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发展演变及主题变迁研究

2021-02-13 15:29萧丽容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华裔文学作品华人

萧丽容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90)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在美国犹太裔文学及美国非裔文学后兴起的少数族裔文学,逐渐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重视,不断从边缘化发展至中心。对华裔文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白人主导的美国,华裔美国人长期扮演被排挤的“他者”角色,处在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边缘,是个被忽视的群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推动美国文化朝着多元方向发展,引发了华裔美国人对身份的自我意识。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为美国华裔文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国华裔文学由此走向繁荣。从文化视角来说,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对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历程的研究,为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文化身份问题,往往在一元视域的民族文学研究或国别文学研究中不会凸显出来,而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及批评的多元文化身份问题,在这里已成为一种鲜明的特征与风格,如果我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从民族文学或者国别文学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批判,就会直接忽略多元文化身份的特点。从比较文学的多元开放视域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研究,可以从不同文化视角对其重新审视及对其作品背后蕴含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而拓宽了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视域。

一、美国华裔文学的基本定位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等的崛起,是亚裔美国人向美国文学界发出的“美国亚裔文学的独立宣言”。美国华裔文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既有旅美华人及其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国文学的深入认同,也涵盖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定。美国华裔文学从最先的被忽略发展为后期的被重视,从边缘文化发展为主流文化,前后历经100多年。美国华裔文学是中美两种不同风格交织的实践产物,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当代美国华裔文化自身发展定位入手,其内在结构相对固定[1]。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是文化冲突碰撞的过程,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同质化,也不是文化上的完全美国同化。美国华裔文学是跨文化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实践,其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文化过滤,并在异质文化交流中明确文化的作用。文化过滤是指在文学作品碰撞交流中,通过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实现异质文化的渗透、移植等,是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双向交流。美国华裔文学的创造是纯刻板的原声再现,华裔作家对美国身份的认同感,影响着其对他者文化的吸收渗透。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是通过对美国文化的本体进行过滤,再加上对中国文化的改写,让第二代、第三代华裔移民的创作彰显出文化张力[2]。美国华裔作家大多有双重文化视野,其可以感知美国华人和华裔双重身份的文化性及民族地位,并从人体视角出发,通过特殊的生命视角及敏锐的观察力来关注华裔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是如何生存的,以及如何选择命运等。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描述了华人创业的辛苦、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及华人经历的中西方文化碰撞,彰显了对中美文化融合发展的美好向往。

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美国华裔文学是指在美国出生或者移居美国的华裔作家用英语书写的文学作品,其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初始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转折阶段(20世纪70年代);繁荣阶段(80年代至今)。

(一)初始阶段:自传与短篇小说

美国华裔文学诞生于19世纪末,最初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大多是第一代移民创作的。因为长期受到美国其他种族的歧视,在社会、经济及政治等方面缺少话语权,这些作品大多是从心系祖国的“永久外国人”的写作视角出发的传记类作品。第一本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是华人移民作家李恩富(Lee Yan Phou)的自传《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WhenIWasaBoyinChina)[3]。美国华人的移民史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1850年,“淘金热”使大规模华人涌入美国;后来,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失去工作的华人因难以得到法律保护,只能生活在美国最底层,不断受到其他种族的排挤与歧视。美国华人受到的非人歧视及美国文坛“权威”的逼迫,造成半个世纪以来华人在美国文坛上没有发言权。美国华裔文学最初影响力比较大的有《金山歌集》和《天使岛诗集》。整体来说,这个阶段的美国华裔作家大多是通过作品来记录自己在美国的生活,其作品中自我意识表达并不强烈,缺少对种族歧视的批判。这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也是其处于双重身份的“边缘地带”造成的。

(二)转折阶段:在文化矛盾中建构少数族裔的自我身份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反文化运动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创作,这个时期涌现出众多的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美国华裔文学由边缘文化发展为主流文化,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4]。当代美国文坛华裔作家比较活跃,其在小说创造方面展现出新的特点。唐人街的真实环境为华裔作家提供了重要素材,其中,中西方文化冲突是华裔作家作品描述的重点。华裔女性作家在这方面的贡献比较突出。这些女性作家作为在美国出生的第二、第三、第四代华裔移民后代,所接受的自我个人主义价值观与自己母语国家个别传统观念之间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她们极力想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另一方面,她们在为自身的双重身份所苦恼的同时,力争在文化夹缝中求生存。因此,在长期被压抑的过程中,她们的文学作品除了表现美国与母国间的文化冲突外,还为自己发声,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顺从、毫无自我意识的固化形象[5]。这个阶段的作家,在寻求自身身份的基础上,经过主流文化同化、多元文化冲突与和解,最后实现自身双重身份建构的发展历程。

