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

2021-02-13 13:22王孝岚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摘要:苏州以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精细雅致的各色景观、崇文仁爱的道德传统、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核四大特质闻名于世,苏式课堂与此特质一脉相承。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并非再造一个与其他学习设计完全不同的设计,而是去寻找、澄清、凸显这类学习设计的顶层架构,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三大要素开展行动研究,努力探索一条理念引领的智慧路径。

关键词:苏式课堂;学习设计;新课程改革

《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希冀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来促进苏州教育的跨越式提升。苏州以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精细雅致的各色景观、崇文仁爱的道德传统、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核四大特质闻名于世,苏式课堂与此特质一脉相承。做优每一个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也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一、 理念引领: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之顶层架构

何为“苏式课堂”?具体来说,“苏式课堂是基于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基于苏州地域文化背景,基于苏州自由开放的时代特征,体现苏州特色的课堂教学派别。它是叶圣陶教育思想、苏州教育人的价值追求、苏州地区课堂教学优秀经验的集中体现”薛法根,娄小明.“苏式课堂”研究纲要(初稿)[EB/OL].(20150802)[20211108]http://blog.sina.com.cn/xfg1968。。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并非再造一个与其他学习设计完全不同的设计,而是去寻找、澄清、凸显这类学习设计的顶层架构,努力探索一条理念引领的智慧路径。

(一) 核心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其核心要义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教是最终目的;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而会学是一个更高的起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犹如父母教幼儿学走路,开始搀扶,逐渐帮扶,最后脱手。教的要义,就是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以为己,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成为更好的个体,学习是个体内在精神成长的需要。通俗地说,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唤醒、激励、启蒙,就是要激发学习者持久的后续学习力。

如此,我们可以将“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凝练为“不教之教,学以再学”。这一核心思想抓住了“教育和受教育”的主要矛盾,为学习设计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的根本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并引发持续积极的学习行为,使之成为终身学习的品格。只有教师的“不教”,才能为学生的“會学”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只有学生的“会学”,才能促成教师“不教”教学智慧的生成。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的终极价值在于“学是为了会学”,即学习者在教师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发展性的引导下走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自主学习,最终走向终身学习。

(二) 整体特征:精致、灵动、创新、圆融

苏式课堂应该是包容多样的,允许传统课堂的存在,更鼓励教师不断进行“翻转课堂”“云课堂”等创新尝试。但既然称其为苏式,无论哪一种课堂形式,都应具有苏州特有的味道。回望苏州教育的文化传统,结合当今教育的时代发展特点,笔者以为,苏式课堂的整体特征为:精致、灵动、创新、圆融。

苏州的古典园林因其巧妙设计被称为“文人园林”。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精致的构思、做工和文人的写意。而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也应追求这样的立意境界,并辅之以精致、巧妙的课堂学习的各个要素,赋予其深刻的设计底蕴。

苏州以灵动的水文化独树一帜。水文化灵动的秉性,形成了苏州人民内敛、细腻的群体性格和旨趣,创造了“吴门画派”“苏绣”“昆曲”“评弹”等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一唱一和无不包含着灵动的情思。教育的本质也是灵动的。学生正处于思维的快速成长期,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容易发生转移。我们的课堂怎样能够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学习设计也要追求这样灵动的结构旨趣,所设计的各个环节也要像水一样灵动且富于变化。

当今苏州是一个特大型城市,它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苏州发展、生活。开放吸引着创新,创新引领着开放。创新是苏州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决定这座城市发展走向的关键因素。创新也是当下信息时代的主题,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为课堂提供丰富的养料。

提到苏州,必然提及圆融。圆融,也意味着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所能帮助学习者达到的至高境界。说到底,就是将学习设计的目标指向真正关注人,关注人的成长和素养的发展,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言以蔽之,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就是要追求“四有”:有文化底蕴,有艺术格调,有创新价值,有生命意义;就是在精致中展现苏州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灵动中彰显学科的价值,在创新中呈现时代的活力,在圆融中体现教育的魅力。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充盈着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与鲜明的时代烙印。

(三) 课堂效果:乐学、效学、慧学

我们的课堂,应是快乐学习的课堂、有效学习的课堂,更应是智慧生成的课堂。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思考,敢于求新求变,提升学习设计的创新力,用教师自身的积极能量感染学生,使学生乐学于每一堂课;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求实求质,提升学习设计的呈现力,用教师自身的正面行为引导学生,使学生效学于每一堂课;课堂是个体生命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学习内容改进为更具智慧的要素,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升学习设计的影响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慧学于每一堂课。

二、 行动研究: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之实践策略

下面,笔者以初中历史课堂为例,说明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的三大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情境,以期能提供切实的行动研究参考。

(一) 以学习目标为指引,理性定位“少教多学”

传统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自主的、被动的,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教师凭借自身教学经验统一制订的。②周云华,王孝岚,薛冰洁.教学设计原理与策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26,28。笔者以为,学习目标是指在学习设计中预先设计的,利用现有教学技术和手段能够测量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学习目标要精简、真实、可测。一堂课应切实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两个关键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能“带得走”的东西。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应以学习目标为指引,理性定位“少教多学”,提升课堂学习精度。

一是塑好形态:知识。课堂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简单、流畅的过程,教师没有必要设置过多、过难的学习障碍让学生去面对。我们在课堂中常常看到很多学生因为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难以接受、理解和消化教师所给予的知识点和提出的要求,从而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对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师应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勇于割舍,以简洁的形态塑造扎实的知识目标。

二是调好状态:能力。一直以来,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苏式课堂,就是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师生对话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认知体验不断加深,个体能力不断提高。而这种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对学生能力目标的预设。因此,对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师应在协调课堂教学各个要素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以饱满的状态调整最实用的能力目标。

