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宏观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反思

2021-02-10 02:32邓春宁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成教宏观经济

邓春宁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经济学科,致力于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探讨宏观经济的运行与调控,与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与延伸。作为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专业课程的理解与吸收。现阶段,国内外《宏观经济学》教材纷繁复杂,大师之作和经典教材推陈出新,而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却乏善可陈或更新缓慢。不可否认,相较于全日制本(专)科生,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学员未能接受系统地专业学习和训练,尤其是跨专业或数学基础薄弱的学员,面对《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大量抽象的研究范式和数学模型常感觉无所适从。虽然国际上经济学大师编著的《宏观经济学》教材通俗易懂且案例性强,但是鉴于意识形态和国情差异,成人高教学员难以甄别,做到洋为中用、学以致用。因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经济学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学情,从供给侧的角度对《宏观经济学》教材建设做出思考和总结如下:

二、教材建设的宗旨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作为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实现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用性学科,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国内高校的重视,与宏观经济学相关的外国译著和教材被大量引入国内,流入高校课堂。诚然,国外《宏观经济学》译著大多为经济学大师之作,品质高且通俗易懂,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性很强。但其极力宣扬的市场万能论、私有制永恒和政府作用应最小化等观点,与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不相吻合,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社会的客观运行规律不相匹配,必须予以批判和扬弃。[1]此外,大多国外教材存在对意识形态的避讳、庞杂内容和忽视道德的重要性等问题,也不适合高校成教学员的初学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3]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促进和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又进一步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4]在成人高等教育《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济学理论,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强的优点,更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唯物主义,以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引领《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观点应坚持批判性态度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默顿·索洛认为,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社会科学均有它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他提出“社会科学家,跟其他人一样,也具有利益、意识形态倾向和各种价值判断。但是,所有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与意识形态、(阶级)利益和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不论社会科学家对此是否承认,也无论对此是否知晓,甚至对此表示反对,然而他对课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5]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实践依据同样无法摆脱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基本国情和价值判断。批判性地借鉴、吸收、甄别和讲授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观点,推动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建设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与全日制本(专)科教材相似,成人高等教育《宏观经济学》教材设计须在绪论部分厘清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梳理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等各流派的兴盛与衰落,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经济各流派的产生无不源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变化、争端与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国家运行的一般规律,体现如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一般要求,前提是要持批判性的态度,这种批判性态度建立在自身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的思考和探索上。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全日制本(专)科生不同,大多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国情与意识形态认识的差异和对国内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或对所在企业发展的困惑和前景的思索,使他们本能的带着批判性的态度学习《宏观经济学》,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求更加强调中国化和本土化。二是在编写《宏观经济学》教材理论体系过程中,理应让成人高等教育学员深刻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历来具有二重性,这些理论基于所在国家、所属学派和所持立场,具有不可否认的意识形态,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这些必须予以批判和扬弃。

三、教材建设应构建“洋为中用”的理论框架

(一)强调宏观经济理论基础的广度和兼顾深度

相较于国外初级《宏观经济学》译著的简明通俗,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数量多,理论框架健全,但内容抽象晦涩。其中,经典和高品质的教材诸如高鸿业编写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和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西方经济学(下册)》(马工程重点教材)。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为例,该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标志性教材,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又反映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以及西方经济学与中国,完善的理论框架使之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特点,自1996年面世以来已修订至第7版,获得了广大高校师生的认可。然而,结合多年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经济学教学一线的经验,该教材内容的深度与抽象不太适合初学者或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成教学员。

现代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理论,着重分析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问题及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随着现实经济问题的演变和发展,近现代宏观经济学逐渐形成了包括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成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使用的国内学者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基本上从当代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明晰的理论框架,沿用了以不同的假设条件推导结论的研究范式。庞大的理论体系、林立的学术派别和抽象的研究范式在丰富和完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给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在初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时造成了许多疑惑。

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宏观经济学》教材虽不能脱离完善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但教材的设计在兼顾理论深度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生搬硬套某些不同假设条件推导结论的范式,侧重解析每一理论问题的广度和完备,注重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所学经济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去分析、思考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宏观经济问题,结合国内外政策、案例和习题,力争让初学者和不同层次的成教学员更易理解和掌握。关于失业理论,大多数教材着重阐述失业的分类、失业的宏观影响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对失业的内涵、各流派对失业的形成原因、失业对微观主体的影响及其政府和个人如何应对失业等问题缺少系统的阐述,可能造成众多成教学员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对失业理论予以完整理解和应用。

(二)强调学术观点和调控政策的“洋为中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完美理想的社会。[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工具具有普遍适用性,其致力于解决现实经济中稀缺资源如何实现有效利用的目标,得到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泛认可与应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伴随着市场调控作用的加强和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各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影响力更为深远。相较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在一些高校被边缘化,这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不难理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虽有效借鉴了“需求创造供给”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和工具,但始终强调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与时俱进地推动宏观经济理论创新与政策工具的“洋为中用”。

