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一次百感交集的旅程

2021-02-13 09:45寇国庆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安陆高淳长江

寇国庆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

一、关于长江的电影:视觉艺术与诗意情怀

20世纪80年代的《巴山夜雨》《神女峰的迷雾》《等到满山红叶时》《没有航标的河流》,90年代的《巫山云雨》,新世纪以来有《江城夏日》《三峡好人》《日照重庆》,这些电影作品围绕长江或以长江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因此有学者指出,这些电影“背后还隐藏着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历代电影人想象与阐释长江文化意蕴的精神坐标。上面的每一个坐标点,都为我们描绘出长江意象所投射的社会与文化流变,以及不同时代电影人殊异其趣的现实感悟和生命况味。”[1]《长江图》这部2016年由杨超编剧并导演的电影同样是围绕着长江,以长江为故事展开的场景。《长江图》可以说是一首对长江的赞歌,这条充满历史文化的主观性体验和文化原型的河流,无疑会引发观众无尽的“诗意的想象”[2]。男主溯流而上,去追寻那个曾经的过往、如今却已社会历史转型过程中难以言说的诗意长江。

在影片中,父亲去世,接手货运船主,青年高淳意外地发现船上的诗稿,而诗稿中屡屡出现的长江码头也对应着男女主人公邂逅的所在:上海吴淞口、江阴黄田、南京小洲、荻港万寿塔、铜陵和悦洲、彭泽小孤山、鄂州观音阁、宜昌三游洞、三峡大坝、丰都鬼城、涪陵点易洞、江安涩港、宜宾二码头……。在这些地方,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

影片更是利用胶片拍摄以达到呈现水墨山水的韵味。在这样古典的韵味中,影片引发观者的神思:这是诗人张若虚笔下的长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李白笔下的长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红叶、巫山云雨、宜昌渡轮、武汉长江大桥、九江夜航船,文化诗意中的长江。

更为重要的是神女是作为天性自然与性格奔放的自由女性形象,在以传统封建礼教与伦理道德束缚的社会中,预示人们的人生理想与行为探索。接纳女性的这种追求爱情方式和以及不把女性作为欲望的客体,这也显然是给与女性解放与尊重。电影中的安陆的灵与肉追寻与纠结,以长江的浩瀚东流为背景的人生轨迹,世俗日常生活与诗歌抒情表达相融合的恢弘语境为我们解读提供了多义性与复杂性,就此而言,电影《长江图》的容量显然在不到两个小时所能完成的。

二、充满神秘色彩的修行之旅

在电影中,父亲去世,高淳回到老家继承了父亲的货船,代客人运货溯流而上,沿长江与沿岸女子的邂逅,以及在这旅途中的精神变化。江边的习俗是父亲去世后,孝子亲手在江边捞一条鱼,等它自然死亡的那天,父亲的灵魂就安息了。高淳带着象征父亲灵魂的黑鱼一路逆流而上,从出海口到源头是个轮回。主人公开船自上海向长江上游回溯,每次上岸都会遇到神秘女人安陆。高淳逐渐发现,安陆每次出现的地点都和船上一本诗集记载的地点完全吻合。

《长江图》中,高淳追寻的其实是安陆的顺流之路,而对于安陆来说,高淳溯流而上的这段记忆之旅对应的是她年华倒逝的一生。在长江的源头,她亲手埋葬了自己逝去的母亲,然后她的人生历程就如同那顺流而下的长江水,慢慢地向着长江口迁移。她先是认识了高淳,初尝了爱情;然后又丢掉了爱情,在山间徘徊;她有了信仰,走上了修行之路;然后有了憨实的丈夫和平稳的生活,心中仿佛已有佛;但是她又再次遇上了高淳,为了他,她放弃了修行,放弃了信仰;两人纠缠不清,而她的丈夫为此自尽;她深受打击,自觉罪孽深重,在佛塔中孤寂问道;而最后也是最初,当高淳第一次在上海看见安陆的时候,她似乎已沦为船妓,茫茫水上,茫茫人生。

一本神秘出现的手写诗集所记载的“小洲的芦苇荡”还是“荻港的万寿塔”,以及“铜陵的和悦洲”等等,记载了女主人公安陆的人生记忆与情感变迁,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安陆在寺与僧人对话,折射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人的生存,除了对情感上不负有情有缘,却无意中伤害无辜者,是坚守理想,还是和光同尘于世推移,怎么做才不是罪过,这些诘问,在在印证电影对于生活与生存的探寻与思考。

借用高淳讲过的那个故事,“民国初年,和悦洲商贸繁荣,往来客商很多,被称为小上海。一名四川商人夜泊于此,在头街的一间阁楼里和一名当地女子相好。早晨起床。商人发现自己变成了女子,而女子已经占据了他的男身。女子告辞而去,开着商船前往上海,商人百般强留不成,只能在阁楼中盛装等待下一个光顾者。”这个对身体互换的故事和后来高淳与安陆同时在读的诗歌,不知是高淳的幻觉,还是被唤醒的记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故事所暗示的结论:高淳即是安陆,安陆即是高淳。

