肝功能Child-Pugh A级(总分为6分);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STER。患者取左侧卧位,应用二氧化碳(CO2)注气泵注气。采用日本奥林巴斯 GIF260J内镜,镜身顶端安装透明帽,寻腔进镜,找到肿瘤,准确定位。于肿瘤上端4 cm处注射0.9%氯化钠溶液+亚甲蓝,以黏膜切开刀切开黏膜层建立隧道,逐步分离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暴露病灶,为球形白色致密组织,分离黏膜层与病灶至病灶下1 cm,继续分离病灶与固有肌层;由于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结合紧密,予逐步分离,未见明显穿孔(图1F~H)。术中少量出血,予电止血钳处理,术毕观察创口,电凝裸露的血管,黏膜层未见穿孔,以7枚钛夹夹闭创面。

术后予禁食、禁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寒战、高热,最高体温39 ℃,并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达到27.4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98,血钾3.09 mmol/L。考虑患者有肝硬化基础疾病,胃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大,肠道内革兰阴性菌易移位致腹腔感染,此外操作过程中革兰阳性菌易入血致菌血症,遂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调整为美罗培南,并联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由心内科会诊后予以胺碘酮持续泵入纠正患者房颤,并予积极补钾治疗。患者感染得到控制后,血常规恢复正常,房颤也得以纠正。术后第2天复查胸部CT示:食管下段壁不规则增厚,管壁多发金属高密度影,考虑为术后改变;食管下段和胃底周围多发积气(图2A)。为明确有无穿孔,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食管中下段金属夹影,考虑为术后改变,少量钡剂食管残留;十二指肠降段憩室;食管下段胃底静脉曲张。排除食管穿孔,考虑为术中CO2气体通过肌间隙弥散所致,可能与患者肝硬化有关。术后第6天复查CT示:食管下段和胃周积气已消失(图2B)。继续予抑酸、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未再发热,血常规恢复正常,肝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好转出院。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食管间质瘤,低危险度(直径2 cm、核分裂<5个/50高倍视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细胞角蛋白(-)、 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DOG-1(+)、CD117(+)、Ki67细胞增殖指数<5%,支持诊断。

A 治疗前胸部CT示食管下段低密度影,大小为2.0 cm ×1.6 cm B 胃镜下见食管内静脉曲张 C 胃镜下见胃底静脉曲张 D 胃镜下见食管距门齿37 cm处黏膜下肿物 E 超声内镜可见固有肌层的低回声肿物,大小为2.0 cm ×1.5 cm F 切开黏膜,开辟隧道 G 暴露一白色球形肿物 H 切除的肿物标本图1 术前诊断与STER治疗过程

A 治疗后2 d复查CT示食管内呈高密度影的钛夹,食管周围积气影 B 治疗后6 d复查CT见积气影消失图2 患者术后胸部CT

2 讨 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组织源性肿瘤,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切除[1]。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可以根治绝大多数间质瘤,尤其是直径≤2 cm的GIST,经完整切除后可获得较高治愈率,手术被证明安全、有效[2-3]。

STER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技术。治疗中先将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形成隧道,再在隧道内将肿瘤挖除[4]。该技术可保持食管黏膜的完整性,即使发生穿孔,只需闭合隧道开口,即可有效防止气体和消化液外漏。该手术方式不但可避免术后发生纵隔和胸腔感染,而且手术创面小、术后恢复快[5]。

在肝硬化患者中,由于门静脉高压致食管静脉曲张、凝血功能差、肝合成功能差等原因,术中出血风险高,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大,创面愈合慢[6]。目前对于肝硬化患者行STER治疗鲜见报道,并无成熟经验可循,仅就笔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叙述如下:①肝硬化患者属于手术高危人群,出血、穿孔风险大,术后愈合慢,易合并各种感染,术前须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②对于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开辟隧道时须特别谨慎。可应用超声内镜小探头探查,避开曲张的静脉;同时需要有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经验的医师候诊,如不慎造成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及时行硬化剂注射治疗。门静脉压力高导致食管的血管压力高,笔者术中剥离肿物时发生小血管损伤后呈喷射状出血,出血速度快,需要扎实的止血功底,每次出血后应充分止血后再行下一步治疗。术中出血或预防出血推荐采用热止血钳,将海博刀调整至ESD模式,切割宽度3、切割时间间隔3、效果2,此模式可缓慢电凝出血的血管,不易穿孔,止血快速;此外剥离过程中应尽量贴近固有肌层,避免损伤黏膜下层丰富的血管。③由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差,易合并各种感染,术后的抗感染治疗十分重要,应使用强效抗生素,如治疗效果不佳,须及时调整抗生素。④术后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STER术后患者常规禁食、禁水24~72 h,故应特别注意维持患者血电解质平衡。该患者因为低钾血症引起房颤,使用胺碘酮持续泵入后转为窦性心律,如能及时纠正低钾血症,则可避免房颤发生。⑤注意保肝、营养支持治疗。肝硬化患者肝脏蛋白质合成功能差,术后禁食造成蛋白质摄入少,白蛋白水平低,术后创面愈合较慢,需加强营养,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

综上,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患者STER治疗时出血、穿孔风险高,术后易并发感染,术中积极预防出血,操作医师须掌握止血经验与技巧,术后积极行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治疗。

猜你喜欢
肿物肌层穿孔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