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大简《老子》札记六则

2021-02-13 11:40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整理者帛书传世

黄 悦

(1.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北京 100089;2.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北京 100089)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捐赠,获得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简称“北大简”。这批简共有3300多枚,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内容丰富,包含数十种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老子》是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郭店楚简《老子》之后,出土的第四个《老子》古本,也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老子》古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中,整理者将汉简《老子》与出土的郭店本、帛书本,传世的王弼本、河上公本、严遵本、傅奕本制成全文对照表进行比较,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对读各本《老子》,可以发现汉简本与其他各本内容大体不差,但在某些字、词上存在差异。由于北大简的出身和自身特点,对其真伪仍存疑问,研究汉简《老子》与各本的不同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认识北大简。本文是我们校读各本老子的几点浅见,有待方家指正。

一、简5:是以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被取此

此句中“被”字,帛书甲本作“皮”,帛书乙本作“罢”,传世本皆作“彼”。北大简整理者认为,“‘被’,帛甲作‘皮’,帛乙作‘罢’,皆读为‘彼’。凡传世本‘彼’字,汉简本均作‘被’。”[1]123该句大意为:“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薄华而采取厚实。”[2]211根据文意,“被”字亦当读“彼”为是,“彼”与“此”对言。帛书甲本的“皮”及帛书乙本的“罢”与“彼”古音相近,“皮”“罢”皆为並母歌部字,“彼”为帮母歌部字,皆假借作“彼”。朱歧祥在《由字词的应用质疑北京大学藏<老子>简》(以下简称“朱文”)一文中认为,“汉简本作‘被’字不可解,想是传世本‘彼’字的形讹。”[3]23其说不足为信。上引“被”字原简作“”,北大简不见“彼”字,但简中“彳”旁写作,与“衤”旁作,区别明显,不易讹混,是知此处“彼”讹为“被”不可信。“被”与“皮”、“罢”同为並母歌部字,与“彼”亦是音近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云:“被,……(假借)又为彼,实助语之辞。”文献中常见“被”假借为“彼”,如《荀子·宥坐》:“还复瞻被九盖皆继,被有说邪,匠过绝邪!”杨倞注:“被,皆当为彼。”《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以率被之。”凌曙注:“他本‘被’作‘彼’。”故此处,“被”亦当读为“彼”,与“此”相对而言。

二、简8: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厥

此句中“厥”字,整理者在对照表中将帛书乙本此字写作“欮”,而在释文注释中说:“‘厥’,帛乙同……帛乙此句与汉简本全同。”[1]124此字对照表与释文不同,经查帛书乙本,此字当为“欮”,本作[4],释文注释误以帛乙“欮”为“厥”。帛书乙本“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句,高明校注:“‘欮’乃‘蹶’字之省,或作‘蹙’。《荀子·成相篇》‘:国乃蹙。’杨倞注‘:颠覆也。’经文犹言,侯王当屈己下人,如无节制地但欲贵于一切与高于一切,将恐被人所颠覆。”[5]13

三、简28:是以圣人弗行而智,弗见而命,弗为而成

此句中“命”字,帛书乙本与各传世本皆作“名”。蒋锡昌认为,“‘名’‘明’古虽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五十二章‘见小曰明’,皆‘见’‘明’连言,均其证也。”[6]高明、陈鼓应从之,径将“名”改作“明”[5]52[2]241。北大简整理者认为,“‘命’,帛乙及传世本皆作‘名’,义为‘命名’;或以为‘名’通‘明’,非是。”[1]127《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对帛书本此句的解释是:“凡帛书本及传本中作动词用之‘名’,北大本一般作‘命’……圣人能名百物,是上古时代人的普遍信仰。”[7]也有人认为,“从汉简本《老子》来看,此处作‘命’,其他几处作‘命’者多破读为‘名’,如简155‘视而弗见,命{名}之曰夷’、简156‘不可命{名}’、简17‘而王公以自命{名}也’,未见‘命’确读为‘明’的辞例,故原整理者意见可从。”[8]然而从句义来看,作“明”解似更为恰当。此句大意为:“因此圣人用不着出行,就能知道(天下事);用不着看见,就能明白(天道);用不着干事,就能成功。”[9]若为“名”,作“命名”义则不通。北大简《老子》中“命”凡九见,分别为:

(1)简17: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命也。

(2)简28:是以圣人弗行而智,弗见而命,弗为而成。

(3)简124:名可命,非恒名也。

(4)简155:视而弗见,命之曰夷;听而弗闻,命之曰希;搏而弗得,命之曰微。

(5)简156:台台微微,不可命,复归于无物。

(6)简163: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常也。这些“命”,不可一概而论。其中(1)(3)(4)(5)皆为动词,义为“命名”;(2)亦用作动词,义为“明白”;(6)为名词,义为“本性”。北大简中“见”与“明”连言的共三处,分别为“见小曰明”(简41)、“不自见故明”(简180)、“自见者不明”(简185),不见“见”与“名”连言。因此,此句中“命”字当从高明等读为“明”。

