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问题及改善对策

2021-02-13 09:45廖和平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宜居垃圾文明

廖和平 秦 霞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湘潭 411201)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国策的确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宜居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当下农村不少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污染、垃圾围村、厕所脏乱、烟熏火燎、乱砍乱伐、乱拆乱建等情形,这离“生态宜居”的标准和要求尚存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极不相称。基于此,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治理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指出:“2020年‘三农’工作,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1]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土受到严重破坏。一是水土污染。村民对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以及养殖业用水乱排乱放;厕所污水、工业废水等排入河、塘、坝之中;污水缺少统一处理,或污水处理率较低,污水一般靠地下渗透、表面蒸发和河塘淤积。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58.5万个行政村,而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庄只占其中的13%。”[2]地下渗透的污水、表面蒸发的污水以及淤积在河塘的灌溉用水又直接影响着农村土地资源,造成土壤污染,并且长期滞留在土壤中的属于不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地膜,常使得土地板结。水、土中存在的有害物质,直接污染农作物,进而严重损害人民身体健康。二是水土流失。有的偏远山区依旧打柴烧饭、以柴供暖、用木建房,乱砍乱伐森林,不仅削弱了森林净化空气、自然防疫、蓄水减灾等功能,有时还因水土流失引发水灾、泥石流等灾难频繁发生,使得当地经济严重受挫,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

(二)垃圾围村现象突出。近年来,我国对乡村环境治理作出了顶层设计,但乡村垃圾问题治理收效不佳。有的乡村出现了垃圾围田、围路、围林和围房的“四围”现象。据统计,“当前,我国垃圾处理率不高,从农村垃圾产生量来看,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缺口还有差不多20亿吨,缺口巨大。”[3]也就是说目前仍有较多乡村依旧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窘迫境地。乡村垃圾高产量、低处理率的现实困境,自然影响着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垃圾长期露天堆积,容易散发臭气,污染着乡村空气质量;垃圾随风起落,扩大了乡村垃圾污染的范围,造成大面积的二次水土、空气污染,影响着村民的身心健康,阻碍着乡村生态宜居的建设进程。

(三)“厕所革命”参差不齐。厕所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当下我国农村厕所革命进展整体较快,但农村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和贫困地区的“厕所革命”往往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茅圈”依旧大量存在;部分农村公共厕所存在修建少、管理少、维护少等问题,有的厕所污水横流,粪便堆积,蚊虫乱飞,致使人居环境令人堪忧。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厕所脏、乱、差问题非常忧心,2015年,他在吉林省延边州光东村考察发现当地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旱厕时,语重心长地说:“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4]可见,增加老、少、边、穷地区“厕所革命”的投入,加大力度补齐其“厕所革命”的短板,加速农村家庭厕所提档升级势在必行。

(四)民居环境整体不佳。“生态宜居离不开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5]乡村生态宜居不仅要求乡村房屋造型优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对村民室内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乡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然而,就全国乡村的整体民居环境而言,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乡村建设缺乏规划,乱拆乱建;有的墙面乱涂乱画,花里胡哨;有的房前屋后柴草乱堆、农具乱置;有的生活用水乱排,污水横流;有的庭院杂草丛生、垃圾撒落、蚊虫飞舞;有的室内打柴烧饭、烟熏火燎;有的厕所脏乱、臭气熏天;有的室内物品乱放,家具乱摆。这些现象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目标极不匹配。

(五)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体现。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有的乡村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出行困难,“四好农村路”尚未建成;有的乡村电网物网有待提升,电力供应不足,农户用电不便;网络覆盖率较低,成为了信息资源的洼地。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远低于74.6%的城镇普及率。”[6]在这信息化时代,农村以仅有的不到一半比例的互联网普及率与农民所追求的方便、快捷、舒适的生活极不合拍,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要求的硬件设施不相契合;并且有的还存在网络不畅,资费昂贵,形同摆设;有的乡镇物流极其落后,快递点设置不配套,乱收费,严重影响着村民的购物体验;有的乡村娱乐健身场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系统也十分欠缺,不能较好地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目标要求极不相符。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生态文明宣传不力,村民生活习惯不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生态文明宣传也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一环,乡镇党委和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有的乡镇党委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一是宣传内容单一。没有讲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助推作用;没有讲清生态环境保护与人民身体健康、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二是宣传方式单一。常以在公路沿边贴标语或在乡镇政府附近拉横幅为主,缺乏村民喜闻乐见的环保宣传方式;缺少环保培训、网络宣传等途径,宣传效果收效不佳。此外,有些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对政府宣传的生态相关的内容满不在乎;有的村民生活习惯随意,不太讲究清洁卫生,不太注意房屋建筑的美观高雅,不太注重环境卫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生态宜居建设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

(二)乡村经济水平落后,治理资金难以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型战略,包括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振兴,同样也包括乡村生态文明的进步。”[7]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好坏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许多乡镇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难以建成完备的排污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引进先进的培育技术、秸秆焚烧技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等的使用;资金的缺乏也制约“厕所革命”的推进,以及后续管理。此外,对于垃圾中转站的建立,以及垃圾的投放和处理等,耗费的资金较多。资金的不足直接制约乡村环境治理项目和技术的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问题不断就不言而喻。

