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防治技术探析

2021-02-07 11:13高杨
种子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高杨

摘    要:1979年,美国白蛾在辽宁丹东被首次發现,随后迅速传播扩散,直至今日已经扩散蔓延到安徽的多个市县,防治难度较大。基于此,文章就美国白蛾为害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技术,希望能促进白蛾治理工作开展。

关键词:美国白蛾;为害特点;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4-0074-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763.42       文献标志码:B

白蛾产自北美洲地区,之后在欧亚大陆迅速传播。1979年入境至我国,2012年入侵蔓延至安徽省,截至2020年在安徽的13个市65个县区深入扩张。如何科学防治已经成为治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为害特点

1.1   生物学特点

美国白蛾在北美洲每年会发生1~5代,朝鲜1年出现2代,日本南区1年会出现4~5代。相关研究显示,河北省1年出现3代,其中5月初第一代幼虫出现,持续到本年10月老幼虫变成蛹过冬。江苏省1年会出现4代,但最后一代难以完成发育周期,5月是越冬羽化高峰期,10月为第3代蛹过冬。

美国白蛾雌蛾产卵超2 000粒。成虫产卵多寄生在叶背面,幼虫期分6龄,其中2龄前幼虫只食叶肉,将叶脉留下,3龄幼虫食用叶片,孵卵后低龄幼虫群多集中在网幕内取食,4龄后进行分散取食。美国白蛾幼虫包含红头型与黑头型两种类型,其中黑头型幼虫背与头毛瘤为黑色,红头型幼虫的背和头部为橘红色,侵入到国内的白蛾多为黑头型。

1.2   寄主选择

美国白蛾寄主范围较广,不同区域幼虫取食喜好不同,例如山东省美国白蛾幼虫喜欢食用垂柳、桑树等,沈阳市美国白蛾种群更喜欢取食龙爪槐。

2   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美国白蛾应抓住如下3个时期,即1、2、3代幼虫为害期,其对应的环节包含成虫羽化期、卵期、网幕期、下树化蛹期等。虫害防治期间,应抓好1代幼虫与越冬成虫为害防治。使用剪除网幕、灯光诱杀、人工捕捉成虫等措施防治虫害。

2.1   物理防治

(1)人工捕蛾。白蛾成虫羽化期间,在黄昏和清晨时,可以在墙壁与电线杆等位置捕捉蛾。

(2)摘除卵块。人工摘卵,可在成虫羽化产卵到幼虫孵化阶段。此时可以鼓励群众参与,认真检查树冠外端叶片背面,遇到卵块立即将其摘除销毁,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3)剪除网幕。白蛾幼虫3龄之前在网幕中生存,将网幕剪除统一销毁。间隔2 d寻找一遍,连同小枝一同剪下,避免引起破网,防止幼虫漏出。

(4)树干围草诱虫。老熟幼虫朝着树干潜伏结茧期间,可在高达1.4 m范围内绑草幼虫,等到虫化蛹之后将其集中烧毁。

(5)挖蛹。由10月到第二年3月,在树洞、裂缝、砖瓦块下,挖掘越冬蛹,将其杀死焚烧,可达到最佳效果。

(6)灯光诱杀。因白蛾成虫羽化阶段,在村林带内,可将杀虫灯悬挂在间隔400 m位置,控制高度为2 m左右。挂灯位置不含有较高障碍物,白蛾成虫活跃期间开灯,由晚7点到次日6点。因杀虫灯无公害,可有效节约人力物力,适合应用在不打药防白蛾环境中。

2.2   人工喷药防治

人工喷药防治白蛾多用在林木分布零星、低虫口密度区域。合理选择生物与植物源药剂,例如苦烟乳油、灭幼脲类等,可避免引起环境污染。最佳喷药时间应为白蛾幼虫期,特别在1代幼虫破网之前,虫龄十分整齐,这时蛾虫多处在树冠下端,此时容易开展防治操作。庭院中树木与幼林多使用背负式喷雾器,针对公路两旁的树木可使用高压机动喷雾器进行喷药处理。

2.3   飞机喷药防治

飞机喷药防治技术操作速度快、费用较低、用药较少,可防控美国白蛾鳞翅目害虫与林业有害生物,也不会影响其他有益昆虫。结合飞防实践,白蛾产卵盛期与初孵幼虫阶段是最佳飞防时间。施用药物多为25%灭幼脲,有效多达1个月,能有效抵抗雨水冲刷,喷药0.5 h后遇到中小雨无妨。为了提升药物滴比重,可将其落入飞防区域,在药剂当中少量添加一些尿素。飞防期间应避免出现次生灾害。飞防前期应做好下面两项工作:①虫情监测,了解成虫期与虫情,避免耽误飞防时机;②明确飞防范围面积,结合白蛾疫情与林分现状,合理划定飞防区域,认真绘制飞防作业图,合理定位起飞与降落点,全面开展飞防基础工作。