四、简32:信者虖信之,不信者虖亦信之,直信也

此句中“直”字,帛书乙本作“德”,传世本中王弼、河上公本作“德”,严遵、傅奕本作“得”。朱文中指出,“汉简本所抄的‘直’字应是‘德’字之省误,唯‘直’字于上下文无解。”[3]2“3直”甲骨文作(屯2240),金文作(恒簋)。甲骨文中有一字作(合20548),从彳从直,可隶定作“徝”。《甲骨文字典》云:“徝字又应为德之初文。”[10]金文“德”字作(德方鼎)、(辛鼎)等,与甲骨文同形,或加心作(何尊)、(秦公簋)、(齊陳曼簠)等。可见古文字“直”与“德”在字形上确实存在密切联系,但不能由此推论此处“‘直’字应是‘德’字之省误”。实际由西周到战国时期,二字构形趋于稳定,“直”字左下方(少数在右下方)皆有一折笔作(云梦简)、(侯马盟书)等形,“德”字基本都加“心”旁。北大简中此“直”字作(简32),与“德”字作(简39)(北大简中“德”字凡39见,字形大体无异)区别甚明,故朱说不足为据。

此处“直”字当如何理解?北大简整理者认为,“‘直’,王本、河本作‘德’,严本、傅本作‘得’,读为‘得’是;帛乙残存‘德信’二字,可见亦同王本作‘德’。”[1]128从上举甲骨文金文可知,“德”本从彳直声,“心”是后来附加的表意符号,“直”用作其声符,二者读音必相同或相近。“直”古音在定母职部,“德”属端母职部,二者音近可通。文献中多以“直”为“德”,如《书·益稷》“其弼直”,《史记·夏本纪》作“其辅德”。《逸周书·谥法》:“柔德考众曰静。”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柔德考众,当依《魏书·源怀传》作‘柔直考终’‘,直’作‘德’,‘终’作‘众’,并古文假借。”“德”亦可假借为“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云:“德,……(假借)又为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辨而不德,必加于戮。”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二》云:“德当读为直。德字古文作惪,本从直声,故即与直通。”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20-21:“上直(德)受(授)(贤)之胃(谓)也。上直(德)(则)天下又(有)君而世明。”[11“]德”作“直”。可见,文献中“直”“德”二字可假借通用。综上,北大简“直信”之“直”当假借作“德”,如整理者言“读为‘得’是”。

五、简65:大国者下游也

此句中“游”字,帛书甲本和传世本皆作“流”。朱文认为,“流、游意同。‘下流’一词已习见于周秦用语,此处汉简本独改作罕见的‘下游’。”[3]27显然朱先生是将“下流”和“下游”当作一个词看待,但“下游”一词似出现较晚,至少此前文献中不见,此简中“下游”一词似不可解。传世严遵本中,虽然“游”也作“流”,但此句作“大国者,天下之所流”,与简本词句皆不同。由此观之,“下流”者或即“天下之所流”之省文,视“下流”为一个词,或非是。“游”古音在来母幽部,与“流”同,故可通用假借,文献中二者互作之例多见。《诗·秦风·小戎》:“游环胁驱。”陈奂传疏:“游,犹流也。”《汉书·项籍传》:“必居上游。”颜师古注:“游即流也。”《汉书·韦贤传》:“德盛而游广。”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游,亦流也。”庾信《哀江南赋》:“飘飘长风上游。”倪璠注引颜师古曰:“游,流也。”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云:“流,叚借为游。”《楚辞·大招》:“螭龙病流,上下悠悠只。”《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兽得而走。”陶潜《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皆以“流”为“游”。由此,简本“游”字当读为“流”。

六、简15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智古以,是谓道纪

此句“古以”之“以”,帛书及传世本皆作“始”。此处“以”难以理解。原释文说:“‘以’字篆书作,即‘始’字所从,故可读为‘始’。”[1]150甲骨文“以”作(合1024),字象人提物之形,或省作(合32271),金文多作省形(毛公鼎),或附加“口”形作“”(余义钟),后加“人”形作(峄山碑),经隶变作“以”。“始”“姒”同源,属一字之分化,金文中“始”常读作“姒”。金文“始”作(卫姒鬲),或加“口”作(颂鼎),或加注声符“司”繁作ffffa8(班簋),战国文字多承金文从“台”之写法,此又为小篆所本,经隶变作“始”。《考古图》卷七载造罄铭文:“辟公王始之釐乐”。李学勤认为“王始”乃周王后,“始”读为“姒”[12]甚是。又“姒”可写作“以”,如后母姒康鼎以ffffa7(以)为“姒”。虽隶变之后已看不出“以”“始”的关系,但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以”“姒”“始”三者关系密切,“始”从“以”得声,此简中“始”写作“以”故可理解。

猜你喜欢
整理者帛书传世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长沙吴简临湘侯国都乡民所在丘名考*
豆腐是怎么来的?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传世名画
传记书坊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肩水金关汉简(伍)》缀合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