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双减”中的“加法”

2021-02-09 07:04
新青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区双减素质教育

“双减”政策实行以来,各地教育部门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已经初见成效。

但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面提升,仍然是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在上期我们做的《新青年调查问卷(对校外补课说不!)》中,收集到的信息显示,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持欢迎态度,但相当多的老师和家长则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学生教育质量的保证有一丝担忧。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需要认真地思索。

“双减”落地有实效,离不开其中的“加法”。我们在贯彻实施“双减”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要把“加法”做好,这个“加法”中“加”的就是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作用和课堂教学质量,只有把这个“加法”做好,才能为“双减”迈好步伐打下扎实的基础。

“双减”中的“加法”,学校是关键

做好“双减”中的“加法”源头在学校,成效也在学校。

作为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首要的问题。如何打造出一批具有高度教育情怀、水平扎实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双减”順利实施的关键。“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教师传道授业的作用一直没有减退,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才能使教师自觉地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悉心研究教法、指导学法,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全国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9个试点地区之一的上海,就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他们在新学期通过促进优秀教师的有序流动,实施学区、集团捆绑式考核评价和联合教研等多项举措,为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浦东新区为例,新区现有基础教育学校670所,年均新增学校至少5所;学生49.4万人,年均增加5千人左右,体量大、新增学校多、城乡差异大、优质学校占比少。目前,全区共成立了20个学区、28个教育集团(联盟),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在不断提升。

“双减”中的“加法”,老师是重点

要真正实现孩子不带作业、不带书包回家,关键在于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双升”。单纯减少作业总量,会以牺牲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这将与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与学生减少课外培训相对应,就要相应地增加各科课堂容量,用“教足教好”确保学生“学足学好”,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中一个是针对性,强化分层管理。以前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通过校外补课来提升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好的孩子通过校外补课来“拔高”,在新的政策下,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全部解决。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基础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分层次布置作业,分层次作业辅导,个性化反馈和点评。只有进行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另一个就是强调“一专多能”。“双减”政策的实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多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质的有效路径。

“双减”中的“加法”,课后服务是保障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课堂内学习的有益补充。通过素质拓展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同感,在展示中呈现优越感,在体验中增强自信心。要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实施和保障上发力,注重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课后学习变得丰富而有意义。只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守好学校教育主阵地,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形成教育联盟,做强做优学校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回归校园。

课后服务不仅要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与家长取得共识,让家长全面了解课后服务相关情况,真正放心,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们自愿选择回归校园参加课后服务,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

“双减”政策的落实,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形成“合力”,我们才能迎来教育的春天。

(编辑·李泽一)

猜你喜欢
学区双减素质教育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