2.4   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作为美国白蛾天敌,将成蜂产卵寄生到白蛾蛹体取食,引起白蛾死亡。周氏啮小蜂长度为2 mm,一次产卵200多个,3 d后卵孵化为幼虫,取食蛹后发育为成蜂,随着成蜂羽化之后20 h,即可在蛹内完成交配,爬出蛹体后寻找新寄主进行产卵。周氏啮小蜂可大量繁殖,白蛾幼虫老熟期到化蛹初期,将小蜂释放出来,便于将其寄生到周氏啮小蜂蚕蛹放到草从中,粘在树干上等待羽化释放。一般情况下,可在20 ℃以上温度放蜂,保证天气晴朗无风,湿度较低。在10:00~16:00内放蜂,数量为白蛾幼虫3倍,各代白蛾可释放小蜂1次。生物防治无污染,可全面发挥控制作用,便于应用到果树集中且蛾虫密度较低区域。

3   美国白蛾灾害发生期间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建立健全报告制度

从报告频率看,应多将时间节点放到周层面上,即建立周报告与通报制度,保证疫情信息及时汇合。最初发现白蛾疫情,应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应在48 h内核查,然后向本地政府与林业主管部门上交核查结果。各级部门也要及时通报相关疫情与防控现状,保证信息及时进入流通状态。

3.2   健全普查与重点监测体系

林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效能,组建专业监测队伍,合理制订普查监测方案,做好针对性措施,全面发挥基层作用,特别是村级监测人员效能。保证在10月前深入调查不同林木、果园、农田等情况,特别是交通沿线、货场、饭店、厕所等区域,应重点对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根除问题,合理部署相关工作,提升实际防治效果。

3.3   做好检疫封锁,防止疫情扩散

(1)合理制订普查监测表。可将其分为越冬代、幼虫、卵、蛹等不同阶段,然后对上述各阶段进行合理划分,清晰界定各阶段时间,便于后续监测期间,按照上述时间进行合理规划。

(2)設定普查监测点。以全面普查原则为基础,针对未发生区域应特殊对待;针对接近区域,不管是车站还是林木,都要将其视为重点监测区域,推动监测工作朝着新的方向前行。

(3)全面调查相关树种。通过了解白蛾习性,统计备注其喜欢树种,同时加强统计分析,即可确定其占比,接着将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出来,为后续调查工作提供依据。

(4)妥善采取调查法。不同阶段虫害,应采取的防治方法也不同,要结合实际问题采取解决措施。针对初龄幼虫网幕期开展实际调查工作,该过程应将居民矿区、部队驻地区当做核心,公路区域应将道班当作重点。铁路应将站段当做重点,街道应将社区当作重点。检查各点期间,应保证300 m内树木当做间距进行检查,实际观察内容包含:树上网幕,计算网株率,同时计量平均每株网幕数量。位置方面,一代幼虫网幕多云集在树冠下外缘,针对二、三代幼虫网幕,多在树冠中上端外缘。成虫期调查可使用黑光灯处理,便于判定实际发生期。成蛹期调查,应关注如下几点:老树、乱石、墙缝等位置,可采集越冬蛹200个,老熟幼虫树化蛹前,应该在下端围草位置采集化蛹,然后以此为基础,调查实际蛹寄生与死亡率。卵期阶段,调查期间野外采集10块卵,数量统计期间,可观察孵化日期与数量,即可得到相应孵化率。

3.4   应用综合手段开展防控操作

①剪除网幕技术。可按照这一方式,建立无害化环境。②杀虫灯诱杀。在某一区域,借助杀虫灯捕杀幼虫,可有效控制疫情。③绑草把。作为常见预防措施,效果十分显著。④涂毒环技术。技术执行期间,应遵照相关程序操作,便于发挥技术整体效能。⑤合理释放周氏啮小蜂。寻找需要蜂种,如有必要及时释放小蜂。⑥在防治体系内融入多角体病毒,发挥病毒效能。

3.5   加强检疫封锁,防止疫情传播

产地检疫作为检疫中的主要部分,需要加强疫情控制,保证其被控制在某一范围内,避免相关植物向外蔓延。检疫封锁期间,产品运输需要获得检疫部门批准,将疫情控制到最佳状态。该过程还应全面发挥木材检查站效能,应设定临时机构,保证检疫工作有序开展,白蛾处置进入最佳状态,为后续除害工作打下基础。县级森林植物检疫站除了要做好自身工作外,还应加强对货物集散区域与市场位置的检查。

4   结束语

美国白蛾灾害发生后,妥善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全面发挥防治技术作用。另外,还应创建相关防疫、预防、治理机制,将美国白蛾灾害控制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郭小强,韩明利.美国白蛾发生危害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20,43(21):61-63.

[2]李明.美国白蛾发生危害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重点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3):86-87.

[3]于春华.美国白蛾的危害与防治[J].吉林农业,2019(14):87.

[4]闫家河,刘芹,王文亮,等.美国白蛾发生与防治研究综述[J].山东林业科技,2015,45(2):93-106.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