三是育好姿态:品格。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师生的互动过程、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品格育成等方面给予评判。苏式课堂既需要教师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也需要教师做一个警醒的引导者,并用微而有痕、可以达成的品格目标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因此,对于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助力学生生成智慧,以优美的形态培育学生健全的品格。

以统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为例,笔者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1) 知识层面——说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史实。(2) 能力层面——梳理已有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阅读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3) 品格层面——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感受先辈们的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反思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经验,探索对待中华文化的正确态度。

该课的学习设计,笔者以“社会责任感”这一品格目标为主导,让学生记住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和历史价值,可谓简约却不简单。学生在此学习目标的带动下,由渴望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直至进入深度学习,体现了苏式课堂求真务实的科学美。

(二) 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创新谋划“少教多学”

传统备课的目的是保证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顺利地讲解教学内容,它关注的是教师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预设的教学内容讲完。②笔者以为,学习内容是指教师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将学习主体、学习资源、教材作为基础,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前沿信息,充分融入教师的研究成果,精心选择、凝练得成的课程内容。学习内容要精当、深刻、立体。苏式课堂是文化气息浓郁的课堂。这种文化气息源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恰当设计。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应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创新谋划“少教多学”,挖掘课堂学习深度。

一是坚守底色:精选。基础的学习内容是一堂课的底色。底色是否均匀、和谐、明亮,关系课堂学习是否生动形象,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学习内容的设计应依据学习主题,找到教材内容的主线和副线,并从主线和副线出发,有原则地删减、添加,坚守课堂学习的底色。

二是凸显特色:能动。好的学习内容离不开基于教材的适当整合,局限于某一单独课题的内容设计只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灵活运用比较、归纳、迁移、概括、提炼等方法,将本有共通之处的学习内容进行二次整合,甚至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凸显课堂学习的特色。

三是增添亮色:多维。课堂学习的层次、深度、明快程度还取决于教师的内容拓展。照本宣科的学习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力。因此,学习内容的设计要在不脱离学习主题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从书本拓展到书外,从课内延展到课外,从课程拓展到生活,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为课堂增添学习的亮色。

以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笔者设计的学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变化越来越多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第二部分是“时代发展越来越快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以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带给世界的改变”为线索,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适当地補充和调整,精选最具学习价值的素材,即三大社会变化:世界越来越亮了(电)、地球越来越小了(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生活越来越便利了(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能动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多维地展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影响,较好地体现了苏式课堂言趣高远的内涵美。

(三) 以学习情境为依托,精准助力“少教多学”

知识无法独立地从情境中抽离出来,知识间的关联也必须通过情境来连接,人只能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周云华,王孝岚,薛冰洁.教学设计原理与策略[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96。笔者以为,学习情境就是一种以情感调动为手段,以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经验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刻体验、灵活表达、恰当应用为目的的场景描述。学习情境应是流动的、温情的、深远的。苏州的灵气或弥散或积聚在苏州的每一个角落,苏式课堂也应展现其独特的美,营造出具有真情味的学习情境。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应以学习情境为依托,精准助力“少教多学”,拓展课堂学习广度。

一是酿出余味:世界。一直以来,我们都喜欢观摩和学习专家、名师的课。他们的课流畅、生动、思维含量高,也不乏一定的深度。这何尝不是专家、名师丰厚的人文底蕴、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影响下的设计成果。尤其是他们的国际视野,往往使普通教师望尘莫及。其实,我们可以从学习情境入手。设计一两个富有国际性信息的情境,致力于营造更高层次的意趣,努力酿出课堂学习的余味。

二是寻出情味:本土。学生喜欢的课堂必然是与其生活相通的课堂。在设计更高层次学习情境的同时,也不该忽视利用本土材料设计适当的学习情境。这类情境如若设计得适宜、巧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极大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行为共振。因此,学习情境的设计要善于发掘本土资源,将其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努力寻出课堂学习的情味。

三是品出风味:学科。虽然当下各地区纷纷提倡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但这与坚守课堂学习的学科味并不矛盾。简而言之,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数学课堂就要有数学味,历史课堂就应有历史味……换句话说,各学科的课堂学习应具备它自己应有的特色。因此,学习情境的设计应创设、还原具有学科特色的场景,让凝固的知识得以被感知、触摸,努力品出课堂学习的风味。

以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文化》一课为例,笔者选择王淦昌纪念邮票(见图1)、牛顿纪念邮票(见图2)、巴尔扎克纪念邮票(见图3)、贝多芬纪念邮票(见图4)、司马迁纪念邮票(见图5)这5张邮票,设计学习情境。

事实上,邮票所具有的三个基本要素:发行单位铭(如“中国邮政”)、面值或相应的文字、图案,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本课以常熟本土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纪念邮票引出情境,导入新课,又以与本课相关的外国科学家牛顿、文学家巴尔扎克、音乐家贝多芬为典型设置学习情境,最后以中国史学家司马迁作为本课收尾的学习情境,国际视野、乡土情思、历史学科味三位一体,体现了苏式课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三、 砥砺前行: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之优化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普及,各类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未来将会更加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未来课堂也将是用数据决策、数据规划、数据诊断、数据改进的课堂。因此,打造大数据视域下的智慧课堂,是现代课堂转向未来课堂的必由之路。

作为苏州教育人,我们在不断地研究、行动中探索真正適合苏州学子的课堂学习。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正是这诸多探究中的一种有益尝试。基于苏式课堂的学习设计应不断追求尽善尽美,在不懈的努力中致力于达成科学美、意蕴美、情景美、结构美……但归根究底,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学习设计,我们都应始终抓住学习的本质,为学而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这一理想,我愿同每一位教育同仁携手并进,共同探索学习设计的真谛。

(王孝岚,江苏省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常熟市教学能手。)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