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现代能源体系下的城市规划

2021-02-18 11:24刘冠鹏魏维轩
智能城市 2021年23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能源消耗城市规划

刘冠鹏 魏维轩

(1.上海申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2.上海济致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家的能源消耗和GDP同时增长,且增速逐年提升。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发展模式以能耗增长为代价,实现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通过具体措施在城镇化率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将导致我国的城市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旨在研究通过转型城市规划,探索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能源最优化利用导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寻求环境友好、可持续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能耗和城镇化率曲线的解绑。

2 城镇化与城市规划发展

2.1 能耗与城镇化率增长解绑的可持续模式

与能耗增长的解绑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能耗平行增长问题,在能源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将进入瓶颈。随着城市人口的递增,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将受到严重影响和损害,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无法持续、停滞不前,甚至倒退[1],是目前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

针对城镇化率和能源消耗绑定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寻找一种有效解绑城镇化率和能源消耗、生态低碳的新模式,以应对城镇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能源最优化利用为导向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推进该模式的实现。

2.2 当下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与诉求

产生能源消耗增长与城镇化率增长曲线保持绑定的原因较多,当下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均是导致不可持续模式的因素。

(1)土地利益为核心。

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是现阶段城市规划中最为主要的目标导向,但在追求土地利益的过程中,生态要素通常没有得到足够重视[2]。

(2)能源规划以配为主。

能源规划处于下游,通常以“配”为主,过程中发现较多由空间、产业、交通、建筑不合理导致的能源问题,难以解决。

(3)规划以经验定性为主。

多数规划成果以传统经验作为评价和定性分析的依据,城市规划制定的指标体系不能有效落实到规划结果,未能为城市建设运营提供有效、量化的指导和约束。

(4)拆分与整合的过程产生问题。

能源规划交由各专项设计院编制,各设计院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在市政规划整合过程中易产生各能源系统冲突、网络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在探索城市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应将能源的有效利用作为主要因素之一。应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纳入考虑,以生态低碳作为出发点,尽可能地将项目的生态利益最大化。

3 依托现代能源体系的解决措施

3.1 现代能源体系及其优势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愿景,提出现代能源体系,现代能源体系和分布式能源技术产品均以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应运而生。其理念为“优势互补、循环低碳、平衡发展”,将可再生能源与气体能源融合发展[3]。

现代能源体系与传统体系的区别主要包括四方面的特征,即高端融合、清洁安全、灵活适应和规模包容[4]。

(1)高端融合。

能源和城市、产业体系均呈现高度融合互补的状态。

(2)清洁安全。

能够适应我国节能减排和能源安全的需求。

(3)灵活适应。

能够以其自有的调节机制适应不同层面的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

(4)规模包容。

能够在行业、区域、主体等多维角度带来广泛影响,使其协同发展。

3.2 解决对策

在现代能源体系的指导下,尝试提出三点对策,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有效实现能源消耗和城镇化率增长之间的解绑,实现新型城镇化倡导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能耗与城镇化增长有效解绑的可持续策略与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能耗与城镇化增长有效解绑的可持续策略与模式

(1)因地制宜,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通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保证城市居民用能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化石能源需求和消耗,实现城镇化发展的低能耗和环境保护。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在现有城镇化率增长的前提下,能源消耗的有效降低。以此作为实现能耗增长和城镇化率增长脱开的最根本方法。

(2)分布式为主的规划模式。

在实际城市规划和能源规划项目中,为了保证能源的有效供应,规划设计能源供应量时,按照其最大需求量再加余量进行设计。设计时为设备和供量增加富裕的成分,若更换可以有效削减峰谷差的高效能源供应模式,当前能源基础可以支持更大限度的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

在城市中将现有能源供应系统转为分布式为导向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利用分布式能源站点对能源的高效转化,通过站点之间的多能源削峰填谷,保证在有限能源资源条件下,满足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发展。

(3)供需互动,有序规划,高效配置。

在策略一和策略二的基础上,统筹城市能源供应规划,实现从小到大的有序规划模式和结果。

①家庭方面。

实现用能者即产能者,能源从单向调配转向双向调配,在终端应用节能技术,减少能源需求。

②城市废弃物回收方面。

降低能耗并生产能源。

③工业产业方面。

结合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选择合适的产业,制定产业选取标准,对工业余能进行回收利用。

④宏观层面。

采用互联网能源运营,结合智慧城市的规划思想,提高能源承载力及能源价值。

在多尺度规划中以能源最优化利用为导向进行供需互动的高效配置,以期实现能源消耗和城镇化率增长最大化解绑的发展模式。

3.3 城市规划的转型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任务的日益明确,城市规划作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从传统的规划方式向城市生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转变。

从追求单方面土地利益的传统规划模式,结合经济利益,转向目标位以节能、减排、可持续为导向的生态利益。

包括城市多能源系统专项规划在内的城市市政规划,将在未来城市规划的流程中,直接影响城市的定位、规模、格局、人口、产业、市政等[5]。在新型城镇化要求下,城市规划应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针对城市规划中存在的能源规划以配为主的问题,应在城市规划转型发展的模式中,在各种规划编制的前期加入能源要素引导[6],在规划过程中始终贯穿能源规划的辅助。以引导加辅助的形式代替传统以配为主的模式。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城市进行生态、低碳及可持续发展,间接对城市规划提出转型诉求。在现有的城市发展中,多种原因导致的资源粗放型发展模式,使能源消耗和城镇化率的增长始终绑定在一起,其中城市规划对能源本身没有恰当考虑是产生此问题的重要因素。空间和能源的规划是目前亟须研究的课题,能源规划是城市规划中需要重新思考和探索的内容。本文基于定量分析,分别从降低能耗、满足更高水平城镇化、供需协调降低能耗提升城市发展三个角度制定基于现代能源体系的三项策略,针对目前城市规划和能源规划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明确以配为主向前期引导加持续辅助模式转变的城市能源规划模式。针对能源与空间主题的研究和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实现生态利益导向、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能源消耗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需求驱动我国能源消耗效应研究——基于改进的两级分解法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工业制造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的对比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数据分析检测能源消耗异常研究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