(三)繁荣阶段:文化疏离中多元的主体性及少数作家的发声

20世纪末,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发展,使美国文化多元趋势更加明显,少数民族的群体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80年代,新移民群促进了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发展,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与早期移民相比,新移民的文化态度、生存状态等有很大改变。早期移民主要是因为战争、政治等影响,其生活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文化层次相对较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裔作家作品中表现的主题是关于“疏离”“移动”,表现出多元文化的主体性[6]。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题材是多变的,彰显出继承创新的特点,其通过传承母国文化之精华,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创作出不同于美国又异于母国的文化。新生代作家群体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不断思考东方文化,将人置于多元化的中心位置,彰显了多种族社会的特点。

三、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变迁

美国华裔文学要想在美国文坛“权威”地位中谋生存,脱离了母体文化的精神世界在异质环境中面临着文化矛盾,要在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占据“一席之地”[7],是非常艰难的。美国华裔文学主题的变迁,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华人作家在中西方文化传统选择方面的迷茫、对自身所处的边缘化角色所进行的抗争和实现自我救赎的发展历程。

(一)迷茫与失语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在初创期大多是以个体奋斗的经历为主题,有着传记文学的特点,这些作品主要是描述首批华人实现中国梦的过程,表达了他们颠沛流离的乡愁、遭受主流社会排挤的痛苦及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迷茫[8]。这个时期的作品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带有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塑造出的人物具有东方人的谦逊特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起步非常艰难。作品中的人物处于边缘化地位,没有“发言权”,难以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纳,其在双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缺少文化认同感,在文化迷茫中苦苦抗争。文化认同是自我意识的培养过程,是通过社会发展进程体现出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完全否定“中国人”身份,但在创作中又不可避免地传承了中国文化,游离在“中国身份”与“美国身份”之间的“双重边缘”心态。汤婷婷是当时首位被美国文学界认可的华裔作家,其作品《女勇士》在参考中国传统文学中花木兰的故事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群勤劳勇敢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这个时期,华裔作家通过表现中国的人文精神,来阐述美国历史,将美国主流文学中华人男性的刻板印象改变为英雄人物形象,从而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二)困惑与冲突

与第一代华裔作家为生计奔波相比,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作家,他们在创作中渗透出对中美不同文化的认同感。美国的华人家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十分重视。新生代的华人子女脱离了祖国的怀抱,接受的是美国价值观文化教育,但由于民族地域的局限性,又不能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纳,受到种族歧视等非人待遇[9]。基于这种环境的影响,华裔作家的创作被“他者”身份所局限。因处于边缘地带所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感”,使他们与父辈的交流比较容易出现矛盾,同时,与外界的关系也比较紧张,从而在历史文化的碰撞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种“自我迷茫——自我认同——自我超越”的转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合力。这也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华裔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

(三)流散与融合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多元异质文化交流日趋激烈,各民族文化间的碰撞交流逐渐加深,美国华裔作家本身所具有的双重文化角色及民族特点,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在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美国华裔作家形成了全新的意识形态,为多元文化创作迸发了灵感[10]。同时,美国日益开放的生存环境为美国华裔作家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他们在作品创作中开始积极寻找流散、融合的时代主题,并且在文化消融中不断实现多元文化融合,力求通过文学创作建构起人性探索与人性普遍文化价值观之间的桥梁,彰显包容性的特点。这也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的美国华裔文学日趋繁荣,不仅是因为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也与几代华裔作家的不懈努力有重要关系。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主题变迁的研究,不仅可以感受到旅居在外华人的屈辱历史,也让人们对美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美国的其他外来文学相比,美国华裔文学的影响力不是最高的[11]。发展了100多年的美国华裔文学,在迎合读者心理方面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其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分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及作家在不同意义上与历史的政治语境具有密切关联。这是影响美国华裔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历程比较坎坷,在多元化文化思潮背景下,人们在思想方面不断融合,美国本土人很难再将外来民族“边缘化”处理,华裔移民后代不需要竭尽全力融入对方的文明,因为其自小就在美国的体制文化下成长,同时又受来自父辈关于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定会更胜一筹,从而得到更多源自外界的关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映射了流散者的文化心理与生存体验。纵观美国华裔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研究中心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其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彰显了文学的本体性特点。美国华裔作品创作主要是基于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彰显了中美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及价值观念的碰撞,凸显出文化作品的开放性、边缘性及艺术性。

猜你喜欢
华裔文学作品华人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