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与衍生价值
——以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转型发展试点为例

2021-02-13 10:03姚俊华
关键词:旅游能力课程

刘 纯,姚俊华

(1.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2.仰恩大学 数学系,福建 泉州362014)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深化教育工作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战略目标与战略任务。沿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颁布的时空脉络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从理念、研究、试点层面转入到研制、落实、推广层面。

江西省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遴选10所高校进行首批转型试点。Y高校成为首批试点俱乐部成员。试点过程中,Y高校始终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努力加强产教融合,不断深化与省市内外企业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完善职业技能体系与就业创业能力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作为学校试点改革的学科专业,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秉承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江西省着重建设生态秀美江西的战略宗旨,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尤其是江西地方文化的修养,将其培养成江西旅游业的优秀从业人才与江西地方文化的传播者。本文以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转型发展试点为例,研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经验,以便为下一轮进行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一、“三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实践的主旋律

(一)厚积薄发,构建“三种能力”培养体系

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不断创新与完善颇具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实习体系与科学研究素养培养体系,主动适应旅游产业创新发展需要,不断打破传统理论课程设置:加入颇具特色的景观设计与园林设计课程、创意旅游学与旅游服务贸易课程,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强化实验课程教学,建立起旅游虚拟仿真实验室,把旅游企业工作场景搬到实验室;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旅游企业的合作,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安排两周的政府、行业、企业短期实训实习,让学生熟悉相关业务流程与相关业务需要的技术与能力。同时,实行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参与导师的学术研究与地方经济项目调查研究,从而全方位构建起服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路径。

(二)开放办学,发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借助政府重视、行业与旅游企业快速发展之契机,为打造职业教育平台与技术能力支撑平台,联合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科竞赛及未来职场精英素质拓展营等活动。利用这些平台,学校邀请政府职员、行业专家、旅游企业专职人员来校讲授职业技能知识,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的同学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90%以上的同学获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55%以上的同学获得了中英文导游资格证书,50%以上的同学获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

二、科学定位+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学科专业实践的逻辑路径

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紧密结合江西省旅游强省战略和Z市旅游支柱产业目标,依托旅游管理一流学科优势,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旅游职业素养、国际化视野、战略思维能力,能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与省内同类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确定了颇具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方向。

(一)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方向:以创意旅游学为龙头的特色课程群建设

创意旅游缘于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当旅游市场从“大众观光市场”转向“大众休闲市场”和“个性体验市场”[1]时,创意旅游产品就开始成为市场主流。因此,通过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项目的成功申报与中国旅游业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创意旅游学》的编著,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构建起了统领旅游资源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为主体的创意旅游学特色课程群。该课程群聚焦江西省旅游强省战略和Z市旅游强市发展目标,以满足各级旅游管理和咨询机构对创意旅游人才需求为己任,注重运用创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旅游规划和战略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在利用旅游模拟仿真实验室的同时,与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湖南创景天下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渐入佳境接轨出入境游的旅游服务贸易方向:以国际化为根基的特色课程群建设

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供需剧增,催生了旅游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人才需求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因此,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构建起了以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引领跨文化管理与国际领队为主体的国际化特色课程群。该课程群聚焦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起旅游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同时,教学教研也体现出办学国际化、多元化的新特点。如与泰国西那瓦大学合作创建了“一带一路”中泰旅游管理合作科研中心,互派教师进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指导;与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合作开设了旅游文化和语言服务艺术培训班,强化学生的国际化服务能力。

(三)倾力服务绿色产业的乡村旅游方向:以酒店民宿为生长点的课程群建设

乡村旅游命题涉及当前的热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性强,与乡土社会、乡土文化、绿色产业关联性紧密。绿色产业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乡村旅游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因此,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的课程在开设现代酒店管理、民宿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基础上,构建起了以生态旅游学、乡村旅游创意开发、研学旅行理论与实践为主体的特色课程群。该课程群聚焦城市市民舌尖文化与乡愁文化,促进乡村旅游返璞归真、绿色健康发展。该课程群的构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CSCD来源刊10余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咨询报告20多项,省委书记作了肯定性批示的1项,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等;实践基础: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是Z市乡村旅游智库平台成员、乡村旅游协会会长单位,为学生的科研素质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四)着力筑造本土化的特色旅游小镇方向:以景区景点景观为衍生链的课程群建设