对应佛学里的一心不二。或是高淳肉体虽然离开了,但是把安陆的灵魂安置在了自己的肉身带走,不能带走心爱的人但是带走了对心爱的人的全部回忆并封印在自己的肉体里。

荻港万寿塔中,安陆与僧侣辩难:活着是罪行,还是福报?一个罪人,是否也可以有崇高的信仰?佛祖,会显现神迹吗?而最后安陆所得出结论是:罪孽就是没有信仰。

三、探寻存在意义的诗意表达

中国古代文论讲“情以物兴”、“物以情观”[3],它强调表现对象必须与表达的情感相适应。《长江图》的英文名叫做“Crosscurrent”,意为逆流,它对于影片来说有着更为丰富的含义。

逆流,既是空间上男主人公高淳逆流而上,又是男女主人公情感遭遇在时间上的逆流回溯。两条线索不断地对冲与对流,在同一时刻讲正反两个故事。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影片,《长江图》有着强烈的魔幻色彩。除了互相交缠的时空结构,《长江图》颇有匠心的地方,还在于诸多的魔幻意象,如那条诡秘的大鱼;还有以画外音旁白的方式讲述的那些玄妙的传说故事,如父亲灵魂和黑鱼的关系,又如那个古代客商和青楼女子一夜春风后被互换身体的故事。这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似乎在寓意,安陆有一部分留在了高淳身上(爱情),而高淳去了远行;高淳也有一部分留在安陆身上(记忆),而安陆一直留在陆地上等他。他不再是他,她也不再是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里谈到世间万物时的句子。意为世间万物皆是转瞬即逝的化相,它们一一呈现,却恍若早晨的露珠、空中的闪电于电光火石间消逝。而电影《长江图》看完后,那一个个化相亦如是所言,带着声色,纷至沓来,向我诉说着幻灭与存在。万寿塔中安陆与僧侣辩难,一一在阐说其中的意味。“佛教美学眼光着眼于人生与生俱来的大悲大苦,而这种大悲大苦是通过开启心灵深处的大智大慧大觉大悟来解脱,是种解脱美学,觉悟美学,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4]。

《长江图》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在淡化了情节处理的同时,拍出了一种纯粹的音乐式的美感。想象一下,天色昏暗的傍晚,在这条有着太多过往的河流上,行船穿过弥漫着雾气的山林,再搭配上低沉的大提琴和黑暗的哥特音乐……这种设定给为影像制造出来的张力已经让这部电影在视听上成功了一大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与世界最为本质的联系是生命联系、是情感联系,现代现象学关注现代人的情感问题,萨特曾将情感看做“人的实在本质的实现”[5]以此来反对现代理性霸权,杜夫海纳也曾说过,在审美情感中,主体“身含世界,世界也含有主体”[6]恰恰是情感的维系、缔结着人与世界的亲密的关系,它就“显示”人的绝对本性[6],彰显人的“存在的完满”[7]。

诚如威廉·巴雷特曾在《非理性的人》所言:“一个时代通过其宗教及其社会形态揭示自己,但是,可能对时代揭示得最深刻或者至少是最清晰的却是这个时代的艺术。”[6]电影作为现代社会的收视率较高的大众艺术,通过现代技术表达现代人的生命体验与情感诉求,无疑承载了当代普罗大众的情感追求与欲望表达。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探寻现代社会中个体偶在以身体之维去体认和追寻人生意义和生活幸福的可能性,即是以个体身体的亲在展开对本真生命的想象:“伦理问题,就是关于一个人的偶然生命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都围绕着一个人如何处置自己的身体。”[8]对本真生命的探寻无疑是艺术承担的使命。

刘小枫所谈到的艺术应承担探寻人类含着悲悯救赎的伦理问题同样也是艺术存在的理由。因为在现代社会,理性主义与商业主义所构建的坚不可摧的“必然性”铁墙,成为人类新的困境,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具体生存语境,自然也难以实现丰富而具体的生存“可能性”,只能“内心平静地对待和忍受具有无上权利的命运带给他的一切”[9]这就无异于剥夺具体独特的生而为人的个体存在的生命体验。先哲卡尔·雅斯贝斯指出当代社会个人的主体性被客观化:“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被称为实用主义。实用主义者不想高谈阔论,而是要求知识;不想沉思意义,而是要求灵活的行动;不是感情,而是客观性,不是研究神秘的作用力,而是要清晰地确定事实。个人被融入动能之中,存在被客观化了。”[10]

优秀的艺术作品促使个体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尊严、重负与可能。艺术应该承担起对现实的诗意感受,源自生命情感,理应传达生命的本真体验。关注个体偶在的生命,是所有艺术的宗旨,当然也是哲学的根本议题,文学与电影作为道成肉身帮助我们对自己与人类及其生存处境的思考,从这里眺望人生万象,在短时间内直悟的生命的存在。

在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在票房价值与市场份额的压力下创造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在艺术探索与精神表达方面困顿不前,在艺术欣赏与艺术品位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与保持艺术生命与现实关注是电影从业者的职业课题。导演杨超说过:“《长江图》既不纯实的,也不是纯虚的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把心灵的史诗与现实的史诗结合到一起。”[11]可以说,《长江图》是一部集摄影艺术、故事构架、情感表达、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好作品。对于当下电影追求技术而忽略精神信仰与情感灵魂的商业电影的大的时代语境来说,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探索。

猜你喜欢
安陆高淳长江
南京高淳区新建安全生产考试点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长江之头
论李白安陆诗歌的成就与特色
《徽州写生》系列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图》的东方美学意象
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