(三)乡村人才严重缺失,干部决策出现短视。在当前我国城乡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差别的情势下,农村主要劳动力仍然大量向城市转移。“当地村民不愿留乡,青壮年农民工不愿返乡,政府干部不愿下乡,本村大学生不愿回乡”的现象在农村依然存在,乡村人才严重缺失。一方面,留守在乡村的主要是以农村妇女老人儿童为主体的“38、61、99”部队,他们在乡村规划、建筑设计、庭院建设、树木花草、卫生水准等方面视野不广,要求不高,难以肩负起建设美丽家乡、实施乡村振兴的重任。[8]同时,有的乡镇干部政绩观发生偏差,“先污染,后治理”思想严重,生态决策出现短视。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环境整治;只顾乡村建设,不管乡村规划;只顾集镇区域,忽视偏远农户。并且,少数乡镇干部贪污腐化,致使生态宜居项目工程滥竽充数、偷工减料,乡村生态专项资金难以到位,进而导致乡村生态宜居的建设进程缓慢。

(四)乡村生态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环境治理难以落实。一是现有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散乱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各部门法中,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对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且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重资源环境的治理,轻资源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乡村环境处于被动整治而非主动保护的局面。二是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不够完善,部分生态环境问题仍存在无法律规制的空白地带。如目前进行的“厕所革命”所涉及到的厕所污水防治问题,现行2017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并未将其写入;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中有的法律条款过于抽象模糊,如《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但调查、检测、评估和修复如何开展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导致实践操作过程中难以执行。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力度,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思想引领。做好乡村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是加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前提。乡镇干部应在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上下功夫。一要宣传内容丰富。既要宣传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又要宣传忽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危害性;既要阐明乡村生态宜居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互动关系,又要阐述乡村生态文明与村民身心健康的密切关系;既要介绍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内容,又要介绍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二要宣传手段多样。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村规民约、乡村规划、建筑设计、植树造林、庭院建设、红白喜事等内容之中;充分利用手机、报纸、广播、书籍、网络等载体,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典范、生态文明举措等。三要宣传形式生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最美庭院建设”“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文艺表演和村规民约中;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农民丰收节、春节等主题活动中,同时,融入到党日活动中,发挥党员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此强化村民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让生态文明理念在村民中入脑入心,引导村民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积极作为。

(二)大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建设乡村生态宜居,寻其根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同时,要增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运用,同时不断提高农民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农村经济,“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9](P30)据此,要改变农村传统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创新发展“生态+产业”的模式。如:“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文体产业”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通过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经济保障,进而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培养或聘请乡村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提供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资金,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配备垃圾与污水处理设备以及安排环卫工作人员等。

(三)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制度,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乡村生态宜居,必须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发挥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双重机制作用。”[10]因此,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要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作用,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对乡村内的优秀人才积极培养,对乡村外的优秀人才大力引进或聘任,并给予他们相应的物质保障及精神关怀。一方面,培育护环境、重经济、懂科技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爱乡、留乡,并积极开展环保、农技、网络运营等培训,发挥他们在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让他们带来的生态理念在乡村彰显特色。狠抓“招才引凤”,吸引城里人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让他们带来的互联网思维在农业生产经营发挥独特作用,让他们的才华在农村广阔天地得以施展,并为乡村生态家居建设出谋划策。同时,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他们成为乡村生态宜居理念的宣传者、生态宜居建设的引领者、谋划者和实践者。

(四)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科学指南,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切实行动。在天地广阔的农村,乡镇党委和政府也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强化村民的绿色环保意识,凝炼乡村绿色发展文化,营造乡村绿色发展氛围,形成个人、家庭、政府、企业上下联动的乡村绿色发展行动机制,是搞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基本保障。一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村生产中。减少化肥、农药等对农作物的使用,生产绿色农产品,让村民群众吃得放心;因地制宜做好退耕还林还草等工作,禁止对森林、湖泊等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要合理利用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记住乡味、留住乡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村生活中。要抓好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改变农村冬季取暖方式,减少因以柴供暖对大气的污染;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农村家庭生活中的应用,让农村家庭彻底告别打柴烧饭、烟火熏燎的传统生活方式。三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农村环境治理中。做好资源回收,提高农村资源使用率,如采用“垃圾银行”式的环保举措,激励人们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减轻因聘请环卫人员、垃圾处理厂回收大量垃圾、农村资源有限等带来的压力。同时,积极研发并加快普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达到农村垃圾有效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电力清洁供应的良好效果,有效解决农村垃圾“四围”问题,缓解部分农村地区的用电问题。

(五)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提供刚性约束力,需特别在立法、执法过程中做好乡村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这也有利于村民群众更好地守法,实现立法、执法、守法三者统一。首先,立法部门要科学立法,加强调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法律空白。要增强乡镇政府对乡村生态保护的监管职责。依法依规对乱丢乱弃垃圾、散养家禽牲畜、乱丢弃置农具等行为给予批评或罚款;对乱拆乱建房屋、乱砍乱伐树林、乱排乱放污水等行为勒令整改或给予法律制裁;对生态宜居建设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发挥对其他村民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村民相互监督,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对不顾乡村生态效益、破坏乡村生态宜居的言行及时举报。其次,要注重执法部门自身建设,提高对政府人员的考核标准。习近平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1](P210)地方政府要把乡村生态效益纳入县乡镇村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对不顾生态效益的县乡镇村干部给予批评教育、降职或撤职处分,以有效防治少数干部重经济、轻生态的决策行为,督促干部在生态宜居建设方面下功夫、花心思、做文章,促使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进程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总之,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好坏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快慢息息相关。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既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建设,又要考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既要干部做好宏观生态决策及督促工作,又要广大农民自觉为生态宜居建设积极作为。

猜你喜欢
宜居垃圾文明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请文明演绎
垃圾去哪了
漫说文明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宜居大化
倒垃圾
对不文明说“不”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