依据《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意见和工作责任分工方案》《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和Z市现有两个国家级、五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现实,进行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是大有可为的。因此,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以景区景点管理为基点,衍生出以特色小镇设计开发理论与实践、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理论与实践为主链条的课程群建设。该课程群聚焦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前沿问题,依托区域经济研究省级平台,整合资源,建设团队,进行开放式、跨学科、多角度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如与温汤镇等特色小镇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营运管理与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三、契合社会与区域需求+衔接行业或职业需要:地方高校转型实践的逻辑起点

江西省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与Z市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造成省内旅游行业高层次人才的紧缺。旅游行业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成为地方智库平台建设、行业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团队乘势而为,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内服务于职业需要,外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了江西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高度契合社会与区域发展需求:智库平台+科学研究

学科专业团队依托M景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Z市旅游创意中心、G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及Z市乡村旅游智库、Y高校G经济发展研究中心、Y高校旅游文化研究所等市、校级平台,利用实践周、寒暑假或者周末,带领学生深入江西省景德镇、鹰潭龙虎山、宜春明月山、吉安美陂古村、Z市所有县市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江西省、Z市各级政府提供咨询报告20多份。其中,有3份由现任省委、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做了重要批示;带领学生主持并参与服务社会及区域需求的各类横、纵向课题40多项;向Z市本土企业及政府等提供政策、规划咨询和规划报告;参与Z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编撰工作;带领学生负责撰写每年一本的《Z市经济发展报告》。学科专业团队也因此获得众多社会荣誉,如该学科带头人被评为Z景区创5A优秀个人。学科专业团队利用智库平台与科学研究基地,强化了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融合,加强了师生实践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紧密衔接行业或职业发展需要:内培外引+政府、行业与企业合作

要想主动适应旅游产业创新驱动的需要,必须依据旅游管理学科专业的综合交叉学科专业的特点,建设一支稳定的且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的教学科研团队。因此,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强化内培外引,派遣12位专职教师赴长沙市、宜春市、新余市、吉安市、泉州市、厦门市等地旅游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加强与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江西省旅游协会教育分会等行业协会合作,进行师资培训,如派遣8名专职教师参加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举办的10批次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培训;与国内外高校合作,进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与引进,现引进与培养相关或者交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5人;同时,5位专职教师兼任合作高校的MTA硕士研究生导师。师资队伍及学科专业团队的建设既紧密衔接行业需求,又吻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提升了学科团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旅游管理学科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课程思政”引领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建设:扣牢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之根本

秉承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与服务行业发展的宗旨,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与地方政府、旅游行业企业紧密衔接,开展产教研深度融合,共建旅游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实训实习基地。在明确怎么样培养人的同时,培养什么样的人更是旅游管理学科专业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引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及产教研融合过程,共建人文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体系,以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培养出的学生在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公平正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课程思政”浸染于服务行业协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是一所大学。行业协会为学生进入社会这所大学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社会功能,使学生沉浸在社会公德与社会美德的熏陶里,在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意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自身的优良品德。总之,社会公德与社会美德的熏陶,让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愿意奉献青春年华,并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应市区旅游行业协会邀请,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花费一个月的时间,不辞辛劳地活跃在Z市Y区首届乡村旅游节上。全体同学得到旅游者与管理者的点赞,并获得了荣誉证书。应Z市委、市政府要求,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学生活跃在江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学生把举办方的想法都准确地传递给参会者,并为每位参会成员提供了优良的导游服务,使参会者如沐春风,体验到了会议的魅力。应江西省旅游文化协会邀请,该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活跃在江西省旅游文化协会首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上,其中,8位学生获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二)“课程思政”沉浸于理论与实践教学及产教融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后会影响社会风气、社会舆论、道德风尚和政治思潮[2]。因此,专任教师坚持“立德树人”[3],充分利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发掘“课程思政”教学潜能,让主流声音听得见、传得开、立得住,让主流文化看得见、记得住、能入心,让主流价值能落地、开好花、结硕果[4]。如《旅游经济学》诠释的道德理性,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行为不仅要符合人性规范,更要符合社会规范。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魅力使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融入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情怀,同时也强化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及实践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放大产教融合能量,让学生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工作,亲身感受到员工的职业道德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课程思政”以吻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风气、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与政治思潮的价值作引领,不断驱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以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课程思政”融入智库平台和科研项目平台,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让学生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通过科学研究来创造新的知识、开拓新的领域,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和经济社会向前发展[5]。高等教育总是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与社会倾向性,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与社会倾向性可以使科学研究有的放矢。因此,该专业在利用智库平台与科研项目平台时,首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确定基本的研究方向,选择有利于政治经济需要的主题拓展研究目标、开展社会调查、完成研究任务。该专业培养方案设有学生科学研究要求,如大学生能力培养项目、参与教师研究项目、与教师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等。截至2020年,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已经培养了6届本科毕业生,与江西财经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0名,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50名,为社会输送300多名专业人才,被用人单位誉为“能吃苦、肯钻研、善谋事”的高水平旅游人才培养院校。

