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共情心理的短视频设计

2021-02-11 06:28黄超葛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5期
关键词:观者共情受众

黄超,葛畅

(天津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天津 300384)

一、受众人群界定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家庭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或多或少对不同的人群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轻度焦虑已成为常态化,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则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危及人们的心理状态甚至是生命。根据心理学测验表明,人们如果长时间处于紧急情况或类似状态下,轻则极易导致压抑以及不良身心反应,影响日常生活;重则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现今,许多学校以及企业单位纷纷推出“减压”“减负”的工作学习目标,并在工作结束后组织人们锻炼身体,放松身心,意图恢复员工和学生的最佳状态,高效完成日常任务。

二、短视频促成新型社交模式

(一)短视频占据传播重要地位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影响着受众接收和传达信息的重要因素中,视觉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占据重要地位,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地改变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平面设计的应用不单单存在于一张纸上或普通的平面上,人们的阅读行为与视觉经验发生转向,由以前的阅读印刷文字的视觉习惯,转到浏览更为生动形象的影像资料,以受众群体自身成为内容生产方的自媒体成为了社会媒介主流,短视频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二)短视频促成新型聚会模式

短视频借助互联网,在手机、平板等多媒体设备上进行投放播映,摒弃了静态图片的刻板,符合现代人追求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浏览方式,对于目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相对较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的;更重要的是短视频能完全实现“大众娱乐大众”的泛娱乐目的。短视频能满足广大网民使用移动端来观看节目、参与互动的基本需求,通过抖音的网络虚拟平台可以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十几秒的视频中分享生活、共享信息,主题内容突出,贴合受众的社交心理需求,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移动端APP的另一特点还有单手拇指翻页的交互设计,操作简单,符合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从而受到较多受众青睐。

在短视频软件中,受众会分享信息,分享休闲娱乐生活,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紧张心情,增加人际沟通,形成新型聚会模式——“云聊天”“云组局”“云唱歌”等,这些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社交方式之一。

三、共情心理在短视频中的表现

“共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我们日常中会说是“同感”,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也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就像你在聆听朋友叙述某一事情时,你会边听边想象这件事在你自己身上发生时的所想所感,再之后能更好地和朋友沟通交流感想。共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在心理治疗等领域,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于1909年首次提出,共情心理是指体验他人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人的情感,体验、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一)共情心理与艺术密切相关

共情心理分为“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认知共情指辨识他人情感状态和观点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简单来说,认知共情就是从认知上接纳了他人的观点;情感共情是指个体情感的反应能力,是用相同的情感去对另一个人做出相应的反应。

共情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通常需要刺激因素才会引发共情心理的出现,可以利用交流方式或文字图像及影像的形式去分享情绪感受,将聆听者或观众引入事件中,语言刺激使其认为自己身在其中,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情境,刺激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并且自身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达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因为某一个情境,或因为某一句话,都会引起“共情心理”。

心理与艺术密切相关,所有艺术作品都是设计者借助作品向观者展现内心感受和内心世界,渴望受众能以同样的心态去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艺术在无形中引导着观者的认知和行为。

(二)情感参与切身体验短视频内容

共情心理经常出现在医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领域,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便于医生进行医学治疗和心理辅导,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便于教育教学的展开;将共情运用到短视频内容设计中,是视觉设计的新的创意途径。

简而言之,我们在观看短视频时,虽然时间较短,但你一定会很快速地被某一情节吸引,进而感受到喜悦、伤心、委屈、气愤等不同情绪,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短视频的画面和内容所引起的受众共情心理在发挥作用,它会迅速地将观者带入到短视频所营造出的情景世界,使之切身体会视频情节,进行情感参与,达到设计者的设计目的。

