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教学法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2021-02-14 05:13王利燕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案例思维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地理教师要从不同维度出发,考量学生认知实际和思维特点,在综合多重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有效筛选案例,快速启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主动探索和把握文本内核,追溯地理知识的本源,从而在课堂上启动案例教学,让地理课堂更丰富更精彩。

【关键词】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086-02

案例是现实生活中某种典型的富有意义的事件陈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之一。案例教学法是地理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快速激活学生思维,对启动课堂教学有积极作用。地理学科的属性决定了课本中有许多案例,这就为案例助学提供了重要来源和保障。

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分析、分解某一案例,引导学生获得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案例法能给学生带来多重感受和体悟,这比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有趣,能优化课堂、简化理论知识、实现教学的深入浅出,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案例筛选契合实际

案例教学有诸多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的精准选择是整节课成功的前提,也是重头戏,对课堂效果的生成有重要影响。如果选择的案例与文本内容高度契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点,教学效果就会升级,反之,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选择案例需要遵循统一性、趣味性原则。统一性是指案例选择必须与文本主题相当,不能脱离所学习的内容。如果案例不能解释说明所学内容,那么其辅助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内容特点,选择更真实具体的案例。趣味性则是指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的。地理教材中的知识专业性较强,而理论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若案例比理论知识更专业,学生阅读探索的积极性自然不高,主动研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鲁教版高一地理《生物圈与植被》教学为例。这一节的内容和主题非常清晰,就是让学生认识生物圈和识别植被类型,但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既枯燥又难以快速激活课堂、启迪学生思维。为了扭转教学劣势,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王华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喜欢收集树叶,无论到哪里旅游,他总会采集当地的树叶制作成标本。你能否根据自身经验,将他搜集的标本与他到达的地点进行一一对应?”这个案例包含着多重信息,给学生提供的思考点也是丰富的。通过阅读案例,学生很快找到了有价值的信息,思维快速运转起来。树叶是植被类型的重要体现,生活中学生总是忽视这一点。教师及时给出指引,让学生重新回归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知和体验。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设置案例时,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切入点,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度在案例内容感知中被激活。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关注,激活他们主动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综合分析中获得地理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对案例法运用的初衷有清晰认知,于是在选择案例时,教师要尽量缩小案例与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尽可能与现实生活接轨。

二、案例呈现精彩纷呈

传统的案例教学呈现形式相对单一,往往以文字信息为主,学生阅读文字,从中搜索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某些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看似新颖,但其实它与传统教学如出一辙,只不过信息资源相对丰富一些。真正有效的案例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有意思,完全沉浸其中的过程。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案例呈现方式是关键。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案例呈现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表述,图像呈现、图形呈现、数据呈现,甚至于图文结合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体现案例呈现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快速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让课堂教学迸发生命活力。

以鲁教版高一地理《走近桂林山水》教学为例。该课以桂林山水为例子,介绍桂林的山和水,让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上网搜集各种资料,有图片信息、文字信息等。为了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知识感知,教师将多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以视频展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学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桂林山水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学生认真回忆,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学生思维的启动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只要他们能主动思考,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思考过后,学生议论纷纷,描述记忆中的桂林山水。当学生思维活跃度提升后,教师顺势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为视频资料是文字、图片的合体,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对知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索欲,思维活跃度快速达到极值。

案例呈现形式异常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式都适用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进行细致筛选。教师精准把握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以视频案例为助推力,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在渐进式的感知、摸索中,课堂教学快速推进。另外,即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生动、鲜活的学习形式依然兴趣十足。只要教师抓住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整合,优化案例呈现形式,便能增加案例的丰富性和可读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能力和提升的学生学科素养。

三、案例解剖多元深邃

教学活动能满足不同學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帮助全体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学的要义才真正凸显出来。学生思维习惯不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他们的切入点是不同的,这就为彰显个体个性特征提供了可能。而要想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要在案例分析和解剖过程时充分放手,要相信学生能够完成知识构建,以便给他们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探讨的空间。事事干预,时时干预是旧时地理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教师总是怕学生“吃不饱”,怕他们无法清晰精准地理解知识点,所以习惯尽可能多地讲解。教师的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思想只会耽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高中生已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要给出具体案例和思考的方向,并给出思维指引,剩下的事就可以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讨论、交流、切磋,能真正凸显自身价值。

如教学《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时,教师展示不同地区土壤的颜色,让学生在视觉感知中把握学习主题。趣味化的色彩刺激让学生对知识学习充满了期待。教师以此为教学契机,呈现案例: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条件的差异让各地土壤也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有东北黑色土壤、富有南方特色的红色土壤以及因气候干燥、土壤盐碱含量较高、水分含量较低而产生的白色土壤……学生认真阅读案例,从中梳理关键信息点。案例中提到的土壤类型较多,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彰显学生学习探索自主性,教师将案例中涉及的土壤类型提炼出来,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种土壤,从它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等方面展开细致分析。一开始,学生看到数量众多的信息因子,排斥心理较明显,但在教师的巧妙点拨指导下,学习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生的顾虑迅速消除,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案例挖掘中,学习势头强劲。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展示案例,给出学习方向,师生定位精准,各司其职,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产生思维碰撞,逐步达成学习共识,生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四、案例延伸触碰本源

让学生生成清晰的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以及在三维目标的探索中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是高中地理课程追求的主要目标。学科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从表面看,案例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另一种手段,但实际上它考验着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等。充分把握案例教学法属性,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学习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出案例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夯实知识,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让正向迁移切实发生,将地理学科工具性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以《自然灾害的防避》为例,这一节知识点相对系统,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较强。众所周知,知识学习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为了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知识点,在头脑中构建认知系统。这项任務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他们很快便能完成。接着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在实战中更好地触摸知识的本源。“案例中李芳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她是怎么做的,她的这种做法对吗?假如你是她的同学,你会对获救后的李芳说些什么?”案例中人物的行为会对学生思维产生一定激发效果,针对李芳的错误做法,学生现场学习并进行示范演示,将地震灾害防避的正确做法展示出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地理学科实用价值极高,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案例的拓展延伸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案例教学由多环节组成,案例筛选、呈现是重要的,当案例剖析结束后,学生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那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的多元思维也会得到开发。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案例法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它具有激发性、典型性和开放性特征,教师要抓住精髓,将其逐步渗透到地理教学之中。地理知识涉及众多理论内容,如果一味讲述,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学习效率难以提升。而案例展示,不仅能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发现知识点,还能实现思维的快速启动,对学生个性成长有积极影响。从案例筛选、呈现形式、解剖渠道、拓展延伸等不同视角出发,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展开针对性、有效性设计,能给高中地理课堂带来丰富的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瑞铖.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8).

[2]高云菲,陈俊英.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

[3]鞠彦梅.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4).

【作者简介】王利燕(1982— ),女,山东沾化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威海市第三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地理教学与研究。

(责编 柳佑倩)

猜你喜欢
案例思维课堂教学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