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高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研究应用

2021-02-10 02:33叶晓颖姚带章戴文妹蒋朝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4期
关键词:胸膜感染性肺部

叶晓颖,姚带章,戴文妹,蒋朝霞

(博罗县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 广东 惠州 516100)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infectious pneumonia of the newborn,IPN)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气促、体温上升、吐沫等临床表现,其发病率占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的70%左右,并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为此,临床应准确地对患儿进行诊断,并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挽救患儿生命[1]。该病主要由病毒、细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侵袭患儿呼吸道所致,可发生在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等各个阶段,并且由于患儿呼吸系统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2]。因此,早期诊断在新生儿肺炎的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诊断依据主要包括有患儿的疾病病史、实验室检验指标、临床表现以及胸片检查等。既往,临床主要采用CT、X线等检查方法,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为其做出诊断,但X线、CT等检查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放射性,新生儿对其反应较为敏感,不适合进行反复的检查,因此不推荐应用。近年来,有学者指出[3],可应用高频肺部超声对感染性肺炎患儿进行诊断,首先新生儿肺脏体积较小、肋骨钙化不全、皮下脂肪肌肉较为薄弱,声波可有效穿透采集图像,与成人比较其声波识别效果较好。此外,超声检查具有无辐射、操作简便的特点,在新生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近几年来,肺部超声检查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相关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基于此,本研究详细分析了肺部高频超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5月博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感染性肺炎新生儿86例为本研究试验组研究对象,纳入患儿男女比例为49:37;患儿胎龄为28~39周,平均胎龄(34.52±1.03)周;患儿年龄为1~20 d,平均年龄(10.62±2.32)d;早产儿17例,足月儿69例;阴道分娩59例,剖宫产27例。同期选择100例非感染性肺炎患儿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纳入患儿男女比例为55:45;患儿胎龄为28~39周,平均胎龄(35.03±1.11)周;患儿年龄为1~22 d,平均年龄(10.83±2.51)d;早产儿17例,足月儿83例;阴道分娩60例,剖宫产4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儿存在感染性肺炎相关的临床表现,例如:体温异常、呼吸困难、咳嗽、肺部湿啰音等;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异常、C反应蛋白(CRP)>5mg/L;③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本试验。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畸形性疾病患儿;②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③合并脏器功能严重不足患儿;④有胎粪吸入史患儿等。

1.3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X线检查(Carestream,型号:DRXR-1)以及肺部高频超声检查(飞利浦,型号:EPIQ5或迈瑞M7)。

X线检查:患儿去枕取仰卧位,为减少一定的误差,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对患儿进行X线检查,在患儿剑突上10 cm处进行垂直照射,调整焦距至90 cm,电压42 kV,电流43 mA。

肺部高频超声检查:患儿在安静的状态下接受高频超声检查,取平卧、侧卧和俯卧位,由经验丰富的超声科医生对患儿进行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9 MHz~18 MHz,分别进行垂直肋骨的纵行扫查及平行肋骨的横行扫查,为避免漏诊,扫描过程中应注重连续性。重点对患儿胸部、肺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观察,明确是否存在肺实变的病灶,并对病灶的位置、数量、大小、边界、形态等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病灶内是否出现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充液征)。对患儿胸膜线、A线、B线、AIS、胸腔积液等情况进行观察。超声检查过程中必须实时动态观察病变的特点,动态显示每个区域的肺滑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肺搏动是否存在等。

1.4 观察指标

1.4.1 所有患儿的检查结果均由放射科或超声科两名经验丰富的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针对诊断存在争议的病例,邀请科室主任进行诊断,最终诊断结果以科室主任诊断为准。(1)X线诊断标准:①肺纹理加粗;②肺部纹理加宽并且斑点阴影可见;③有小片或者大片的阴影呈现;④横膈线条比较模糊,有以上一种情况即诊断为阳性。(2)高频超声影像学特征:①肺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是诊断肺炎最重要的超声征象,轻者可仅累及1~2个肋间的胸膜下小范围实变,重者实变可累积双侧肺脏的所有肺野。变区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实变区边缘可见碎片中、重症肺炎可见肺搏动、动态支气管充气征,可形成肺不张等并发症。②B线、肺间质综合征(AIS):严重者可见融合B线或致密B线,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肺水肿。③胸膜线异常:超声下表现为胸膜线增粗、模糊、不规则或连续性中断。④A线:A线消失。⑤胸腔积液:可有不同程度胸腔积液。⑥动态观察:肺滑动存在与否及有无肺搏动征。在高频超声诊断中存在前4点即可为阳性诊断。

1.4.2 对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并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高频超声特征表现进行统计;对两组患儿高频超声检查表现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检查以及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新生儿金标准阳性有86例,金标准阴性有100例;X线检查阳性有84例,阴性有102例;经高频超声检查阳性检出有85例,阴性检出有101例;试验组灵敏度为93.02%、特异度为95.00%、准确度为94.09%,对照组灵敏度为76.74%、特异度为82.00%、准确度为79.57%。高频超声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详细比较见表1。

表1 X线检查以及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n/m)]

2.2 感染性肺炎患儿肺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统计

本研究纳入186例患儿中,经肺部高频超声检查诊断为肺炎患儿共85例,其中所有患儿均存在肺实变、胸膜线异常改变、A线消失以及B线异常增多,有22.35%(19/85)的患儿存在空气支气管征,28.24%(24/85)的患儿存在肺泡-间质综合征,8.24%(7/85)的患儿存在胸腔积液。具体图像见图1。

图1 感染性肺炎患儿肺部高频超声图像

2.3 两组患儿高频超声检查表现比较

试验组患儿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主要包含胸膜线增粗、A线消失、胸膜下实变等改变,与对照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高频超声检查表现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具有吸入性以及感染性之分,针对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患儿有明确的胎粪、羊水等吸入史,因此临床诊断较为容易[4]。而感染性新生儿肺炎主要由致病微生物侵袭患儿呼吸系统所致,发病后,由于病原体作用以及肺组织气体交换功能损伤,患儿临床可表现为程度不一的中毒以及缺氧症状。此外,病原体可引起患儿小气道炎症反应,导致气道水肿增厚,使管腔变窄甚至堵塞,如堵塞情况较为严重,可引起肺不张,加重患儿缺氧症状[5]。如病原体进入肺泡组织,将加重炎症反应以及组织破坏程度,导致肺组织纤维化、通气功能严重下降,若未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既往,由于超声检查受到肺内气体以及胸廓骨组织的限制,正常生理状态下,肺组织在超声检查下很难获取理想的图像,胸膜以及肺组织在超声检查下无法清晰成像,因此,其并未被应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中[6]。临床主要应用X线、CT等对肺部疾病进行诊断,但由于新生儿对辐射的反应较为敏感,因此不能进行反复、多次的检查,否则将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也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7]。但随着超声相关技术的发展,其在新生儿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临床的重视。有研究指出[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高频肺部超声检查中具有其特征性改变,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准确率。并且由于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方便、无辐射等特点,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详细分析了肺部高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肺部高频超声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与秦鸣等[9]研究结果相符;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高频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肺实变、A线消失、B线异常增多、支气管充气征、肺泡-间质综合征、胸膜线异常等。提示超声检查在新生儿肺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由于新生儿骨骼钙化不全、皮下组织较为薄弱,因此其肺组织在高频超声下可清晰呈现[10]。

综上所述,肺部高频超声检查可清晰地观察新生儿肺组织情况,并且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在超声图像中具有其特征性的改变,高频超声检查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应用可行性较高,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胸膜感染性肺部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7》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对于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