四、共情心理在短视频内容设计中的应用

(一)短视频内容设计的主要目标

自媒体的短视频制作宣传范围较广,传播快,操作简单,在大众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设计方面倾向于年轻化,符合网民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需求,内容上“讨论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视觉画面”,视频的每一帧都是一个画面,都需要仔细研究。根据观者的情感体验进行视频画面的设计,以受众能融入画面为目的。通过对视频画面中色彩,图形以及配乐的研究,能够迅速地吸引观者,引出受众的共情心理,使其产生感同身受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二)短视频内容设计的主题选取

在信息传播方面,互联网、电视、手机这些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传播正能量视频作品,弘扬优秀事迹和文化,引导社会正确的舆论风向,普及身心健康知识,缓解压力造成的焦虑心态。在文化传播层面,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社会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失去更多国民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优秀的非遗文化。

(三)共情心理影响下的短视频内容设计

人们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有约7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是人通过视觉感官系统对外在事物的物理形式的内部心理反应,接收信息并加工处理。在短视频的设计过程中,可着重对视觉元素进行合理的分布和安排,使画面具有明确的视觉焦点,利用视觉元素的不同排列,引发观者的共情心理,达到短视频内容设计的目的。

1.沉浸式交互的设计

科技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普及,颠覆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地反映了艺术的先进性、包容性和科学性。在短视频设计中,受众逐渐增强的多元化需求,促使AR技术融入到短视频中,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的交互服务,同时,背景音乐和特效的巧妙配合,轻松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促使受众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被牢牢抓住眼球,从而将更多的视觉注意力投入到仿佛身临其境的视频环境中,融入到制造者所营造的情感意境中,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2.吸引力的标题设计

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多媒体平台,都需要一个好的标题去迅速激发受众的心理需求,使其乐意投入宝贵时间继续浏览,从而强化信息的传递,达到设计者的制作预期。那如何巧妙地将共情应用于标题的设计中呢?首先,直抒心意,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简短精准的标题文字点出短视频内容的痛点,提高标题的情感力量,唤起共情心理;其次,标题文字中埋下伏笔,设置疑问,激发受众的好奇心理,继而产生认真观看的心理欲望;最后,为观者设置联想空间,由共情心理引导的思维蔓延继而逐渐浮现,达到制作者的预期设想。首先抓住了受众对于信息充分关注的心理,继而认真观看视频中的信息,逐渐产生共情心理——同情心的蔓延,引发出浓浓的情感关联,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

3.色彩对比和调和

色彩指整体视频的色调和图形、文字的颜色,这部分要根据受众的特征和视频内容来选择适合的色调和颜色;颜色会激发人们的潜意识,会快速联想之前的记忆,所以不同的颜色产生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颜色表现力强,想象空间广,能迅速唤起人们无意识的联想和想象,其原因是源于人们的无意识的经验联想、心理象征,就类似于每个人看见同一个颜色会有不同的感受,是因为人们的感知、意识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研究表明,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类已经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色彩倾向,就像每束花都有它的花语一样,并不是天生就有这些定义,而是在后天不断地被总结被提炼出的;每种颜色也有其长期积累下的代表意义,看见红色,我们会联想到太阳,中国,热烈,温暖等等词语,看见蓝色会想到水,海平面,科技等,不同的颜色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联想,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联想是与心理紧紧相关的,在画面设计中,色彩就像是周围的布景,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画面中色彩强烈对比时,视觉受到的刺激更强,而视觉冲击力强,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对于重要的信息会更加明显突出,让人记忆深刻,从而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烘托意境。

结语

共情心理在医学和教育学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相关文献综述较为系统,但共情心理和艺术专业的结合尚处于萌芽时期,研究理论和实践不够深入,本人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以及实践,转化更多具有科学性的统计数据,以论据作为支撑,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当下是智媒体时代,传统而单一的主题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人们的关注度,面对新的大环境,艺术需要结合更多的专业领域,跨界发展,重新定义创作理念,通过与不同学科的沟通交流,为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开放式设计思维,实现自我的边界突破,进而达到全新的发展高度。

猜你喜欢
观者共情受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端午节观龙舟赛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