进入21世纪10年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愈加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注重需求侧管理,通过刺激需求达到调控经济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我国遭遇了瓶颈。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6]如果说需求侧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则会被缺乏西方经济理论基础的学员误解,将之简单地归结于供给学派。诚然,供给学派的理论、政策和实践对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中央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思想的体现,与供给学派提倡经济领域“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截然不同。然而,类似的政策应用与解读却罕见于国内市面上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成教学员与全日制本(专)科生在工作经验和学习目的等方面差异明显,有些学员甚至是带着对行政工作或企业管理的疑问再次进入高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问题导向”更为明确。如果生搬硬套抽象与晦涩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不仅无法满足其对解读现实经济问题的渴望,可能还会滋生理论与实践不匹配和读书无用论等错误心理。显而易见,成人高等教育中《宏观经济学》教材建设应立足于对理论研究对象的专题式探究,从“问题导向”入手,基于中国国情,强调宏观经济理论和工具的“洋为中用”,提升成教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材建设的目的应注重于成教学员学以致用

(一)教材内容注重通俗易懂,避免晦涩与数学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工作者对所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分析方法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其中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工具或数据分析予以实现。高校《宏观经济学》教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适用于硕博研究生使用的高级宏观经济学,充斥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与推导;二是适用于全日制本(专)科生使用的中级宏观经济学,尽管数学化问题大大减轻,但经济理论的分析过于抽象与深奥;三是由国外引入的适用于初学者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性和实用性有助于激发初学者的学习热情,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较为庞杂的教学内容可能给一些初学者造成一定的影响与误导。当下成人高等教育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采用全日制本科生教材,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编写一本简明、系统、通俗和实用的《宏观经济学》成教版教材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如何实现区别于全日制本(专)科生教材的抽象和国外引进教材的庞杂呢?以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模型——IS-LM模型为例,该模型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分析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如图1可以看出,当IS和LM曲线相交于均衡点E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一般均衡状态;E点之外(Ⅰ、Ⅱ、Ⅲ和Ⅳ)的各个区域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组合则代表IS和LM两线处于非均衡状态。在解释各区域投资(I)与储蓄(S)、货币需求(L)与货币供给(M)的关系时,大部分全日制本(专)教材使用了IS和LM的联立方程推导,并结合抽象的文字描述予以解析。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和课堂反馈可知,即使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和数学基础的全日制本科生对数学推导过程都难免一知半解,对于部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成教学员可能更是晦涩难懂。对此,不少教师要么避而不讲,要么令学员囫囵吞枣。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IS-LM模型不仅勾画了凯恩斯的整个思想体系,且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提供了有力的工具。[7]可想而知,IS-LM模型的讲解对学员系统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理论,并将之应用于解释真实世界的现实经济问题意义重大。成人高等教育中《宏观经济学》教材建设对该模型的阐述可使用更为通俗的语言,从利率(r)入手,解释不同区域中I与S、L与M的关系。以Ⅳ区域的a点为例,该点所对应的r*介于LM曲线的r1和IS曲线的r2之间。在货币市场上,由于r*>r1,理性的经济人会选择增加货币供给(M)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且因r的上升导致货币使用成本的增加而减少货币需求(L),即LS。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M的增加,货币市场上的r水平将逐渐下降,最后L与M逐渐趋于相等,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同理,在产品市场上,随着投资(I)的增加,r将逐渐上升,从而促使储蓄(S)增加,达到I=S,即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显然,相较于数学模型的推导,简明且富有逻辑的阐述更有利于成教学员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注重结合宏观经济理论解读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性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欲望”和“选择”,而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从研究范畴和研究目标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围绕经济发展、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平衡展开分析的,并为实现这些现实经济目标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无论是伴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大危机而产生的凯恩斯主义,还是20世纪70年代因无法有效解释和解决“滞涨”问题而导致凯恩斯主义衰落,进而产生的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等,都反映出经济学理论既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经济生活。在《宏观经济学》的教材设计过程中,要强调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的完备性与逻辑性,且要注重结合宏观经济理论解读现实经济问题和案例的重要性,力争使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真正明白学习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真实世界;可以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可以使你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值得肯定的是,国内引进的一些经济学大师编写的《宏观经济学》初级教材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但国情的差异,尤其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了这些教材不适用于我国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和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相比较而言,国内主流《宏观经济学》教材更偏重于宏观经济理论的阐述和理论知识框架的构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读则较为薄弱。这种教材的设计与建设有助于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学习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但对部分基础相对薄弱又追求实用性的成教学员可能不太适用。

成人高等教育《宏观经济学》教材既要借鉴与吸收国内外主流《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优点,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紧密结合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困境与机遇,强调知识体系的逻辑与深度、问题导向的侧重与广度。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利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教材中通常结合IS-LM模型阐述它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如何做到学以致用和触类旁通?以近几年美国政府加息为例,理论上加息是针对宏观经济发展相对过热、通货膨胀或市场上货币流通量过多等采取的反向调控手段。但从宏观经济指标分析,近年来美国经济并未出现明显上扬,更没有物价上涨较快等问题。美国为什么会选择反经济周期的加息手段?单纯利用IS-LM模型可能无法理解清楚。这意味着宏观经济问题除了考虑本国,还需从整个国际经济环境予以全面梳理。如从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结合投资函数和资本的属性原理,则可清晰地理解美国加息不单单是对美国国内经济的调控,更是对国际金融市场上逐利资本的吸引,从而影响他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抑制他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目的。虽然少数成教学员对此仍无法完全理解,但是结合宏观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读模式至少能激发更多学员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成教宏观经济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创刊十周年赠言
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