五、讨论、结论与启示

回顾江西省Y高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转型的发展历程,20年蜕变、5年转型发展、3年优势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具体如下:1.“三种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能否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向好的衍生工具?“职业资格证书”是否具有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向好的衍生价值?2.“科学定位”与“差异化竞争”能否成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与复合型旅游人才的衍生工具?“错位发展”是否具有实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衍生价值?3.“智库平台”能否成为高度契合社会与区域发展需要的衍生工具?“科学研究”是否具有实现高度契合社会与区域发展需要的衍生价值?“内培外引”能否成为紧密衔接行业或职业发展需要的衍生工具?“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是否具有实现紧密衔接行业或职业发展需要的衍生价值?4.“课程思政”能否成为引领创新创业能力的衍生工具?借助服务行业协会与地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智库平台和科研项目平台,能否实现“三种能力”衍生价值?

在实践经验佐证基础上,按照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6]、克朗伯茨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7],专业技术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向好的衍生工具。专业技术能力反映了该学科专业学生追求旅游行业工作质量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技术与能力,展现了学生的个人职业素养胜任旅游行业领域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角色的扮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反映了受环境条件与偶然事件、学习经验和任务技巧的影响,学生依据工具式学习经验或连接式学习经验,视情景变化不断修正自我、提高应变能力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科学研究能力反映了社会信息加工认知过程——沟通、分析、综合、评估、执行流程中,学生掌握旅游行业元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与实践联系能力的情况。因此,作为“三种能力”具体化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极强的衍生价值,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设计。按照定位理论、差异化竞争理论,科学定位与差异化竞争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衍生工具。科学定位反映了地方高校在分析旅游行业环境与社会环境基础上,寻找一个与同类高校及其学科专业区分开来的定位点,并把“区隔”概念植入政府、行业与企业或者整个社会;差异化竞争反映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人才培养提供特色课程群,与同类高校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确立该校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独特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品。错位发展是科学定位与差异化竞争这两个衍生工具带来的衍生产品,有利于推进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价值的实现。按照高等教育内外关系规律[8],智库平台是高度契合社会与区域发展需要的衍生工具,它反映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科学服务,科学研究利用智库平台这个衍生工具,不断高度契合社会与区域发展需要,为之提供决策工具与技术工具,以提高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内培外引是紧密衔接行业或职业发展需要的衍生工具,它加速了高校、政府、行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出了稳定的且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与行业教师学科团队,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引擎;“课程思政”成为引领创新创业能力的衍生工具,借助服务行业协会与地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智库平台和科研项目平台建设,实现“三种能力”的衍生价值。

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实践路径与衍生价值的探讨,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予以解构和重构;2.要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借助经济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推演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实践规律与价值规律;3.一个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来自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高校自身层面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省地市中观战略战术及学校自身微观政策的支持;4.“课程思政”引领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之根本。

猜你喜欢
旅游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